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31 15: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推荐理由:这封书信饱含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第一部分:写信的缘起,从中可以看出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捧场。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先作总评,高度评价圆明园,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盛赞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通过类比,赞美圆明园,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无以伦比:(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宫”形容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大理石”“玉石”“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雨果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的赞美】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圆明园虽然是中国的皇家花园,但是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一见解表明雨果对人类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的重视】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第二部分:雨果用富有想象力、表现力的语言对圆明园作了高度评价。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设置悬念,人们不禁要问:“奇迹”何以会消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是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并掠走其精美的大理石雕;他的儿子小额尔金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更彻底,更漂亮”是反语,揭露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模拟强盗的口吻讽刺侵略者】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 野蛮”是反语】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将政府和人民区别开来】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圆明园本来的面貌是富丽堂皇的,而掠夺已使它支离破碎,令人扼腕】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一个法国作家能公开揭露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出一种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这正是雨果的可贵之处】
第三部分:揭露英法联军对中国、对人类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写法上运用反语增强讽刺意味。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是“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第四部分:收束全文,回应开头。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第4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熟读并掌握“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 识记文学常识:雨果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二)能力目标:
1.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反语和讽刺手法的妙处。
(三)情感目标:
认识文章反映的人道主义精神,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的立场,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反语和讽刺手法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反语和讽刺手法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电影片断《火烧圆明园》)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圆明园吗?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 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在汉奸(龚自珍之子)的指引下,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课文,领略一下英法联军当年的恶行,认真理解一下雨果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
(二)雨果及作品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三)写作背景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
(三)检查预习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
分享、赞誉、独一无二、规模、典范、恍若、缀满、绸缎、神殿、琉璃、珐琅、脂粉、朱鹭、眼花缭乱、耗费、惊骇、不可名状、晨曦、依稀、宛如、瞥见、剪影、洗劫、行窃、劫掠、赃物、荡然无存、富丽堂皇、丰功伟绩、箱箧、野蛮、赞誉。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赞誉:赞美称扬。
②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③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事物。
④恍若:好像,仿佛。
⑤缀满:挂满。
⑥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缭乱:纷乱。
⑦耗费:使用或消耗较大的金额或更为重要的材料。
⑧惊骇:惊慌害怕。骇,惊吓、震惊、害怕。
⑨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⑩晨曦:清晨的阳光。
⑾依稀: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⑿宛如:好像,仿佛。
⒀瞥见:指很快地看了一下。
⒁洗劫:像用水洗净一样,抢光一个地方的财物。
⒂劫掠:抢劫,掠夺,用不法的手段获取。
⒃荡然无存: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⒄富丽堂皇:形容宏伟华丽,气势盛大。富丽:华丽;堂皇:雄伟,盛大。
⒅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成就。丰:大。
⒆箱箧:箱子箧:箱子。
⒇野蛮:是指一个人粗野蛮不讲理。
(四)读课文,比较鉴赏
1.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示例: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运用排比,极尽铺排之能事,写出了圆明园的神奇与美丽。“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反复地渲染,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神奇与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2.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示例:
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谴责了帝国主义的无耻嘴脸。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写出了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嘲讽与愤慨。
(五)整体探究
1.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示例: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2.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
示例:
这封书信饱含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六)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七)作业: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