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应用创新演练阶段质量检测(4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应用创新演练阶段质量检测(4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8-31 17:23:28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进制 (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解析:谚语中苗与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而发生斗争,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A
2.[双选]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21世纪教育网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21世纪教育网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答案:AD21世纪教育网
3.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解析:甲曲线中,两种生物数量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所以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曲线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的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二者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一种生物数量上升,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以至消失,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B
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很少呈现均匀分布现象
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A
5.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6.(2012·连云港统考)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群落内的各种群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生态位,如此题中不同的鸟在树上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垂直(或水平)结构。若从X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则两鸟间必然要发生竞争(种间斗争),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
答案:D
7.(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8.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对于单一物种不存在。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9.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每层次上和土壤里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具有一定的 (  )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如森林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则因其食性和栖息场所而分布于不同层次上;群落的水平结构则因光照明暗、地形起伏及湿度大小等因素而使植物和动物表现为水平镶嵌性分布现象。
答案:D
10.(2012·扬州统考)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的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由图可知b数量大于a,可知选A错误;由图明显可知,两种群其中之一的增加导致另一种群数量下降,而后者数量下降又导致前者减少,a的变化随b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种捕食关系,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21世纪教育网
11.(10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21世纪教育网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而甲螨在水中易腐败变质。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最大为20%。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 捕食
12.(10分)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1)B C (2)多
(3)变大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13.[教师备选题]下面是科研人员做的两项研究,请作答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分别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与B图所示:
①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A图可知,温度为15℃时,S1处于竞争优势;由B图可知,温度为25℃时,S2处于竞争优势。所以当环境温度发生T1、T2交替变化时,S1与S2的数量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长变化,且S1与S2的变化恰恰相反。(2)种群的补充量的大小应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此差越大,说明补充量越大。只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当处于D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答案:(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容纳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根据下列神经系统部分结构模式图(如下图)完成问题(横线上填文字答案,括号内填代码):
(1)手碰到针尖时会立刻缩回,然后觉得手被刺痛。形成痛觉的神经传导途径是(用图中序号填号)________,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表皮下的________。
(2)在膝跳反射弧中,没有图中的[ ]________。
(3)盲人识读盲文时,首先要经过大脑皮层的[ ]________中枢;理解盲文其意,则通过[ ]________中枢完成。
(4)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_来传递的。由于递质只能通过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所以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方向是________。
答案:(1)⑨→⑩→⑥→② 感觉神经末梢 (2)  中间神经元 (3)① 运动 ③ 语言  (4)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 局部电流
(5)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单向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关于昆虫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外激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
B.昆虫发育的过程只受激素调节,与神经无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幼虫时昆虫发育只受保幼激素的调节
D.昆虫生长发育的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昆虫的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并非某一时期只有某种激素起作用;发育过程也离不开神经的调控;外激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与生长发育无关。
答案:D
2.蝴蝶在从受精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中,要受到 (  )
A.保幼激素的调控
B.蜕皮激素的调控
C.脑激素的调控
D.以上三种激素的共同调控
解析:蝴蝶的发育过程主要受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调控。其中保幼激素主要是使虫体保持幼虫状态;蜕皮激素促进蜕皮,出现成虫状态;脑激素可控制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分泌。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蜜蜂群在失散的时候,蜂王能向体外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使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周围。这种分泌物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内激素         B.性外激素
C.外激素 D.性激素
解析:蜂王分泌的这种物质能在同种个体之间传递化学信息,显然是一种外激素作用的结果,即聚集外激素。
答案:C
4.手术破坏昆虫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昆虫的生长发育停滞。这可说明昆虫体内(  )
A.没有脑激素
B.没有蜕皮激素
C.没有保幼激素21世纪教育网
D.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分泌是受脑激素控制的
解析:昆虫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手术破坏昆虫的神经分泌细胞,该昆虫的生长发育停滞。说明脑激素可以控制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
答案: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将一定量的胰岛素注入人的血液中,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  )
A.糖原的合成减少
B.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量增加
C.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糖含量增加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增加胰岛素含量,血糖浓度降低,从而促进肝细胞加大对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答案:B
2.[双选题]关于血糖浓度的调节,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血糖平衡的体液调节主要靠激素调节
B.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只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参与血糖浓度调节
D.胰岛细胞只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激素分泌
解析:血糖浓度平衡的调节,一方面血糖浓度变化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或胰岛B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分泌,调节(升或降)血糖浓度;另一方面下丘脑不同区域感受血糖浓度变化,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胰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血糖浓度升高)等,引起相关激素分泌而调节血糖浓度变化。可见,血糖浓度调节属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答案:BD
3.右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解析: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则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作用相反,为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人午餐后,由于消化吸收,致使血糖浓度升高(曲线a),此时胰岛素(曲线b,血糖中胰岛素的含量一定低于血糖含量)分泌量增加,与此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曲线c),经过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又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答案:C
4.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②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被
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浓度上升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其主要靶细胞是肝细胞,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糖被)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最可能的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该刺激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也可以通过刺激下丘脑(②)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相关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②),而不是大脑皮层。
答案:B
5.(2012·盐城模拟)正常情况下,人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 mg/dL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产生乳酸、ATP造成的
B.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C.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D.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这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解析:由题所示图像可以看出,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是由于血糖直接进入细胞,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造成的;在1.8~4.5 min内,血糖浓度上升,满足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在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结果;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是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6.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没有胰岛素,葡萄糖将不能进入细胞
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有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
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
D.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有障碍,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增多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糖的去路,又可抑制糖的来源。在增加去路方面,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若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就会发生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会发生障碍;而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原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答案:D
7.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21世纪教育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解析:人进食后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分泌的胰岛素就多,使血糖降低;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的含量上升,与胰岛素互为拮抗关系。
答案:D
8.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解析: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而胰岛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可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作用,糖尿病人是胰岛B细胞发病引起的。
答案:A
9.(2012·南京模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能被下列何种因素直接促进 (  )
A.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B.血糖含量高于6.1 mmol/L
C.血糖含量低于3.9 mmol/L
D.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解析: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能够促进胰岛素的产生,而胰岛素的分泌则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产生;在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3.9~6.1 mmol/L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与促性腺激素分泌无直接关系。
