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文如其人看风格
法国作家布封所说“风格即人”,也就是文如其人的意思,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要特别指出的是,风格是作者思想素质、写作修养等在文章中的独特表现,它是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不断追求、得以沉淀的结果。一种风格,总要在思想的提炼、材料的获取、结构的搭建、语言的驱遣和手法的惯用等方面有一些表现。
风格即人
文章的风格,有小大之说。往大处说,文章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是一代风气的形成;往小里说,文章风格是一个成熟作者的写作个性,有着鲜明而独特的色彩。照理,风格是写作成熟的标志,多数考生因人生经验、写作积累等相对较少,而一时难以形成文章的风格。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写作的色彩与个性上有所尝试与追求,进而使文章能脱颖而出。
个性尝试
作者在文章中
表现出来的写作个性
文章风格
从内容的比重上看,或简约、或丰富。简约,追求遣词造句的简洁扼要,辞少意多,但做过了,易造成表达上的晦暗;丰富,追求思想内容的厚实饱满,辞尽义详,但做过了,会产生表达上的累赘。
风格的具体呈现,粗略地可分为四组八体:
从表达的气势上看,或刚健、或柔婉。刚健,行文具有阳刚之美,其极致一如朝日喷薄,要是不加以内敛,就成强弩之末;柔婉,行文具有阴柔之美,其佳境恰似梨花带雨,要是不懂得外显,便是雾里看花。
风格表现
从语言的色彩上看,或朴素、或绚烂。朴素,不是寒伧,本色自然,很有些静水流深的味儿,于不动声色中能窥见真意;绚烂,没有炫耀,着色工巧,离不开浓墨重彩的底子,在刻意经营里可表达深情。
从结构的功夫上看,或谨严、或疏放。谨严,合于文章规范却不拘泥,从头至尾无处不是精心安排;疏放,视乎作者灵感而能约束,由小及大随时都有率性表达。
一篇文章,除同组中相对的两体难以俱备外,其风格是可以兼得的。如简约兼取刚健,朴素兼取柔婉等。要强调的是,一定的风格及其形成,本身并无优劣高下的区分,或刚健沉雄,或洒脱奔放,或优美隽永,或谨严精警,都能显示出厚重、超卓的写作造诣。在风格的形成上,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说过:“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成熟的作者能根据自己内在的修为写作,文章所形成的风格,就像人的面目一样彼此互异。毫无疑义,作者不同,风格一般会不同;同一个作者,也可依题材的不同而追求或别,因作品的早晚而风格相异。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文心雕龙 神思
写山凝重 写海恣肆
精神活动正在运行的时候,万千思绪竞相萌发,(这时,)行文的规矩形同虚设,刻画的对象难以捕捉。(如果)登山,那么情感充满在山;观海,那么意趣洋溢在海。我有多少才思,可与风云并驾齐驱。
我们要从大处着眼,看看高考作文所引领的风气。近年来,高考作文稳中求变,态势渐显:每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青年人健康成长为责无旁贷,针对性极强。所设写作对象,由外物寄寓转向自我诉求;所涉写作内容,由思想方法延自人本体验。生活中的人(青年自身)已成为高考作文的轴心,远离生活的虚拟依托及其创意,开始被高考命题所扬弃。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理解,思想进步、内容健康、色彩热烈的文章及其风格追求,是现时考场作文的主流形态。它给予文章以普遍且规范的要求:文以载道,激浊扬清,惩恶扬善。
惩恶扬善
我们平时应加强思想修养,树立健全人格,强化社会意识,提高判断能力,进而对新的事物保持敏感,在大方向上把握好一代文章风气,考场作文就会有出色的表现。
这里,我们先从文章风格的关联上,将考生大体分为两种:一属情感类,一归思辨型。再试以议论文为例,从大的方面粗略谈谈文章风格可能出现的两种走向,以使风格具有更普遍的实践意义。
风格的两个走向
为情造文,附丽思想,具象感性;
以理服人,导引事件,抽象理性 。
为情造文,附丽思想,具象感性。这种文章风格,走的无疑是情感的路子。富于情感的,多为女生,她们平素对外物比较容易敏感,善于借物言情,故其思维方式、文章风格可表现得较感性。为情写文,算是传统的文章风格之一,过去多表现在抒情类诗文上,现在似乎能加以拓宽,议论为主的考场文也可将底色弄得情感浓重些。
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中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意思是,从前《诗经》的作者,是为了发抒感情才写成诗歌;后代辞赋家,是为了写作赋颂而做出情感。他赞赏《诗》的缘情高唱,不屑赋的据文矫情。既然议论文不排斥议叙情的结合,议中夹叙生情,使行文参差而富有美感;何妨大胆地以真情融入议论,使之形象生动、思想扩张,在平淡中见文章的深意。重要的是,这份真情的确来自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
动听的旋律,五彩的音符,对!那就是音乐。父母是音乐人,我从小就在音乐的环境中长大,享受着长辈无微不至关爱的同时,我更享受着音乐给我带来的美妙和幻想。我一直想握住音乐的手,一直,甚至是一种渴望和迫切想握住你的手,然而却总有那一段不知宽窄的距离。
我想握住你的手
当别的孩子还在听着“外婆桥”的时候,我的身边已经萦绕着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当别人开始学唱周杰伦的《双截棍》时,我的身边却有着维瓦尔第的《四季》……对于此,难道我还没有握住你的手吗?是的,没有。虽然你离我是那么的近,甚至唾手可得,但我却觉得,你的内容是那么的深邃,你千几百年的文明,可待我去追随!
