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 是花非花话审题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 是花非花话审题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11: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是花非花话审题
审题困难大家说
给出的材料、要求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年年考前谈审题,岁岁考后话走题。”审题,已经成了高考作文恒常的话题。高考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所谓“成败得失,缘自审题”,并非妄语。审题,是仔细审阅、深入了解命题意图的意思。审题,说到底,是一种能力,是阅读积累、分析能力、认识水平的综合体现。审题一旦失误,便是原则性和全局性的错误。此着不慎,满盘皆输。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生以为考场作文,审题能“符合题意”,已属侥幸;审题要“切合题意”,则力有不逮。
开头的话
黑色的审题
题目粗解——不识真面
黑色的审题
宿构套用——另起炉灶
黑色的审题
题旨押猜——自设陷阱
观点缺失——强作解人
黑色的审题
高考作文的审题,其实是一个“是花非花”的认识过程。实际的考场作文,考生往往不懂得审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举一反三地看待“此花”,以求“是花非花”。每每落入这样那样的审题陷阱,造成黑色的审题。黑色的审题之一是题目半解,不识庐山真面目。之二是宿构套用,造成另起炉灶。曾写过类似的作文,先就头脑发昏,欣喜莫名,于所给作文题及其要求视而不见,结果文不对题。之三是题旨押猜,押宝一般地自设陷阱,结果是穿靴戴帽。之四是观点缺失,对不同形式的作文原标题、原材料、原话题、原问题没有深入推敲,勉强来解题作文,结果言不由衷,难以中的。
是花非花
高考作文审题“是花非花”认识过程很重要。以高考卷“心灵的选择”为例。审题时至少要注意三点:其一话题前的故事:登山者的选择是重大到比肩生死的;其二故事后的提示:登山者的选择是常人能够遇到、见到、听到的;其三提示中的限制:登山者的选择是足以震撼“心灵”的。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它不是生活中生与死事件的简单复制,而是道德层面上的善恶、美丑、得失的权衡和较量。其选择,应能够再现美好,摒弃邪恶;震撼灵魂,开启良知。审题之初对应原话题,心灵的选择——是花;不必将雪山上的救人简单迁移为各种各样的救人——非花。
再以高考辽宁卷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为例。“花”是花,大自然中具象的花;“花”非花,社会人生里抽象的花。如果作文的审题拘泥在植物的花上,取材视野狭窄姑且不论,审题进行,也难获得“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立意。
考场上,考生会视高考审题为畏途,进而对所提供的材料、话题甚至题目视而不见,这只是表象,内在是不明审题“是花非花”的窍要。实际上,考场里没有难审的题,只有被蒙的眼。问题在于我们备考是否充足。
应该看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决定了高考作文题的难以预知。所谓防止“宿构”,就成了一把双刃剑,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在审题上做不到切合题意,会部分或完全偏离题意。近年来,高考作文试图在审题上不致为难学生,因而,无论怎样设题,高考作文在导引性、激发性上,总是想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即不愿意看到考生因审题而造成了写作的障碍。话题作文就应运而生,命题作文有持续的生命力,问题作文也呼之欲出,进而作文命题的表述摒弃累赘而渐趋简约。可以说,高考作文的审题并无太大的难度。在“是花非花”间,我们有理由做得从容些。
说白了,审题的失误,是少了一双慧眼。归根到底,又是认识水平的促狭甚至低下所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庸讳言,日常习作当然有别于考场作文,它多是标题自拟、内容已知、结构既定的“依调弹唱”,行文不致偏离题意,基本上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因为有宽松的写作条件和写作便利,作者独立审题的认识能力,并没有受到严格意义的挑战。
平常即便有段考、期考,多因设题较少思辨性,而不具提升认知的价值,也就难以在“是花非花”间做到游刃有余。
审题的三个思考
1.明眼观题时,你调动了你的积累吗?
弱水三千
取一瓢饮
所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讲的就是语文的积累功夫。如果我们平时加强了语言、素材等的积累,考场作文的审题,其胜券在握的机率就要大些。厚积方可薄发,见多自能识广,这样的道理,是能说服人的。
2.动手作文前,你开启了你的联想吗?
蝶舞花前
拈花一笑
“蝶舞花前,拈花一笑”,这是一个需要定力的境界。审题时,联想、想象的门已然打开,阅读的感受与生活的体验,如群蝶舞花。这时,千万不能万象沓来而心无主持。要做到收发有度、取舍中矩。
3.用心思考后,你确立了你的思想吗?