答案:C
10.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还原糖的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医学上,还常用上述两种试剂进行疾病的诊断。能够诊断的疾病是 (  )
A.糖尿病、肠炎      B.糖尿病、胃炎
C.肾炎、胃炎 D.糖尿病、肾炎
解析: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故可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肾炎患者如果是肾小球炎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导致大分子的蛋白质通过滤过作用进入原尿中,又不能在肾小管部位被重吸收,故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7分)下图是血糖升高后,体内发生调节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血糖浓度升高是指血糖高于________ mmol/L。[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①②③④中,由体液起作用的是________,由神经起作用的是________。
(3)胰岛素作用于________等组织细胞,首先使血糖________,然后再发生其他变化,如合成糖原等。
(4)胰岛素分泌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___。
(5)胰岛素分泌减小时,血糖浓度不能下降,这时细胞可利用的糖________。
解析:高血糖是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 mmol/L,血糖的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两种方式;其中①③属于体液调节,而②④与下丘脑有关是神经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血糖浓度升高但血糖的氧化分解减弱,因此糖的利用减少。
答案:(1)6.1 (2)①③ ②④ (3)肝脏、肌肉 进入细胞 (4)减少 (5)减少
12.(7分)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千克体重1克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甲~丁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__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21世纪教育网
(5)当健康人的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浓度升高。
解析:(1)由图可知,A血糖浓度相对值较低,B血糖浓度相同对值过高判断,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2)正常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情况:血糖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随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糖尿病患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总体上较正常人低,且调节能力十分有限,即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的增加量也很少,据此判断,丙图符合题意。
(3)由(2)的分析可知,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量往往不足,难以满足体内降低血糖的需要,血糖浓度往往也很高,持久不降。
(4)从胰岛素的功能可知,A、C两项都与胰岛素功能相吻合;B项中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之成为血糖,属于增加血糖来源;D项中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为减少血糖去路,都与胰岛素功能不符。
(5)在血糖调节中,我们学到的升高血糖的激素有两种:一是胰高血糖素,二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直接参与血糖调节,肾上腺素受神经支配,但使其分泌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浓度偏低。
答案: (1)B (2)丙 (3)不足 过高,且持久不降
(4)AC (5)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21世纪教育网
13.(16分)(2009·广东高考)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是一种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糖代谢异常妊娠并发症,孕妇患GDM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对胎儿发育和自身健康带来多种负面影响。以下是某位孕妇的GDM筛检报告,请你完善。
(一)目的、对象
目的:GDM筛检。受检者:姓名×××,妊娠25周。
(二)筛检方法
受检者禁食12小时后,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0 h),然后在5分钟内口服完400 mL葡萄糖水(含75 g葡萄糖),开始服糖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抽取其静脉血(血样品号分别为1 h、2 h和3 h)。测定所采集各血样品中的血糖浓度。
判定方法:4个样品中有3个的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参考值即可判定为患GDM。
(三)结果与分析
检测报告如下:
姓名:×××性别:女 测定日期:××年××月××日
样品 测定值(g/L) 参考值(g/L)
0 h 1.08 1.051 h 2.30 1.902 h 1.85 1.653 h 1.48 1.45
由此可判定该孕妇________。
(四)讨论:
(1)若GDM患者想了解病因是否为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血液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浓度。
(2)请根据血糖调节有关知识,解释要求受检者在5分钟内服完葡萄糖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相当一部分GDM患者在产后会康复。请简述康复后当她们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三)由表格信息可知,受检者的各项测定值均大于参考值,故该孕妇患GDM。
(四)测定GDM患者的病因是否为胰岛分泌功能异常,可以根据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是否异常来确定。要求受检者在5分钟内口服完葡萄糖,防止通过自身的血糖调节,血糖浓度达不到较高的水平。康复后的GDM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偏高时的血糖调节过程与正常人的血糖调节过程相同。即
答案:(三)患GDM
(四)(1)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21世纪教育网
(2)如果服糖的时间不控制而随意延长,则会影响测定结果,且如果血糖浓度在短时间上升不够高,则不能了解受检者的最大血糖调节能力
(3)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从而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据1990年统计,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有13万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某种原产日本害虫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
A.喷洒农药、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环境污染,害虫的天敌不能生存
C.外来害虫的入侵、缺少该害虫的天敌
D.过度开采,害虫的天敌不能生存
解析:引起松林害虫泛滥的原因很多,其中经常使用农药,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害虫天敌被农药杀死等原因都可导致害虫数量增加,危害松林,但本题是一个实例,其害虫为原产日本的林间害虫,侵入我国后因缺少天敌而泛滥成灾。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地保护过程中要维持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迁地保护是把失去自然生存条件的生物迁出原地,而不是把大量的野生动物进行人工迁移。对于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物种来说,现在最大的生存威胁是来自人类,提高保护意识,必须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3.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病毒是从研究烟草花叶病的过程中进行的,其实验步骤由如下各步组成,顺序正确的是 (  )
①假设病原体是某种细菌
②假设病原体是由某种细菌释放的毒素引起的
③假设病原体是比细菌还要小的生物,可以通过滤过性的细孔
④把患病叶片磨碎,显微观察,始终没有观察到病原菌
⑤一代一代接种,毒素致病作用应该越来越小,但实验结果不支持
⑥实验证明引起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能通过滤过性细孔,比细菌还小,并把这种致病因子叫做滤过性病毒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4.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与人类关系特别密切。近几年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禽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禽流感的疫苗。
(1)在病禽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样本后,实验室培养禽流感病毒时,为什么需要在一般培养基上加入活鸡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要研制禽流感疫苗,必须知道其分子组成,请设计实验探究禽流感病毒的物质组成:
①实验原理:
a.RNA溶液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
b.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共热显蓝色;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步骤:
a.用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等量含有禽流感病毒的溶液,编号为A、B、C。
b.向A试管中滴加适量的二苯胺试剂,水浴加热。
c.向B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浓盐酸与苔黑酚,加热。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内包一种核酸组成,不同的病毒其核酸种类不同,有的是DNA,有的是RNA。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DNA与二苯胺试剂显蓝色,RNA与苔黑酚显绿色,据此可鉴定病毒的成分。
答案:(1)病毒是专营活细胞内寄生(或病毒无代谢特征、或病毒不能独立繁殖)
(2)①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显紫色
②向C试管中加适量的双缩脲试剂,振荡
③A试管中溶液不变色,B试管中溶液变绿色,C试管中溶液变紫色

双缩脲反应 二苯胺反应 苔黑酚反应
现象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结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森林中一株大树死亡,倒在地上,有些菌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及蚂蚁等动物以这株朽木为生。依靠这株朽木为生的上述各种生物组成一个 (  )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食物链
解析:本题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C
2.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21世纪教育网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氮量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由于波长不同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而不同水生植物所需光的波长又不同,致使不同的植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
答案:A
3.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生态系统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森林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答案:D
4.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蜘蛛与青蛙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植食鸟吃农作物,有人用细网将农作物罩上,其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产上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治理害虫,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是
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所体现的治虫方法的最大优越性在于[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生产者是主要成分。图中未表示出来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应包括此食物网的每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全部生物,包括鹰、食虫鸟、蜘蛛、青蛙。 (3)蜘蛛与青蛙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4)细网将农作物罩上,防止了植食鸟类吃农作物,同时也阻碍了食虫鸟捕捉植食昆虫,结果由于植食昆虫因天敌减少而数量爆长,导致农作物减产。(5)农药防治害虫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对害虫的天敌产生毒害作用从而导致害虫天敌的死亡,使虫害再度爆发。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治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农作物 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鹰、食虫鸟、蜘蛛、青蛙 (3)捕食和竞争 (4)植食昆虫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5)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会对害虫的天敌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使虫害再度爆发 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图表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去路,其中胰岛素影响的过程是 (  )
A.抑制①②③,促进④⑤⑥⑦21世纪教育网
B.只促进⑤⑥⑦
C.抑制②③,促进④⑤⑥⑦
D.只促进②③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通过减少血糖来源(抑制②③)和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④⑤⑥⑦)来实现这一目的。过程①不受胰岛素的影响,过程④是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受到胰岛素的促进。
答案:C
2.某病的特征为:“多饮而渴不止,多食而饥不止,多溲而豪浊不止”。则下列腺体中与该病有关的是 (  )
A.甲状腺         B.胰岛
C.胰腺 D.肾上腺
解析:题中所描述的症状为糖尿病的症状,该病是由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下图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请回答: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当血糖升高时,通过②过程,使a分泌量增加,a激素表示________,其中⑦表示a激素对肌肉的特有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激素是__________,其作用的对象主要是__________。在特殊条件下,与该激素具有相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③过程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②过程具有两条调节途径,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解析: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另一方面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是如此,图中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胰岛素 合成肌糖原 (2)胰高血糖素 肝脏 肾上腺激素 (3)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促进血糖的利用、转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答案:C
2.在下列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出现J型增长的是 (  )
A.只要有充足的食物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要没有捕食者
D.在实验室内的理想实验条件下
解析: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没有疾病的理想条件下形成的,在实验室内的理想条件下可以实现;自然状态下当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最初阶段呈J型增长。
答案:D