步入童年,我就开始了我的琴童生涯,每一天我都在你的怀抱中长大,原以为这样我握住了你的手,已经完全走进了你的世界,但是,我错了!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愈长,却愈使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在我赏阅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后,在我欣赏了海顿的《时钟》的严谨,贝多芬的《命运》的澎湃,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轻悠与闲适后,我震撼了,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精神上却仍有那一丝的欲望,幻想填平那看不见的距离。
我一次又一次地品尝你的韵味,十几年,几乎每一张CD都听过不下十遍,每一次都迫切地伸手想要握住你的手,但每一次却总有喜悦中的遗憾。这样的场景在幻想中就犹如宙斯想要抓住上帝的手,却被那一道鸿沟隔开,可望而不可及。或许,音乐,你就有这样的一种魅力,让我充满幻想,让我不断企求,让我大步前进去追寻。
在我15岁那年,参加了帕尔曼的大师班。这位大师并不如我想像的一般:风度翩翩,矫健的步伐,灵活的舞台表现力,却是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了双腿残疾,下肢瘫痪。这大出我的意料,然而,当他撑起手中的弓,灵活的手指跳动起来时,我发现音乐在他的演绎下有着别样的风情和感觉。我熟悉的音乐更具生命力和无限的张力了。此时,我明白了,音乐是需要心的演绎,不只是技巧与音符的堆砌,而是生命的华彩,人生的篇章。
我爱音乐,我想握住你的手,或许,我现在握不到,将来也握不到,但是你的奇幻和异彩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和体味,这也就是中外音乐家都用一生去追随你的原因吧。
去梦想,去寻觅,去征程。
只为了想握住你的手。
以理服人,导引事件,抽象理性。这类文章风格,走的当然是思辨的路子。明于思辨的,多为男生,他们日常在内心很是喜欢分析,善于因事设喻,故其思维方式、文章风格可表现得更理性。因事论理,也是传统的文章风格之一。传统的策论疏表,侃侃议论起来,也穿插叙事抒情,成为文章典范。
刘勰《文心雕龙 事类》中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意思是,为了明晓意理,引用前人的成说,列举古贤的事迹,这是圣贤行文构思的主要追求,更是文藉语言运用的通行规则。可见议论文从始至终不全是苦心孤诣的议论,必要的征引,或者更合乎文体的规范。道理是简单的,议论文是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文章,但光有议论则显出单调和空洞。应该以叙事抒情穿插其间,使文章色彩斑斓、风格凸显。重要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足以支撑起文章的观点。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 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画得逼真传神,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不过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引来更多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也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我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
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为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
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要做一名合格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说苑·谈丛篇》有这样一则寓言: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你将到哪里去)?”枭曰:“我将东徙(迁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厌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改变)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请你从这则寓言中提取观点,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知识的力量
坚持就是胜利
选择坚强
退一步海阔天空
知错就改
拜金时代
在逆境中进取
悔改
较失败的审题
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
正视自己
逃避不是办法
反省自我
扬长避短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从自身找原因
适应
宽容
生而平等
较认可的审题
秉性使然
佛曰:“福祸因缘,皆自秉性。”
人生居于困窘,在踌躇郁闷中消磨时光。(秉性使然,),于是决定远行,辟一片新的天地。人们,在悲壮中起程,时间如水涣散,却也不知前方的迷惘路程。
枭逢鸠,对鸠说:“余能更鸣,东徙不再恶余之声。”
顿悟,于此。
高三0204文二 马沙沙
我们的世界,如一口容器,盛满了各色各样的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人,夹杂在一起,冷暖人生,世故人情。我们的存在,不再是单纯的孤独的黑点,而是一条缠绵而不规则的曲线,或者,一个光滑的圆圈。人类的感激,源于信任和依赖;而困窘,来自他人的厌恶和排挤,像一道命运的枷锁,锁扣了人们想要表达的热情。远行,出走,逃避……一切的一切,周而复始,为的是挣开束缚,但,依旧无能为力,它们,如同藤蔓般鬼魅地匍匐到人们的手和心。
有的人选择躲藏,刻意地忽略这些钩钩绊绊;有的人选择遗忘,任时间去洗刷痛苦悲哀。只有真正睿智的人,选择改变自己来打开镣铐。禅语禅思,福祸因缘,皆自秉性,莫不由此异。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一种长久的累加。想到了尼俄伯,那个希腊神话里漂亮的王妃,过于骄傲的她,自比为神,触犯了女神赫拉,亦不悔改,直到最后家破子亡,而自己,化成顽石。骄傲地悲哀着,骄傲地痛苦着,骄傲地忘乎所以。人是有隐疾的动物,秉性的缺陷(积久而)酿成了一段段苦难,更多的,无以名状。
