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文本细读
聂华玲
推荐理由: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发泄”一词写出了纳粹惨绝人寰的本性】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 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沉重”指的是作者想起克拉库耶伐次事件而感到悲哀;“美丽”是对这一事件中南斯拉夫人民表现的英勇的民族精神的赞美】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整个民族的英勇”指的是①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②无辜平民包括孩子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萨特
引文部分。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一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短语描写天气,让读者在开头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交代300个孩子被纳粹残杀的时间、地点及人们来纪念地的情形。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自然从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写起】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成千上万”指人数之多,“四面八方”指范围之广】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多次重复克拉库耶伐次,因为这个城市已经成为纳粹残暴的象征】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强调了莫马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为什么呢 ” 【运用疑问句引出下文,交代纳粹暴行的原因】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所谓“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 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写出了前来参加哀悼的人很多,络绎不绝】
“七千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用具体数字写出更有力地说明了法西斯的凶残】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表现了艺术家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他们对和平的呼声】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写出了前来参加哀悼的人数之多】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点题句,表达孩子们留恋父母、留恋人间的心声,也表现出纳粹的暴行令人发指】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两位幸存者也来参加悼念活动】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眼神木然”写出了老人入神的神态,当年那惨痛的一幕令老人难忘】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告慰死者,愿和平永驻】
第一部分:写作者一行来到当年屠杀300个孩子的墓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以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
二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南斯拉夫著名人士通过演出悼念死者】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爱和盟誓”说明孩子们还不知道灾难即将来临】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出了孩子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呈现”写出了各种表演非常成功,曾经残酷的一面就好像发生在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一句给“人”字加了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排比句,多方面描述诗和音乐的内涵,一句比一句情感更强烈】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两个“没有”和“三个只有连用”强烈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消灭战争和屠杀,呼唤世界和平】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联想起南京大屠杀,想起自己的同胞曾经经历的深重灾难,也表现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突出日本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不能让战争重演,要记住教训】
第二部分: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回顾历史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思考。
三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过渡句,“沉重”指法西斯屠杀民众的历史,“现实”引出几位作家对历史的看法】
安格尔 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黑色”指法西斯的罪行,“明亮”指它被人们关注并引发了批判和悼念】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目睹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暴行,用亲身经历证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说服力强】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引用中国作家的发言表达了中国作家的心声,也突出了主题】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缓缓”“沉重”是明赫白真情的流露,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哭泣”写出了西德作家内心的痛苦】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日本作家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与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是好的,但他自私地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表明他不愿正视历史】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 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 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 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 【安格尔的三个问题尖锐地反驳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称西德作家为“朋友”表明了作者对西德作家的赞赏】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西德作家的诚恳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第三部分: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记述各国作家座谈会的情况,从对历史的反思中看到现实的人们呼唤和平。
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四
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指出了片纸只言的宝贵性,也是这场悲剧的最好见证】他们临死前几分钟,在小纸片上,或在身份证上,给亲人写下最后几个字。字迹模糊,句子也许不通,却表达了赤裸裸的爱、赤裸裸的心愿:【两个“赤裸裸”写出了被残害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爱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最后一次”表现了鲁比沙内心的哀痛和对生活的留恋,折射出纳粹的残忍】
(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巴法尔临死仍想助人】
(工人)永别了美莎我今天死了再见我最最亲爱的我最后一刻想到的是你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再见史米奇【“没有爸爸也要快乐”,表明不畏死,从容死】
(工人)孩子们为父报仇史迪凡 【有反抗精神】
(木匠)亲爱的请照顾孩子们永远不要离开他们再见无名【惦记孩子,怕他们被纳粹杀害】
(牧师)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牧师本来是为人超度的,无罪也要死,是对法西斯极大的讽刺和批判】
(工人)我最亲爱的鲁姬卡在这最后一刻原谅我一切吧留下850元爱你的包扎【临死前对自己的爱人最真挚的感情告白】
(生还的工人)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对亲人的爱和心愿表达的真切而具体,唯独没有自己,视死如归】
第四部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爱,令人感动,同时可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悲哀,深沉的思考。
1988年初冬于爱荷华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杀戮、荒谬、健忘、肃穆”等词语,牢记字形,理解词义。
2.识记文学常识: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用意,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三)情感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2.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三、写作背景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检查预习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发泄、杀戮、悼念、染红、蜿蜒、拐弯、石雕、屹立、斑白、肃穆、笼罩、恍惚、木然、融合、荒谬、练习簿、盟誓、憧憬、响彻云霄、倾泻、缭绕不绝、放逐、感染、禽兽、掩面、沉寂、反驳、片纸只字、模糊、赤裸、毯子
2.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杀戮:大量杀害,屠杀。
②悼念:对死者哀痛地怀念。
③蜿蜒:上下起伏,前后曲折。
④屹立:高耸挺立。
⑤恍惚:模糊不清楚
⑥荒谬:荒唐,非常离谱,不合常理。
⑦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⑧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彻:贯通;云霄:高空。
⑨缭绕不绝:一圈圈向上飘起。
⑩片纸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片:简短的、零碎的。
五、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引文部分。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第一部分:写作者一行来到当年屠杀300个孩子的墓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以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
第二部分: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回顾历史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思考。
第三部分: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记述各国作家座谈会的情况,从对历史的反思中看到现实的人们呼唤和平。
第四部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出的对亲人的爱,令人感动,同时可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悲哀,深沉的思考。
2.本文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写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强烈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歌颂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 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示例:
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 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7 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2.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示例: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示例:“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示例: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示例: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⑤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示例: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二、课堂练笔:
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提示:要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言论的实质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