3.在含有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21世纪教育网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增长速率达到最大[21世纪教育网]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
解析: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B
4.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几乎所有患有胃炎和胃溃疡的病人的身体里都含有幽门螺杆菌,他们在实验室培养测定的细菌生长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b~c段按J型曲线增长
B.在b~d段按S型曲线增长
C.在c~d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D.在d~e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候。c~d段种群数量最大,故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在d~e段,种群的生存斗争最激烈,但此时主要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答案:D
5.(2012·连云港模拟)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
A.400a·0.8m       B.0.8a·400m
C.a·320m D.320am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
答案:C
6.(2009·安徽高考)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据图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答案:C
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后的鱼群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大
解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K/2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种群数量最大,即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
答案:B
8.[双选]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B.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C.a种群在20~40 h之间处于生长的对数期
D.d种群在60~100 h之间,酵母菌体积增长较快
解析:在特定有限环境中,所允许某特定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是不变的;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更换营养液周期越长,种群对营养需求的斗争越激烈,繁殖速率减小,平均增长率减小;a种群在20~40 h之间营养充足,环境压力极小,种群处于生长对数期;d种群在60~100 h之间,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量,因生存斗争剧烈,酵母菌生长缓慢。
答案:BD21世纪教育网
9.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的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b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答案:D
10.(2010·山东高考)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21世纪教育网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迅速增强是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捕获后的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解析:由题目可获得的信息有:①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②种群的增长曲线图。解答本题,要明确种群增长曲线图以及种群增长的规律,然后结合各小题进行分析。在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越接近K值,环境的阻力越强。
答案:(1)d (2)b (3)2 5 (4)b
12.(12分)(2012·扬州统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时,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有限的空间培养酵母菌一定时间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不适宜,从快速J型增长转为S型增长;(2)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且每次计数也要重复3次,求得平均值;(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培养液稀释倍数后再计数;(4)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有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溶氧等,可选取其中任一因素再进一步探究。
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大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氧等)的变化关系
13.(8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21世纪教育网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次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只。(填序号)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右图中的曲线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1)据计算公式N∶a=b∶c,可得出田鼠的种群个体数量为96只。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调查区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21世纪教育网
(3)根据其年幼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所占的比例可知甲、乙两草原田鼠种群的类型。
(4)因为亲代成鼠数为a,并且只有雌鼠()产仔,所以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a/2×2×8n=a×8n。
(5)在一定的空间内饲养成鼠,开始时由于食物充足、空间优越等条件,鼠的曲线表现出J型增长,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由于条件的限制,鼠的数量不再继续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表现出图中C所示的曲线。
答案:(1)96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图所示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的①、②、③依次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⑥可简明描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血浆的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抗利尿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解析: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而葡萄糖、氨基酸、二氧化碳及氧均可存在于血浆中;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唾液存在于口腔中,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皮肤角质层细胞是死细胞,无需物质交换与能量供应。
答案:D
3.(2012·淮安高二期中)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
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所以是血浆,故A项对B液的描述错误;c液位于淋巴管,所以是淋巴液。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还包括细胞内液;组织液与血浆间的物质交流是相互的,而淋巴只能来源于组织液而不能倒流,故C项中表示的三种液体的关系正确。
答案:A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
答案:C
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除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B
6.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的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解析:人体的血浆内含有缓冲物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酸碱平衡,而NaCl溶液中无缓冲物质,不能保持酸碱平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答案:D
7.(2012·盐城高二检测)人体心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直接来源于 (  )
A.红细胞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解析:组织液是心肌细胞所生活的直接环境,心肌细胞所需的氧气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答案:C
8.[双选]下图所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从图知,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组织细胞,a为血浆,b为淋巴,c为组织液。①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③结构的细胞所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当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时,将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则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组织液增多,可发生水肿,故此时a液减少,c液增多。由于组织液可转化为淋巴,故b液也增多。有氧呼吸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调节呼吸。丙酮酸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答案:AC
9.如下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名称依次是 (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解析:食物中葡萄糖被吸收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进入淋巴。
答案:A
10.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是: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②可以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③淋巴流经淋巴结,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因此,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7分)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______________;
请以图示表示a~d之间的物质交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图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c之间隔以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
(5)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而言,a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解析:图中的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细胞外液即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主要包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成分。明确这些结构特点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6CO2+12H2O+能量
(4)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2.(13分)(2012·常州高二统考)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 3%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21世纪教育网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②__________
3 0.9% ③__________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答案:(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相应的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偏高
②分组更精细 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13.[教师备选]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
(5)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物质。
(6)①内环境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简单扩散 6 三
(2)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血浆蛋白质减少、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二氧化碳、尿素等
(5)7.35~7.45 缓冲 (6)适宜的温度 pH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吃进过咸食物,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解析:调节水分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分泌的多少与细胞外液渗透压成正相关。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食物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C
2.Na+和K+的主要吸收部位和主要排出部位分别是 (  )
A.小肠、小肠和皮肤、大肠
B.小肠、小肠和肾脏、肾脏
C.大肠、小肠和肾脏、皮肤[21世纪教育网]
D.大肠、小肠和皮肤、皮肤[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无机盐离子的排出主要是经过尿液随肾脏排出,随汗液也能排出一部分。
答案:B
3.下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升清水或等渗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渗透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回答:
(1)表示饮清水后,尿流量曲线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渗盐水的浓度约为________%,饮水后尿流量曲线是________。如果改饮高渗盐水,首先通过________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形成渴觉,还会通过________调节使机体产尿量________。
解析:当饮入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必降低,从而引起下丘脑相应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结果使尿量增加,水的排出增加,最终又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到正常值,随后再通过调节机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正常,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若饮入等渗盐水则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a 饮入清水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 (2)0.9 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激素 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面哪种情况可能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 (  )
A.森林被大量破坏
B.大量使用化学燃料
C.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大量使用农药
解析: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的物质主要包括氟氯烃(氟利昂)和溴氟烃(哈龙)。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B.已经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C.目前已经不再需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D.目前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还需要继续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C
3.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21世纪教育网
D.不同种群出生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数不同