空谷幽兰
芬芳先守
“空谷幽兰,芬芳先守。”无论题型怎样变化,我自独守一定之规。审题始终持守三个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青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代青年的人格塑造。
读为己用
审题 命题 举例
材料 寓言 事件 事物 现象 提问 话题 角度 数据 漫画等 上海:必须跨过这条坎(现象)
全国:丛飞克己捐困(事件)
湖南:诗意地生活(角度)
全国:图书与网上阅读(数据)
走向 社会:道德 观念 人际/民生:生存 处境 价值/自我:理想 追求 塑造 浙江:行走在消逝中(处境)
四川:一步与一生(塑造)
安徽:提篮春光看妈妈(人际)
要求 规定性 提示性 导引性 湖南:谈“意气”(规定)
全国:忘记自己的鸟(提示)
广东:传递(导引)
体裁 不限文体 限制文体 江苏:怀想天空(体裁不限)
湖南:谈“意气”(写议论文)
审题一览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我规范, 我新颖,
我稳定, 我多变,
我周长短, 我周长长,
面积大…… 面积小……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相关,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不得抄袭。
福建卷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有所选择,或入仕为官,或隐逸为民。他们顺应时局,该退时则退。面对乱世,行吟高歌,倚风长啸。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心如澄澈秋水,行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执子与通子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心如明镜,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都较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骑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楚国的落日染红汨罗江,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史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滑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剩一管羊毫,也要书写御敌决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
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 关注自我的人格塑造
走向沸腾的生活
审题走向
重要时事 体制改革廉政建设 国企转型用人制度 三农问题 科教兴国 和平主题
经济发展 落后思想 珍爱生命 弱势群体 共同富裕 家国利益 生态环境 资源开发
民族精神 生存竞争 团队建设 科技素养 品格修养 信仰危机
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
关注自我
审题三步曲
同心之语 其臭如兰
齐步走
登高看
观庭前花开花落 望长空云卷云舒
审题三步曲
一线牵
抱元守一 万象咸空 一思独运
审题三步曲
在考场上,如何快速地完成“是花非花”审题过程呢?审题技法主要有三:
审题技法
技法一,先切后截。于原题寻得一个切入的口子,以获得一个截面;或者说找到一个写作的角度,将作文的范围加以缩小或限制。不泛泛而谈,单刀直进,放纵情思以自由驰骋,不顾左右而言他。
技法二,先比后取。将原题弄成两套作文的方案,再比较其优劣,以更吻合命题意图来决定其中应该保留的方案。这样看似费时些,但如果平时有意加强了取舍的训练,临考就能得心应手。
技法三,先扣后提。开篇即扣住原命题给出作文的立意,不旁逸斜出。在原题目、原话题、原材料的基础上,审题应学会高看一等。使自己的思想掘进更深刻些。最忌喋喋不休地复述原材料或原话题。
考场上,没有难审的题,只有被蒙的眼。
慧眼识题
何谓精华?大约是指事物中最美好,最有价值的;反之即为糟粕。善于辨别精华与糟粕,进而予取精华,绝弃糟粕。这对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来个辨识先
好文示范
有些看似糟粕的东西,不来个辨识先,就会迷失。在许多人看来,废墟仅仅是一种砖瓦的废弃。它意味着葬送与诀别,是历史的糟粕,毫无价值的一种。但是余秋雨《废墟》一文另有说道:“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不是糟粕,有历史的沉积在。于耻辱的过去不需羞愧,也不需遮掩,骨子里它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它,让其见证过去、现在、将来。从中,我们会读懂了历史,包括事儿的悲壮,生命的真谛……
先辨别,再取舍,才能好好地承续民族传统文化里弥足珍贵的那部分。
京剧,一度被以为是一种糟粕,是“帝王将相”的脸孔、“才子佳人”的风月。历经岁月的洗汰,京剧当之无愧地定格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粹。
中国传统文化里当然也存在着货既不真价也不实的糟粕。我不知道这些糟粕被冠以“文化”二字是否妥当,无庸质疑的是,确有一些早该扬弃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称作文化,就是要赖在历史的烧锅里不肯撤下来。
“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比如封建制下的奴身与奴性,做了奴身是造物弄人,奈何不得的;但心甘情愿地嚼着主子扔下的骨头,以为幸福无边,还将这做稳了奴隶的心思去代代相传,问题就大了。最终,奴性思想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渗透在中国的文化里,到现在还没有敛迹的意思。长此以往,我们的富含精华的中庸会滤干了它的琼浆,纯然成了百无一用的奴性,连糟粕都做不了——真的酒糟,至少还可磨成粉状,去做了喂养动物们的饲料。
华夏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开放着永不凋谢的奇葩,而为着花的璀灿,凋败一些枝叶也就成为必要。我们对华夏文化的景仰是最顺利成章不过的事,但并不等于不需要辨识,不识香花而只见枯叶,写照的也就是鲁人之取酒糟。历史总要扬弃、社会必定洗汰,百样蒸滤之后,不断地弃置糟粕始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封建社会中的男权思想、仕途经济等文化糟粕,我们早就该抛弃,不要让它们妆了幌子,还来干扰我们的辨识,左右我们的思想,阻碍我们的进步。
思,有迹;文,有容;言,有序;意,有品。
子游为武城宰。郭门之垤有鹳,迁其巢于墓门之表。墓门之老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而骤迁其巢,抑其大水乎?”子游曰:“诺。”命邑人悉具舟以俟。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水且及于墓门之表,鹳之巢翘翘然,徘徊长唳,莫如其所处也。子游曰:“悲哉!是亦有知矣,惜乎其未远也!” 刘基《郁离子》
