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作文思想深刻
鞭辟入里有认识
思想深刻
《考试大纲》较早地在作文的发展等级里提出“深刻”的要求。其中,《考试大纲》是这样表述“深刻”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所要求的“深刻”,似可简化为:深入事物本质、揭示内在因果。主要指思想上能由表及里,触及事物的根本属性;认识上能推因知果,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简言之,文章“深刻”主要指认识能达到人情事理的本质。能达到,便叫做有思想。
作文,千万不要缺失了思想。善思的人,才能鞭辟入里,走向深刻。
具体到文体的不同,思想的深刻性表现或有不同,议论性文章是观点鲜明、讨论深入意义上的认识透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情感饱满基础上的境界高远。无论高考作文可有怎样的文体走向,都不能让思想缺席。
《文心雕龙 神思》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意思是:文章的内容由作者的思想支配,语言的表达由文章的内容决定。彼此结合好了,就会密切无间,彼此结合不好,就会远隔千里。这里涉及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它们的关系怎样呢?简言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定的语言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会要求作文思想深刻的根本所在。古今中外太多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这一现象本身似乎解读了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
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在作文阅卷中,有一篇作文的命运富有戏剧性:第一位阅卷教师打了20分(满分为70分),第二位教师打了43分。按程序,这篇作文被交到阅卷小组组长手里,但仍难以定夺,最终只得上交高考阅卷核心组仲裁。仲裁结果是:64分。
一篇颇有争议的作文
必须跨过这道坎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要跟着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那未被开发少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我们所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考场作文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厚度超过十公分的大门,就会下意识地高抬腿。
后来我明白了个中玄妙,原来这僻远的山区,民俗传统保守,思想封建禁锢。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被划上等号。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
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带头大哥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声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不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便回答是。
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话。
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到底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画面,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里景致并非都那么让人心旷神怡。
终于要回家了,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夹着浓重的乡音,说下次再来,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这是一篇眼光独到的记叙文。
文章立意于偏远的农村必须跨过民俗守旧、思想落后这道坎。作者捕捉了一连串具体可感的形象:高垒的门坎、昏暗的厅屋、不上学满山遍野乱跑的孩子,还有夹着浓重的乡音、小脚的阿婆。结尾尤其出色,落日的余辉洒在倚门而立的阿婆身上和有着高坎儿的门上,却照不亮阿婆逝去的年华。明指那乡村有道落后的坎,暗指他们必须跨过这道坎,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文章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让人回味无穷。作为考场文章,若能在最后,点题文字其含义再显豁一些,就更好了。
评点
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既然思想是人的本质,那么作文在表现考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反映考生的思想素养。近几年来,话题作文与提示作文相先后,本质上都是聚焦社会人生以给出相应的思考点。明乎此,我们不难理解作文思想深刻的重要意义。
问题是,我们该怎样思想,使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得以深刻?文以载道,文章应该成为思想的载体、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载体,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努力通过书面语言去再现或再认社会、人生。人在社会,不仅立足现时,还陷身历史;不仅获取物质,还追求精神;不仅拥抱自然,还创造文明。无论是直接经验的,还是间接感受的,生活本身就是作文思想的源头活水。生命之树常青,作文便常写常新。为使思想深刻,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善于发现,敏于思考,勇于探索。会思想的人,是不该惧怕作文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语言,而是思想。
开门
有门不开,门是障碍;无门要开,门是开辟。
具象的门 理念的门
古希腊神话里好奇的女神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瞬间,痛苦、疾病、罪恶、绝望都从盒子里飞了出来,慌乱中女神关上盒子,却不知把唯一的一样美好的东西――希望,永久地禁锢在了盒子里。从此,世界陷入一片苦海中,永世黑暗。
最黑暗的莫过于希望的幻灭,那意味着无边的荒凉和无尽的痛苦。唯一能获得救赎出路的,就是再开一扇门,让希望飞进世人的心田,昭及万物,驱除阴霾,照亮并光泽永世。