解析:影响人类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育龄人口的数量、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个数、疾病等。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4.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21世纪教育网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____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解析:蓝藻的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败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大量的蓝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放出大量CO2,导致水体pH下降。生物体可通过食物链使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积累,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
答案:(1)无机盐 光 氧
(2)乙 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蓝藻 浮游动物 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江苏高考)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
A.寒冷时出现寒颤21世纪教育网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21世纪教育网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由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引起的,使得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热量增加,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肺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含量不能保持平衡,过分增多引起的;免疫调节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饮水不足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B
2.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漠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C.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D.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解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
答案:C
3.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K+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醛固酮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K+的主动吸收和对Na+的分泌
D.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放
解析:K+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肾脏排尿的形式排放;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
答案:A
4.(2012·苏州高二统考)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交换过程如下所示: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解析:组织细胞③中的物质进入淋巴液④也要通过组织液②;如果③为脑细胞,因为脑细胞要消耗氧气,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如果③为肝脏细胞,因为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高,此时肝细胞会把血液中的糖转变成肝糖原,所以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如果③为胰岛B细胞,因为饭后半小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含量要升高,所以①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
答案:B
5.下列关于烟草花叶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B.烟草花叶病毒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
C.细菌的大小一般只有病毒的1%
D.病毒能引起动植物的许多疾病,但一般对人无害
解析:病毒的体积一般很小,往往只有细菌的1%,很容易通过细菌过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有些病毒使动植物致病,有些病毒使人类致病,如乙肝病毒等。
答案:B
6.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哪项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  )
A.小腿抽搐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尿毒症 D.组织水肿
解析: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液中Ca2+浓度过低造成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不正常造成的;尿毒症是由于血液中尿素和无机盐过多引起的;组织水肿是过量的液体积聚在组织细胞间隙、皮下或体腔内造成的。
答案:B
7.(2010·福建高考)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21世纪教育网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水平降低。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因此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那么胰岛素的作用将受到影响,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
8.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 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解析:本题的题眼为“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饮水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每分钟的尿流量随之增大,而后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逐渐回升,每分钟的尿流量也随之减少直至正常。
答案:A
9.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上图所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产生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B
10.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生物,下列关于保护蛇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D
11.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解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有的人到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氧的含量降低,会因供氧不足、脑细胞供能不足而导致头痛,肌肉细胞供能不足而导致乏力,为了输送更多氧气,出现心跳加快、代谢紊乱的现象。
答案:C
12.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析:海水中盐的浓度较高,故当遇难者漂浮在海面上,因缺乏淡水而饮用海水,则必会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因此,又会引起血浆水分大量流向组织间隙而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作用于下丘脑,由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随之增加。
答案:A
13.(2012·镇江高二统考)葡萄糖是人体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每1克葡萄糖可产生17.15 kJ热能,故被用来补充热量,治疗低血糖症。10%的葡萄糖注射液是医疗上常用的药剂,它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滴注时须缓慢滴注……”其原因主要是为了(  )
A.防止血糖过快升高
B.防止体内胰岛素分泌加强21世纪教育网
C.防止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加强
D.防止引起体细胞发生渗透失水
解析:10%的葡萄糖注射液对体液来说为高渗溶液,其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渗透压,若过快注射,引起体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影响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答案:D
14.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豌豆的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现象
甲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以上实验只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 (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
解析:本题通过对照实验说明单一变量引起的不同实验结果,进而说明实验必需的外界条件。甲、乙或丙、丁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甲、丙对照说明光照是非必需条件,而其余对比不是没有单一变量,就是有单一变量但结果相同,均说明不了问题。
答案:D
15.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答案:D
16.[双选题]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图像,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此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因为其在血液中的质量维持在3.9~6.1 mmol/L范围内
B.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和吸收
C.由于血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而使BC段显著下降
D.CD段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不断分解,并把产生的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
解析:图示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应为葡萄糖,AB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和吸收,BC段显著下降主要是血糖被用于氧化分解,进食一段时间后的CD段主要是由肝糖原分解补充,另外还有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答案:CD
17.(2011·重庆高考改编)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1世纪教育网
D.刺激机体释放出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肉毒杆菌抗毒素为抗体,是专门针对特定的抗原即肉毒杆菌外毒素的,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答案:A
18.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它与体液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B.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杀灭抗原
C.效应T细胞能释放出某些细胞因子以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解析:能与抗原结合的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
答案:B
19.(2010·浙江高考)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答案:C
20.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高血糖素通过增加糖的来源和抑制糖的所有去路提高血糖浓度
B.胰岛素可通过抑制糖的来源和增加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
C.胰岛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相互抑制
D.胰岛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相互促进
解析:胰岛素降低血糖时可抑制来源和促进去路,但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时不能抑制糖的氧化分解,否则会影响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两种激素的分泌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但两者间却是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却促进胰岛素分泌。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5分)下图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A浓度上升,使B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至____________,从而产生渴觉。
(2)当某人患急性肠胃炎,造成体内脱水,但患者并没有感到口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神经调节的途径(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经垂体储存并释放的,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答案:(1)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2)脱水的同时会丢失盐分,细胞外液渗透压没有升高
(3)B→C
22.(6分)如下图所示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__________,③~⑩属于________。皮肤、血管和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________,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__________。
(3)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你认为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________调节为主。
解析:体温的调节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当处在寒冷环境时,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寒冷的刺激,将刺激上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调节机体,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加快,产热增多;散热方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单位时间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
答案:(1)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收缩 加强 (3)神经
23.(10分)(2012·宿迁高二检测)下图表示人体血糖以反馈调节方式保持平衡模式图(虚线表示神经调节)。请据图回答:
(1)写出A~E组织器官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2)①是糖皮质激素,则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试据图说明通过反馈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肾上腺,促进它们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使血糖浓度上升。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另外的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另外下丘脑还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脑垂体,促进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分泌糖皮质激素。能被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共同作用的细胞是肝细胞。
答案:(1)下丘脑 脑垂体 肾上腺 胰脏 肝脏
(2)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3)通过神经调节使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
24.(8分)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在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分子)的是________。在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
