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配套同步课件创新演练大冲关阶段质量检测(全套5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配套同步课件创新演练大冲关阶段质量检测(全套5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31 16:05:38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一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知识体系构建专题归纳例析单元质量检测[主旨概括]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贤明君主,凭借一系列文治武功,成为历史上具有时代性的代表人物。本单元选取了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著名皇帝。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和决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们还通过种种措施,加强了专制集权,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学法指导]
1.突出重点:一是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古代政治
家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注
意三位著名皇帝的历史功过,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间和
空间当中去,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
2.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微体察,更
要注意对历史人物总体特征的把握。如对秦始皇,应看
其“大一统”的一面;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
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其维护统一的一面,又要从历
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
握和评价历史人物。 一、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
(1)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例1] 下面三个皇帝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建立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实行轻徭薄赋、严刑酷法
D.对内实行开明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A项只适合康熙帝;C项是措施而非历史作用,与题干不符;D项只适合唐太宗;B项是三者的共同点。
[答案] B 二、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认识
1.“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留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 (1)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2)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3)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2.“治世”和“盛世”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⑥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
⑦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2] 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只有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答案] B点击下图进入
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解析:四个事件中只有秦统一六国具有上述影响,它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答案:A
2.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  )
A.御史大夫 B.郡守
C.县令 D.监御史
解析:本组四道题是从中央近来加强对地方的纪检监察这一社会现实角度来组题的。本题必须紧扣题意,了解秦朝的机构设置并迁移相关知识。秦朝在中央机构中行使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但在地方机构中代表中央御史大夫行使监察职能的则是郡一级的监御史。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
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当时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半两钱”,增设象郡,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因此史书记载的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 D
4.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5.“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涵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A、B、C三项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6.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与唐太宗有很大关系。下列表述与唐太宗无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进一步完善、革新制度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加强边防,设置节度使
解析:“加强边防,设置节度使”是唐玄宗采取的措施,不是唐太宗所为。
答案:D
7.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唐太宗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的主要表现
B.唐太宗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促进了这一局面的出现
C.证明了唐太宗“战而后和”策略的正确性
D.唐太宗对各族“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关键词是“西北各族”,吐蕃即今天的西藏,在祖国的西南而非西北。
答案:B
8.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当时唐朝的哪些时代风貌(  )
①兼收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其时代风貌。在唐太宗时期存在土地兼并,只是不严重,因为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④错。
答案:A
9.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应肯定 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解析: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
答案:A
10.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可运用排除法。①把中国理解为中原地区是不对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使用“大清”的朝号一直持续到晚清,故排除③;选C。
答案:C
11.学习了康熙帝后,有学生想就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标题最适合的是(  )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民族的觉醒
解析:康熙帝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康熙盛世”,但落后于世界潮流,“帝国的彷徨”最能体现康熙时代的社会状况。
答案:A
12.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的选题是《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封建王朝落日辉煌”可判断是康熙帝。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3题15分,14题12分,15题13分,16题1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四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四,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8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答出秦王嬴政在实现国家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贡献。第(2)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唐太宗的用人理念和民族政策。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并从自然经济、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等角度分析出社会原因。
答案:(1)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善于用人;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使人们对世界缺乏认识。
14.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下面的不凡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
A.知人善任,开明开放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序号,并说明相应的理由。(12分)
古代政治家
评价序号
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只有抓住三人功绩的最主要特点才能将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理由则需要结合序号对应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进行组织。
答案:
古代政
治家
评价
序号
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C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B
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15.(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7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帝收复台湾一事。第(1)问材料一、二主要说明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分别回答。第(2)问材料三主要介绍收复台湾后,康熙帝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16.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3分)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统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3分)
(3)《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3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3分)
解析:本题以三位帝王组织材料,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依据教材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入手,康熙帝治理国家的新特点要结合西方的殖民侵略这个国际背景。第(2)问要联系秦朝的暴政和唐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第(3)问需进行中西比较。第(4)问可考虑民族、人民、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
答案:(1)秦始皇: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唐太宗: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繁盛时期。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秦始皇: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3)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4)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B
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划时代”体现开创性,“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的时代,且儒家学者也大惑不解,只能是秦代了。
答案:B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则树兵也,求其息宁岂不难哉!”秦始皇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追溯到(  )
A.郡县制 B.西周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始皇认为,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根源在于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力的增强对最高统治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答案:B
4.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解析: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答案:B
5.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把秦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观察各选项字体可知,D项为秦小篆。
答案:D
6.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币制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 ②奠定了此后2 000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状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图中提供的信息是币制改革,①②③④均符合。
答案:A
7.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阐释能力。本题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因此,其最重要的贡献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D。
答案:D
8.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这是一道程度选择题。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其暴政,C、D是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B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8分,10题10分,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专制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的举措加以论证。(4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4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弊端。第(1)问实则要求回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第(2)问要综合材料二、三的内容,从弊端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纳,注意不要罗列史实,而应深入分析和总结。
答案:(1)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的绝对权力采用严刑酷法控制、镇压人民,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统治时赋役繁重,使人民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重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品质好坏发生大的起伏或变化。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4分)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第(1)问,先依据材料总结出秦始皇的事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第(2)问,实际考查对“焚坑事件”的评价问题,“要商量”是指毛泽东对郭沫若全面否定“焚坑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要全面地分析,既要指出其危害,也要看到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