现代社会,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把疲惫、倦怠、空乏的人们容载其中,往返来回,看起来明确的目的,倏忽间却又不知所终。很多时候,城市犹如一座恢弘华丽的城堡,手指轻轻一触,却又如灰尘般溃散;城市犹如一种铁面的象征,冷漠无情,迷离每个人的眼。当鳞次栉比的高楼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当污浊与飞尘挤走太多花朵的芳香,当心灵愈加沉重地难以负荷时,城市人便患上了通病——心灵的闭锁。
越来越多的人踽踽独行,自我挣扎,终日不得解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易地了结生命,以推开绝望,试图在幻灭中重获希望。人啊,走入了生活的怪圈,经自己的手,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黑暗飞出,希望之门长闭。
开一扇门吧,重新寻回净土、花香与心灵的慰藉。
开一扇门吧,救赎希望、信念与生命。
希望不该像手中的气球,再怎么紧紧抓牢,也有破裂的时候。
人啊,终其一生地寻找希望。但梦回的是一个又一个尘封的年代,小布棉袄、绣花鞋、还有那牵牵连连的喇叭花儿……回忆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加迷人,旧事,即便是陈芝麻烂谷子,也会像一架被纤纤素手拨弄的琴,让心灵无比滋润,便愿久醉其中。要寻找希望呀,却不肯清醒,不肯回过头来前看,去
打开其实伸手可及的门。
自己不能开门的时候,门便被撞开。
大海是地球最温暖的一滴泪,填平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凹陷。然而,当大海疯狂哭泣带来史无前例的一场风暴的时候,马尔代夫的风光小岛瞬间成了埋葬生命的坟场,天地间的一切都在塌陷。然而,一扇门正是在个时候打开,昼夜间,源源不断的救援物,带着一份份爱漂洋过海,抵达这个痛苦着的地方,生命的救赎在上演。教徒们虔诚地说:“善良的人,主与你同在。”是呀,爱是恩慈,爱是救赎,爱也就是希望。希望的门从此打开,有了它,面对灾难,人们不再惊慌畏惧。原来,疯狂海啸平息过后,希望可以伴随着灾难和爱,在废墟上重生。
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天,没有海啸的日子,也不要拒绝开门,不拒绝希望,志不在大小,钱无论多少,让自己的心灵能“活”着去感受每一天,对我们来说足够!
开一扇门,不再坐看那日升月没,不再沉溺于花开叶落,徘徊、叹息,终会将希望的门关闭;开一扇门,珍视人生的际遇,珍爱手中的拥有,珍重鲜活跳跃的生命,十分认真地生活,动情地去喜怒哀乐;开一扇门,希望再次飞出,现世再度美好。
蝴蝶效应
联系的观点
即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木桶理论
全面的观点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发展的观点
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少女像,真诚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她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罗森塔尔效应
千万不要缺席了思想
看一个规矩先。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 (20~16) 三等 (15~11) 四等
(10~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
字迹难辨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⑴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⑵ 揭示事物 内在的因 果关系 ⑶观点具有 启发作用 ⑷材料丰富 ⑸论据充实 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⑻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⑼善于运用 修辞手法 ⑽文句有表 现力 ⑾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精巧
⑿推理想象
有独到之处
⒀有个性色彩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10分
关于思想
毫无疑问,文章的深刻来自思想的深度与灵性。通常,考场作文中所暴露出来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思想的浮浅与板滞。不少考生也能审题,思想却难以确立。表现在议论文上,常常思想浮泛,内容空洞,有时也勉强用了一二例子支撑,所举事实过于老旧,只好是简单、平面的涂抹,无法作因果推导,条分缕析,至于深入。表现在记叙文上,每每思想苍白,事件虚假,喜作这样那样的文学虚构,所写故事多属复制,只能是冗赘、乏味的交代,远离生活逻辑,虚假做作,难以为继。
当然,我们提出思想深刻,并不是要把作文的思想升华到不切实际的高度。好像一提思想的要求,文章的主旨就须步步深化,调子也得越拔越高,这实在是对思想深刻要求的误解。作文的思想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理性思考,它就是真善美的光芒恒在辉映,源自生活,烛照内心。它符合社会进步的大趋势,表达出对过去、现时、未来社会人生的高度关注,并用责任和良知擦拭我们的双眼,激励我们的追求,最终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好道德的洗礼。
因此,我们要引导考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尤其是与青年自身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像国家利益、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经济建设、教育发展、生存环境、百姓生活、社会道德、个人修养、生命意义、理想追求等涵盖国计民生的种种,甚至负面的,包括信仰危机、情操低俗、人文缺失、风气败坏等在内,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真善美或假丑恶,要较多地进入考生的视野、进入考场的作文。
总有考生抱怨写不出有思想的作文。关键在于考生的思想苍白和空洞。拒绝直面社会人生并积极思考,是当代许多青年的“社会病”。考生早已习惯于课堂的灌输,思想便从学习的全过程上被剥离,致使没有思想的语言充斥于考场作文。须知“异代不同时”,不同时代的人,面临来自自身的和外界的诸多问题多是不同的,这些问题有历史的和人生的共性,更有时代的个性。面对这些问题积极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作文备考正是要引领考生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没有关于社会、人生、青年成长的鞭辟入里的思考,何来作文?思考,并确立思想,提升思想,不能“铁肩担道义”,难有“妙手著文章”!