解析:(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2)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3)免疫分子有抗体、淋巴(细胞)因子、补体等,编码抗体的基因不属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答案:(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25.(11分)(2011·北京高考)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 组与 Ⅳ 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21世纪教育网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2)从图2可知 Ⅱ 组与 Ⅳ 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 Ⅱ 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Ⅰ 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 Ⅰ 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3)分析图2可知,Ⅰ~Ⅳ 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中的身体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皮肤的血流量增多
B.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
解析: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体内产热量增多,散热量减少。A、B选项中,都引起散热增多,所以是错误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多。
答案:D
2.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析: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体温的部位不同所得的数值也不同,在直肠处所测得的数值最接近体温,但也不是真正的体温值。
答案:C
3.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这时 (  )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活动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维持正常体温,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散热减少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下丘脑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产热增加,包括骨骼肌战栗、代谢加强等。骨骼肌战栗与躯体运动中枢无关而与下丘脑有关,代谢加强是两种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B
4.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高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B.在低温环境中,机体可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C.出汗时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时出汗
D.立毛肌舒张时才会出汗,立毛肌收缩时肯定不出汗
解析:高温环境中,增加散热,不增加产热;毛细血管舒张不一定出汗;立毛肌收缩与汗液分泌无因果关系。
答案:B
5.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产热是神经调节,散热是体液调节
B.人处在寒冷环境中,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C.人处在炎热环境中,需增强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D.产热来源于组织器官的细胞呼吸
解析:产热、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
答案: A
6.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21世纪教育网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解析: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已经遭到破坏,仅靠其自身的调节是无法把体温降到正常范围的,故需要外力降温。A项措施只适用于自身调节能力完好的人。
答案:A
7.(2012·南通高二检测)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唯一中枢
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由题干可知,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出现了与散热有关的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了与产热有关的寒颤现象,故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而散热中枢在下丘脑前部,而C、D两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8.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解析: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冷觉感受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在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量不会增加。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9.(2012·苏州高二统考)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 ②身体耗氧量变化 ③肾上腺激素分泌量 ④汗腺的分泌量
A.②③          B.①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②④ D.①③
解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身体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汗腺的分泌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答案:A
10.(2010·上海高考)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21世纪教育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7分)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
(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________,耗氧量________;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_______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21世纪教育网
(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________的________中枢调控的。
(3)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
解析:(1)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耗氧量增加,是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的表现。供氧不足时,肌细胞会出现糖无氧分解而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痛感觉。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通过免疫系统消灭体内致病菌和神经调节机体散热过程,使人体由发热恢复到正常。
答案:(1)增多 增大 乳酸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3)神经 免疫[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10分)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
解析:体温调节是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之一。(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其代谢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有骨骼肌的不自主战栗和肾上腺素的分泌。(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当气温达到45℃以上时,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3)从感受器到腺体,可很容易写出包括五部分的反射弧结构,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13.(13分)(2012·盐城高二统考)下图为人体皮肤结构与生理变化解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1)上图是皮肤对________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体内产热量将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环境中,皮肤血管________,汗腺________,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在此条件下,皮肤血管产生变化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加该过程调节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生理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结构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综上所述,人体体温之所以恒定是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
解析:人体在寒冷时,皮肤的反应为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减弱。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这两种激素都可以使代谢活动加强,增加产热。
答案:(1)寒冷 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少,皮肤血管收缩
(2)增加 骨骼肌紧张性的增加
(3)收缩 分泌减少 热量散失
(4)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收缩
(5)肾上腺素 甲状腺激素 使代谢活动加强,增加产热
(6)3 汗腺 2 毛细血管
(7)神经和体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21世纪教育网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A、C、D三项中的生物并不只一个种群。
答案:B
2.[双选]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选择适宜的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21世纪教育网
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对于一个种群,我们一般很难确切知道其种群数量,只能通过调查其种群密度近似估计其种群数量。对于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可用样方法;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则采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BC
3.下列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
B.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 m2
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
D.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数目一般是不固定的,能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即可;调查乔木时样方大小一般为100 m2。
答案:B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21世纪教育网
解析:=,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答案:D
5.如果是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可以采用________法。
(1)首先确定调查的__________。
(2)若选择的是一个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按________(填“长度”或 “宽度”)划分成10等份,在每等份的________划一个__________的正方形。
(3)计数正方形内种群的数量,做好记录。
(4)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5)该地区的该种群的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是动物,则通常可以用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解析:调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调查生物的种类,②确定适当的调查方法;③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④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答案:样方 (1)对象 (2)长度 中央 长宽各为1 m (4)平均值 (5)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 标记重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是草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导致退化,不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答案:C
2.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其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的分别是 (  )
北极海域 热带湖泊 全球分布
A. 1 2 3
B.21世纪教育网 5 3 4
C. 3 4 2
D. 2 1 5
解析:北极要求耐低温,海域要求耐高盐分,热带要求耐高温,湖泊要求耐低盐度,全球分布必须既耐高温又耐低温,既耐高盐度又耐低盐度。图中所示,1、4、5耐低盐度,2、3、5耐高盐,1、3、5耐高温,2、4、5耐低温。
答案:D
3.(2012·盐城检测)下列生物现象中,由阳光作为主导因子而引起的是 (  )
A.沙丁鱼定期向岸边洄游
B.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
C.山坡阳面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
D.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解析:小麦长得好坏与水分、温度、土壤状况、阳光照射强度有关,但在山坡阴、阳面这一特定的环境下,阳光强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作用最大且影响最直接,即成为主导因子。鱼类的洄游、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均是受温度影响引起的现象;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显然与沙漠地区缺水有关。
答案:C
4.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右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由图可知,三种生物没有交叉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内生物部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产者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的真核生物
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产者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如硝化细菌;消费者都是异养型,但不一定都是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6.如右图所示,曲线1和曲线2分别代表物种甲和物种乙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条件下物种乙能竞争过物种甲 (  )
A.温度在t1~t2范围内
B.温度在t2~t3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下
D.温度在t3以下
解析: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中,其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从图中可知,温度在t2以下时,更有利于物种甲的生存,物种甲占优势;温度在t3以上时,也是物种甲占优势。而温度在t2~t3范围内,更有利于物种乙的生存,所以温度在t2~t3范围内物种乙能竞争过物种甲。[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7.[双选]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中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而磷虾仅以硅藻为食,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在一个食物网中,对食物网影响最大的是最低营养级,即生产者,而不是最高营养级。
答案:AC
8.(2009·海南高考)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解析:大量捕捞花鲢后,一方面水蚤数量增多,使绿藻数量下降,导致白鲢食物不足;另一方面乌鱼因缺少了食物来源——花鲢,因此捕食白鲢的数目增多,所以短时期内白链的数量下降。
答案:B
9.(2012·连云港统考)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分别占有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
答案:C
10.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链
B.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在捕食链中占有第二、三、四、五共四个营养级