以上是《郁离子》里的一个寓言。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每每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判断和做法,是否都对呢?你从《鹳鸟》的故事里读出了怎样的寓意,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无为必胜 理论与实践
鹳鸟-劳动人民 三思而后行
坚持到底 外表的掩饰
明知故犯 矛盾的特殊性
遵循自然的规律 青春无极限
刻舟求剑 要顾及长远利益
失败的审题
认识境界有高低 知而不深的鹳鸟
做就要做得更好 不迷信经验
目光的短浅与长远 认识的高度
先见与远见 把握未来
蟪蛄不知春秋 知无涯
漂亮的审题
悲鸣的鹳鸟演绎了一个悲剧,诚然,这是目光短浅所注定的后果。
移其巢于墓表之顶,鹳鸟能看到的未来,仅止于此了。它或许见识过山洪的肆虐,但经验告诉它略将巢移高,足矣。如此,鹳鸟终究吞下了短视的苦果。
人在这时比鹳鸟聪明,他知道山洪将带来什么,他看得长远,看到了被吞噬的房屋、树木;看到了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子游可以悠然立于船首。
知远
有人说弈如人生。高手能敏锐地捕捉到瞬间的信息,进而推测棋局后续的几步乃至整个形势的发展。所谓胜者,无非算得长远罢了。
长远的眼光总是智慧的体现。
东晋时,氐人苻坚崛起于乱世。他看到了民族融合向汉人学习的必要,不顾国内各势力的反对,坚决起用汉人王猛,并短时间内三升其职。改革终于使国力大盛,四邻臣服,统一了中原。他是远见的。
然而同样是苻坚,统一不久后,只看到了前秦强大的表象,未看到民族融合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意孤行挥师攻晋,终致兵败国灭。他又是短视的。类似的还有李自成,《甲申三百年祭》祭的就是小农的鼠目寸光。比尔·盖茨的成功,与他预见电脑行业的广阔前景是分不开的。
有知还要善于把握所知,电光火石间是智慧的较量,比的就是谁看得更远。
眼光长远,说来轻易,做起来几人能够。世人终庸碌,逐利于市,争名于朝,盯着眼前的一丁点儿利益,以为就是的全部。君不见,汉时史、唐人诗、宋朝词、元代曲,古韵遗风里,进士状元的及第文章,何曾算得?能如苏东坡真能“忘却营营”,实在少矣。
要眼光长远,说到底,还是一种境界。国际化企业如海尔眼光长远,海而不让细流,做大做强,最终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第一次向外界清晰明确地用“和平崛起”的概念,为未来的中国角色定位。他用了很大篇幅谈论孔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这是中国领导人在高瞻远瞩地用中国传统哲学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平崛起,中国迎来历史的机遇。
鹳鸟先于人而预知,所知也浅;人借于鹳鸟而后知,所知则深,境界既别,结果早判。无怪乎子游曰:“悲哉!是亦有知矣,惜乎其未远也!”
0201班 孙若愚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王国维的沉湖,有人认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很想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不免令人联想到屈原的投江。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
但仔细想想,如果王国维能有一点儿鹳鸟“水果大至”的预知本领——也就是他能够知道一个腐朽王朝的终将被取代,尽管其过程是万分痛苦的;又如果王国维有一点儿子游那种“君子善假于物”的做派——也就是他其实不必对处身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作太过彻底的失望;那么他或许就不会在清朝政权崩毁后选择解脱。
应该说,作为一介文人,屈原的死是悲壮的,他以死成全了自己对浊世地抗拒也成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比起来,王国维的死则不同,至今还没有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我要说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就是他死于他的短视。
如果他没有选择沉沦,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是另一种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于鹳鸟,历史原来总给人带来无尽的愁思呀!
涓生,这是鲁迅《伤逝》里的人物。他与子君在一起时是快乐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涓生讲的。他讲得很对,于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给子君幸福的,但他竟没有预知到在那个礼教“吃人”的社会,子君终会走向死亡的殿堂啊!他真的没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社会是否允许他这样做?涓生所见不深,所知有限,所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为什么跳出自己的那个世界就那么的难!鹳鸟预知到了洪水的将临,最终仍逃不过失去家园的痛苦,它的巢实在是沉沦于自己的短视;子游不知洪水的来袭,从鹳鸟搬家而避免了一场大难,他的成功就在于见之远、思之深、做之当。这则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日前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四川省部分地区政府对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致使部分农民的生活长期缺乏保障,开始出现“退林还田”的倒反现象。同在四川,泸定县退耕还林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推动后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3年,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开发经济、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万亩左右,农民受益,温饱基本得以解决。
环视我们现实的社会人生,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因为短视,而遗祸无穷。他们每为眼前浮云所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事物的必然。他们也像鹳鸟一样,只能在天空中哀鸣。
其实原因只在一个,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0210班 杨静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