其一、从人生的经验里感受思想。历年高考命题,都有一个考查考生关注社会、解读人生(包括自我)的主观意愿。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经验的,前辈感受的,都可以成为思想的源头活水。因此,作文里头,人生是永恒的大话题,它包括我们的生活态度、人格信念以及处世准则等。离开色彩斑斓、内容驳杂的生活,奢谈作文,无异于向壁虚造。关注现时的社会人生始终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走向,心智已健全,思想趋成熟的考生,千万不要拒绝从人生的经验中获得思想的养料。
找到思想的途径
其二、到现时的社会中淬取思想。存在决定意识,一年一度的高考命题,总是现时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既然高考作文命题的给出绝非偶然,将作文命题放置于大社会中,掂量,评判,取舍,就成为必要。要学会按图索骥地看社会,看看让人深思的东西可以是什么。如果我们善于将作文命题置于社会的大熔炉,加以锻造淬火,就能使思想得到升华,写出更为深刻的文章来。又如果我们对窗外的世界不闻不问,又如何能把准时代的脉搏?联系社会生活,聚焦现时思考,实在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在阅读的背景下启悟思想。任何一个作文题,总要在一定层面上涉及到历史与人文。而我们在一定阶段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阅读的积累。我们完全能够将作文命题放置在个性的阅读背景下思考。所谓端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借用他人的观点或认识,锤炼自己的立意和思想,这真是一条妙法。我们要学会从名家、大师那里得到启示,获得感悟,或发前人之所未发,或把前人讲的某个内容说得更透彻些,或从中得到启示,干脆换一个角度去思想。让我们学会借鉴,激活思考,让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碰擦出火花。
没有思想的四种情形
认识片面,行文无主,不注意观点的确立、主旨的提炼以及表达的正确,造成主要观点缺失或错误;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失去把握,下笔跑调。
观点缺失或苍白
问题的平列或堆叠,主要表现为“以摆代论”,不少考生作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以摆问题、摆事例代替分析议论的现象,没有思想的附丽。如果摆问题不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问题就成了牢骚,最后导致整篇作文思想的淡出。
问题平列或堆叠
复叙式写作文是要废止的。如果叙事不是为了支撑中心观点,那就变成了文字的平铺。可以说,单纯而冗长地再现人生故事,会导致思想的淹没,进而认识不到生活的本质,甚至曲解了生活的真义。
叙述冗长或空泛
动不动就写寓言、写诗歌,有文艺化倾向。这种写法往往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了成人化倾向。我们并不反对高考作文以寓言、小说的面孔出现,但我们不赞成写那种脱离中学生视野、脱离中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积累的东西。我们要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
文艺化倾向或追求
睿智的庄子
向名家要思想
高考作文,有其不容动摇的社会属性:无论命题怎样改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社会、民生乃至青年成长的深刻关注。做了书虫,受其牵绊,作文是做不好的。要让考生真正懂得,用心、用思想去面对乃至评判现时色彩斑斓、内容驳杂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最起码,要让自己具有社会的责任意识、历史的人文精神和人生的悲悯情怀,而这,有时甚至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