D.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图中共有两条捕食链:草→兔→狐,草→昆虫→鸟→狐;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在捕食链中,不占营养级;细菌与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主要植物是草,应为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请据图回答: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__________。
(2)蛇占有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
(3)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植物尸体是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种作用分解的。
解析:由于图解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所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根据食物链的概念不难得出蛇所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而如果螳螂全部迁走,食物网变得简单,能量的损耗减少,黄雀得到的能量相应就会增多,进而引起其数量增多。动植物的遗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而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答案:(1)生态系统 能源
(2)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3)增多 黄雀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4)细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12.(7分)下表为对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进行食性分析的结果(“Δ”表示含有):
胃容物动物 草 食草昆虫 蜘蛛 食虫鸟 蟾蜍 蛇 食草籽的鸟 鼠 兔
食草昆虫 Δ [21世纪教育网]
蜘蛛 Δ
食虫鸟 Δ Δ
蟾蜍 Δ Δ
蛇 Δ Δ Δ
食草籽的鸟 Δ
鼠 Δ
兔 Δ 21世纪教育网
狐 Δ Δ Δ
猫头鹰 Δ Δ Δ Δ Δ
  (1)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种群是________,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三级消费者是________。
(3)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4)在此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与蛇的关系为________。若大量捕杀狐,将会导致________等动物的数量出现先增后降的变化。
解析:据题干中的“食性”信息,可列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依此食物网就可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答案:(1)13 (2)草 蟾蜍、蛇、食虫鸟、猫头鹰 (3)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蛇→猫头鹰或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 (4)捕食和竞争 食草籽的鸟、鼠、兔
13.(13分)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2)根据曲线写出各种群构成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有两种昆虫,则植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________,肉食性昆虫可能是__________,食虫鸟类可能是__________。
(4)种群丙增长速度最快是图中哪一点?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上看,AB段受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期。
(6)在时间T点时,人为将甲全部迁出该生态系统,并对该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结果乙种群数量增多,丙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据图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可知其一级消费者为乙、二级消费者为丙、三级消费者为甲,所以其食物链为:植物→乙→丙→甲。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处于第二营养级、一级消费者,相当于乙种群;肉食性昆虫可能为丙;食虫鸟可能为甲。种群丙的数量在A、B、C、D四个时期中的A时期的数量最多,因此,种内斗争最为激烈。T时期,迁出甲后,乙种群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是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丙种群密度减小的可能原因是丙的抗性弱,丙的营养级较乙高,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化学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大。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如图
(2)植物→乙→丙→甲
(3)乙 丙 甲
(4)D 丙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丙的天敌甲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A
(6)对该杀虫剂的抗性强 丙的抗性弱 丙的营养级较乙高,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化学杀虫剂在丙的体内含量高,毒性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市场出售的干酵母)、葡萄糖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
实验原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产生较多的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他灾害等,酵母菌种群呈________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________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________的方法。
实验步骤:
(1)取培养液10 mL加入到试管中,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注意: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振荡几次,这样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________。
(2)以________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画出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结果分析: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开始呈________增长,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呈________增长。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在理想条件下,酵母菌种群会呈J型增长;在有限条件下,酵母菌种群会呈S型增长。计算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要尽量减小误差。以时间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就可以画出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答案:实验原理:(1)酒精和较少的CO2 (2)J型 S型 (3)抽样检测 实验步骤:(1)最小 (2)时间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J型 S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http://www.21cnjy.com/H/9/13029/938618.shtml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对于科学探究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收集证据是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B.科学探究的问题是指通过收集证据但又不一定能回答的问题
C.假设需要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知识、实验的基础上
D.实验设计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创新
解析:科学探究的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证据而回答的问题。
答案:B
2.(2012·盐城模拟)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会明显下降
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解析:剧烈运动时需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辅助提供能量,此时血浆中乳酸含量会有所上升。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与乳酸反应,所以乳酸又逐渐减少。
答案:B
3.人汗腺的功能是 (  )
A.散热为主,兼行排泄
B.排泄为主,兼行散热
C.排泄为主,兼行气味散发
D.化学通讯为主,兼行散热
解析:人类皮肤上有成千上万的汗腺,出汗主要是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因为汗液的蒸发会带走身体的热量。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余为无机盐、尿素、尿酸等,所以出汗还有排泄作用。
答案:A
4.(2012·淮安检测)下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
B.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⑤中液体减少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
D.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④
解析:②是红细胞,其中的氧气到达④组织细胞需经过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共4层细胞膜;组织细胞④由于细胞呼吸消耗O2,所以浓度低于②红细胞。
答案:D
5.用正常的黄瓜雌花验证生长素的作用,设计的做法是:将用于实验的雌花在开花前套上纸袋,然后分别做如下处理:① 1号花开花后给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 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
A.1号花未进行人工授粉
B.2号花未涂生长素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缺乏只套袋处理的雌花作对照
解析:实验设计必须有对照组才能有说服力。
答案:D
6.(2012·徐州模拟)高等动物是个复杂的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于调节机制的有效执行。下面几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男性输精管结扎和女性卵巢切除均能达到避孕的目的,前者不影响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功能,后者影响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功能
B.在人体内,当胰岛素的分泌量过少时会导致血糖浓度过高而得糖尿病
C.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会使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年时缺乏患呆小症;而生长激素主要是促进生长,幼年时缺乏患侏儒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7.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步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21世纪教育网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解析: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单侧光照射无关,但单侧光照射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分布较向光一侧多,致使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
8.右图所示是某鱼塘中一种鱼的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这种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那么图中当初始密度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
B.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C.死亡率刚好与出生率持平而影响密度
D.出生率超过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答案:C
9.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多种
答案:C
10.(2012·镇江模拟)下列四个实例中反映出生物间的关系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紫色千屈菜是一种欧洲湿地植物,已入侵整个北美湿地
B.豆类植物能在极其贫氮的土壤中很好的生活
C.澳洲的兔子大量繁殖,严重影响畜牧业
D.东南亚有柄苦荬菜(一种杂草)已经开始阻塞欧洲和美国的排水道
解析:A、C、D所列举的生物都是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造成灾难的例子,而豆类植物在贫氮土壤中很好地生活,说明豆类植物不缺氮,即有共生固氮菌,为共生关系。
答案:B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动物主要是消费者,但也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主要是分解者,但也可以是生产者(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大肠杆菌)。凡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物的同化类型有兼性营养型,如红螺菌,其体内含光合色素,可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按此可归为生产者,但在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它可直接利用有机物,按此可归为分解者。因此,一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
答案:C
12.(201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答案:D
13.(2012·连云港模拟)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用的措施是 (  )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解析:原始森林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状态,若想继续保持,只有保证其本来面貌,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答案:D
14.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 (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解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
15.(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21世纪教育网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解析:“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这种人工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作用,必将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食物链及其营养结构,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16.(2012·镇江模拟)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强→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强→促进无氧呼吸
解析:运动时腿酸痛,说明此时,腿部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加速冲刺时”,肌肉细胞产生能量增多,此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O2运输能力加强,所以此时,心血管活动增强。
答案:A
1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物种的多样性都在升高;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答案:C
18.(2011·福建高考)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图表示的是 (  )
解析: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逐项分析:若甲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CO2库,CO2库中的CO2又可以通过生产者(丙)的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消费者通过摄食,碳元素又可进入消费者,故A正确;若甲为血浆,根据题意中的箭头指向分析乙不可能为淋巴,故B错;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丙)中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费者(乙)利用,故C错;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应该为垂体,丙为甲状腺,故D错。
答案:A