人,悲哀地上路,踏着时间前行,与岁月做着同等的心跳。跌打滚爬,风吹雨打……而那枷锁,依旧不能挣脱。那么多的艰难,人们始终不知打开锁镣的钥匙是什么。改变?改变自身的不足,改变行为的缺陷?阿琉客斯,总要直面死亡预言的人或神。他清楚自己的最脆弱在右边未被侵入冥河的脚踝。生死战场,他从容弹琴,当最终的结果无从抗拒时,从容、淡定地面对,忘记悲哀,忘记困窘。心境的改变,那道枷锁,早已不在能够束缚你的左右。
知性者,知情。
万物变换,秉性使然。
其实,一切,皆在摊开的手心,巴满着的是苦难的瘢痕。
改变自己
高三0204文一 刘莹芳
众所周知,环境与我们密切相关。它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助推器,也可成为前行的绊脚石,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适应它。
《说苑·谈丛篇》里,枭和鸠的寓言告诉我们,不改变自己而企图逃避环境的终究会失败,如果没有能力改变环境,那么就从改变自己做起。
茫茫大漠上,几株看似孱弱的仙人掌执著地立着,它们的根极细极长地延伸再延伸,为的是获得水分和减少水分的蒸发,以适应干旱的环境。身穿“夜行衣”的蝙蝠视力已退化,却有着极好的听力,利用超声波探明物体所在地,它适应了长期在黑夜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得以繁衍下来,是它们改变了自己,适应了环境,也使得地球这个满溢智慧的星球有更多的美丽。
如此看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失为一种智者之举。东晋诗人陶渊明不堪忍受封建官场注定的黑暗,辞官还乡。他没有去适应污浊的官场,而是在自己的桃花源世界里找到了乐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从中获得远离世俗的闲情雅致,过上一种闲云野鹤的隐士生活。这也算是一种改变自己吧。
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南郭先生,并非先天的不足,只要善学,该可以改变自己,却滥竽充数地吹,最后还是落得个叫齐湣王赶走的境地。这像极了现在某些求职者。一个个叫苦不迭地诉苦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了没干多久又被扫地出门。如果不是南郭,有着真才实学,又不做“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嘴脸,是金子就必定要闪光,要被人赏识。
如此,改变自己吧,改变自己,就成了一种生存的必要。即如枭,爹妈给的嗓子,不能改变,何妨学学美声唱法,或者少叫几声,多练练抓田鼠的本事。《论语》上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个“力”有天赋的东西,更有后天的改变。有着足够的道德修养、专业技能,这样的人是能胜任他应居的位置的。不懂得改变的人,也就无法适应所处的环境,遑论位置。
《论语》又说:“既来之,则安之。”这也许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典范,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如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峻;才能如驾舟泛海,方知海之博大。改变自己适应了环境,风景一定更美!
自己的蜕变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如果存在着缺陷,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你的芬芳。
山的永恒,水的永恒,丝毫不值得羡慕。在亿万年之后一切又回到了零。或许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在尘世间做着小小的自己,既然无法抗拒自然,抗衡客观,那么剩下的便是拯救自己,蜕变,在洞悉世情之后,找回属于自己的发展点。
枭因乡人讨厌自己的声音而东徙,孰不知如果不改变它的声音,在新的环境里还是要遭人厌弃。枭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要找出本身的不足,扬长避短,起码可多逮老鼠啊。“望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是与非,对与错面前,愚蠢的人会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大智的人会找出真理来回击荒谬。
美国著名主持人安迪只有四只指头,他去应聘时总是遭人拒绝,最后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取,当有人建议他带假肢上节目时,他毅然回绝了。最后他用自己真诚的主持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众媒体行业里,安迪没有因他的残缺而黯淡离去,相反的,他不断进取,改变着别人对残疾人的“有色眼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实力。
微软公司曾经应聘清洁工,一位普通的工人因没有计算机而被拒之门外,人事部门告诉他,对于微软来说,没有计算机就等于不存在。可在五年之后,曾经的这名工人因靠挨家挨户卖土豆做原始的积累,而最终成为了一家企业的老板。有记者采访他,问到他是否会用电脑时,他依旧摇头。
是啊,假如当时他学会了电脑,说不定现在仍然是微软公司的小职员。这名工人做到了,他没有因不会电脑而急于学电脑,继续打拼着自己的事业,最终打破了成规,绽放出人生美丽的微笑。
人的生命就像掌纹,虽然曲折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人生里拼搏,当然会因“上帝的喜爱”而遭人排挤,但在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像枭那样选择迁徙,因为每个地方地球都在不停自转,有的只能是改变自己。
几度挣扎,最终经过蜕变成为永生的凤凰!
说到底,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修饰,不同的修饰之法,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呈现。什么都直白了,文章的丰厚底蕴和斑斓色彩便荡然无存,何来文章?自信而确有功底的考生,还是在风格上尝试尝试,其实,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