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30 11: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温故知新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2、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民国万岁,天下太平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1、背景: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陈独秀
《敬告青年》
《青年杂志》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
李大钊
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创建《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1913年,留学日本。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
中国学者。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变刍议》,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胡适(1891—1962)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摘自《人血馒头》: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Science
科学
民主
Democracy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3)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好理解
重内容
新思想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
2、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②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兴起
内容
意义
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倡导文学革命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课堂检测
D
2、胡适在1923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C
3、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