19.(2010·江苏高考)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项该小草和其他植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并非对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项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D项路边的小草可为某些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该动物可能是某种害虫的天敌。
答案:B
2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结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5分)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动。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生态因子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子是__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一是用____________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采用____________工程的手段将____________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解析: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即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治理生态环境。
答案:(1)水
(2)自我调节能力 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3)适应具有相对性21世纪教育网
(4)控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农副产品 生物杀虫剂 基因 抗虫基因
22.(10分)印度洋海啸之后,救援的医务人员在众多的灾后病人中发现有一位35岁的男性感染了SARS病原体。下表显示了该感染者两个星期内体温和体内相应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体温(℃) 抗体水平变化
日 37 无
一 37 无
二 36.8 无
三 36.8 无
四 36.5 无
五 37 低
六 37.5 低
日 38.5 中
一 39.5 高
二 39 高
三 3721世纪教育网 中
四 37 低
五 36.9 低
六 37 低
(1)机体感染SARS病原体后,发热增多和散热不畅,其中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
(2)人体首次对SARS病毒进行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的具体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为:
请在上述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生物学用语。
(3)此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却能痊愈,他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吗?____________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相关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进行的是体液免疫,若病毒进入细胞则进行细胞免疫。某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痊愈,但他不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的危险,其原因有二:一是SARS病原体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RNA为单链结构,其分子中碱基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其二,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干扰,严重时免疫能力会完全丧失,直至死亡,如艾滋病。
答案:(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T细胞 效应B细胞 (3)不一定 SARS病原体以RNA为遗传物质,易发生变异
23.(10分)(2011·山东高考)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 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kJ和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21世纪教育网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引起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差,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图所示生产者、消费者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因题中要求的是生物组成成分,故只答分解者。
(2)在生产者能量一定的情况下,鹰所能够得到的能量最低值应沿最长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所能够得到的能量最高值应沿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如果除去蛇,鹰所占据的营养级就会从原来的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变成单一的第三营养级,能量损耗减少,因此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多;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3)图中兔和鼠是竞争关系,草和兔、兔和鹰、兔和狐是捕食关系;因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故鼠增加400只,所容纳的兔就会少100只;因有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会使第二次重捕个体中有标记的数量减少,因此调查结果会偏高。
(4)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的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使肾小管、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
答案:(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抵抗力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3)捕食 900 偏高21世纪教育网
(4)升高 下丘脑 肾小管、集合管
24.(7分)(2011·海南高考)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以植物为起点,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2)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由于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种群暴发,所以鼠群的种内竞争增强;(3)蘑菇属于分解者,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光能,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
答案:(1)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25.(8分)(2012·宿迁模拟) 右图所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睾丸分泌的睾丸酮(雄性激素)具有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肌肉发育和骨骼生长,使体内贮存的脂肪减少等作用。个别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睾丸酮,则④⑤所示作用会__________。可以预测,对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大脑感觉到寒冷刺激,则通过如图①②所示的调节过程,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______________ ;通过③过程,机体的__________增加,抵御了寒冷,适应了环境。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酪氨酸的衍生物。我国政府在碘贫乏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有效地预防了________________患儿的出生。
(3)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____________。
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____________,饲养一定时间。
C.测定与记录。
③结果预测:
A步骤的测定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C步骤的测定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腺体的调节为下丘脑—垂体—腺体—激素的一种反馈调节机制,所以长期服用睾丸酮,则④⑤的作用会增强。图中所示腺体为甲状腺,大脑感到寒冷刺激时,则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机体产热增加,抵御了寒冷。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元素,幼年缺碘则可导致呆小症的发生。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加快则耗氧量增加,所以可以通过测耗氧量来测定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1)增强 抑制性腺的活动,严重者会导致性腺的萎缩(注:答案必须是针对性腺的影响。) (2)升高 产热 呆小症  (3)协同  (4)②耗氧量  等量的蒸馏水  ③甲、乙组耗氧量相近  甲组耗氧量大于乙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地面遮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为以上群落演替趋势的是 (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21世纪教育网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不是群落演替特点的是 (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题,由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知道,人们的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在草原地区,为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从题中事例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群落演替的特点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进行“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乱捕滥猎、乱采滥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速度 方向
(4)D (5)D (6)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激素中可直接影响婴儿智力发育的是 (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解析: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婴幼儿时期缺乏或不分泌甲状腺激素,婴幼儿患呆小症。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2010·海南高考)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提高、体温下降
解析: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代谢活动的进行,加速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导致大鼠体温升高,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答案:C
3.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激素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3)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解析:从图可知激素A作用于垂体细胞、激素B导致激素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所以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激素A增多导致激素B增多,最终导致激素C增多;激素C过多导致激素B、激素A分泌量减少,这属于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 (负)反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解析:A项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表述缺少了生态系统层面;B项所述间接价值应为潜在价值;C项所述措施为易地保护。
答案:D
2.(2012·盐城统考)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畜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  )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易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
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
解析: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为了保护东北虎及其环境,应加强虎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易地保护或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以及人工增投家畜等都会干扰东北虎原有的生存环境。
答案:A
3.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名列全球倒数第18位,国内也只有北京一地生态现代化水平超过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应当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生态现代化转型
B.应当是发展“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C.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
D.应当是先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再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最后再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
解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生产模式应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应当是没有废料,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只有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才能缩短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答案:C
4.下列不属于自然保护好办法的一项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严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C.立法保护,并加强宣传教育
D.人工饲养繁殖濒危的野生动物
解析:我国强调进行自然保护,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加强宣传教育,人工饲养及繁殖濒危动物等措施,但自然生态保护,并不是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开发、利用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答案:B
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牧童经济”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选项中只有B项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
答案:B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群落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B.为了增加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对植物的多样性是一种威胁
D.生物多样性是治疗人类疾病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引入外来物种需要谨慎,否则会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平衡,一种生物的灭绝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D
7.[双选]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开发优质新品种
B.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
C.多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建立人造小平原
D.研究和开发生态农业
解析: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要从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着手,只有选用优质新品种提高品种抗性、品质、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同时,研究和开发生态农业,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答案:AD
8.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有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共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中Ⅱ表示物种的多样性;B项中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D项中河流、森林、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不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答案:C
9.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美国 日本 泰国 奥地利 西班牙 合计
由中国提供 8只 4只 2只 2只 2只 18只
繁殖幼仔 4只 4只 1只 9只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工圈养能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21世纪教育网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而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C
10.人们为了解决某些在农、牧、渔业等生产中产生的问题而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导致完全相反结果的是 (  )
A.加强人口数量的控制
B.生产更多更高效的农药
C.合理放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把科学的耕作技术应用于海洋
解析:使用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达不到预期目的。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应着眼于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才能既有效解决病虫害,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加强人口数量的控制可以减少生产压力和污染物的排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2分)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害虫过程中, 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21世纪教育网
(1)A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后,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E点开始,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点害虫数量下降,但是不久后又恢复甚至比原来数量更多,所以从A点开始进行的是农药防治,E点害虫数量下降后其不再上升,可知从E点开始进行的是生物防治,其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并且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答案:(1)农药 生物
(2)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DDT的使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减少,使害虫越来越多
(3)不污染环境并且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害虫种群密度不再升高
(4)引入天敌捕食后已建立了生态平衡
(5)在害虫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情况下,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位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6)ADE
(7)①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②引入与害虫的生态位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
12.(10分)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提高农作物产量。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大量施用氮肥后要及时灌溉,一方面是让氮肥和磷肥以__________形式被农作物吸收,其吸收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使土壤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以保证根细胞能充分________。
(2)通气较好的土壤的肥效好,而黏质土壤则相对较差,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图的X处有一个N、P、K复合肥料厂,因发生重大事故导致大量肥料流入河流,结果下游水体中藻类和细菌数量发生下图所示的变化。在X位置的下游,藻类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3 km以下河段,好氧性细菌迅速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往下游的河段,水体中细菌数量又趋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估计在X处位置的下游________ km河段会发生鱼类数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N和P是植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人们过多地使用氮磷肥,氮磷肥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答案:(1)离子 主动运输 低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吸收水 (2)透气状况良好,有利于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3)水中富含N和P的无机离子 藻类死亡后有机物增加 有机物被细菌降解后,有机物减少,细菌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4)2~7 随细菌数量剧增,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酸性增强
13.(8分)(2011·广东高考)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
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该污染物通过_________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_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___________、NaCl、H2O和琼脂。
解析:(1)低浓度的有机锡能抑制雌性激素的合成,使雌性个体的繁殖能力下降;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整个过程和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而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胸腺,若胸腺萎缩,T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的程度更为严重;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2)海域被污染后种群年龄组成的特点是幼年个体数较少,即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所以该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3)由于有机锡的污染,导致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4)有机锡长期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筛选出能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所用的培养基中应含有三丁基锡。
答案:(1)繁殖功能受损害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食物链 (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三丁基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21世纪教育网
1.(2012·宿迁高二统考)下表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原因 哺乳动物 鸟类
偷猎 30% 20%
丧失栖息地 32% 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A.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C.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D.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由表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而栖息地的丧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无法确定该地生态系统的类型。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2.以下对艾滋病的表述较恰当的是 (  )
A.由艾滋病病菌引起的传染病
B.一种性病
C.由HIV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D.一种遗传病
解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尿液、乳汁等内,主要通过输血、性行为及母婴传播,故艾滋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HIV能攻击人的免疫系统,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该病并非是由人类遗传物质变化所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C
3.某生物学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大豆,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Ⅰ 光照 20℃ 充足
Ⅱ 暗室 20℃ 不充足
在这一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  )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黑暗的地方
C.两个花盆的温度不应该一样高
D.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解析:该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掌握单一变量原则。由于该实验要研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应是变量,其他因素应该是常量。所以,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这样既保证了变量单一,又使大豆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发芽。
答案:D
4.(2012·淮安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多数植物病毒为DNA病毒,大多数动物病毒为RNA病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病毒的囊膜决定了病毒抗原特异性
C.在人工培养基上一般不能培养病毒
D.一种病毒一般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解析:病毒的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为专一寄生,根据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根据所含核酸的不同可分为DNA病毒、RNA病毒。植物病毒大多为DNA病毒,噬菌体大多为DNA病毒,动物病毒为DNA病毒或RNA病毒;由于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无细胞结构,必须由宿主细胞提供酶系统、核糖体等,所以在人工培养基上一般不能培养,只能在含活细胞的培养基上培养,如活鸡胚培养基;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核酸位于病毒的内部,构成病毒的核心,核酸的四周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围,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有些病毒的外面还有一层囊膜。
答案:C
5.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滥砍乱伐,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开采和利用
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解析:我们强调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如保护森林,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采伐树木;保护海洋鱼类,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捕捞,而是要求合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开发利用。
答案:C
6.统计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 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解析:人为因素是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无家可归”。②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主要指乱捕滥猎及乱采滥伐。③环境污染,主要指“三废”的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D
7.有人设计实验探究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优于化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农田施有机肥,一组农田施化肥。该实验设计缺少 (  )
A.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对照田
B.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
C.施用大量化肥和少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D.施用少量化肥和大量有机肥的对照田
解析:该实验要求证明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有机肥是否能提高土壤肥力;二是有机肥和化肥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哪个更大。实验不能只设计两个实验组,还必须要有一个对照组,即既不施用有机肥也不施用化肥的对照田。通过对照可以说明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可提高肥力,且可通过前两组的实验之间的对比,说明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否优于化肥。
答案:B
8.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与被覆盖的植物间因争夺阳光、水、矿质元素等而形成竞争关系;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是入侵地环境适宜且无入侵植物的天敌。
答案:A
9.(2012·盐城高二统考)下图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装置,b为对照装置。有关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目的是 (  )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D.避免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淀粉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单一变量就要控制好无关变量,防止因为无关变量的变化之后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本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CO2的有无成为实验中的变量,用塑料袋扎紧花盆是要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10.[双选]科学家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研究发现,病原体(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变异体,由蛋白质外壳和RNA构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SARS病毒体内含有A、U、C、G、T五种碱基
B.SARS病毒属于原核生物
C.高温、酸、碱可以杀死SARS病毒
D.SARS病毒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
解析:SARS病毒是RNA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RNA构成,含有A、U、C、G四种碱基;组成成分会受到高温、酸、碱的影响而变性;病毒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答案:A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4分)科学合理地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营造全社会保护动物的氛围,同时要对动物保护观念淡薄的人晓之以理,对触犯相关法律的人绳之以法,还要依靠生物科学与技术来保护动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靠生物科学与技术保护动物常用的方法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濒危动物的________研究和国际合作。
(3)云南省某靠近原始森林的一个小村庄,时有大象闯入农田毁坏农作物的现象发生。村民们叫苦不迭,有的人认为保护大象不应该以牺牲村民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应该申请有关部门对大象进行围猎。你认为有道理吗?
解析:依靠生物科学技术来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有: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采用人工繁殖技术、实施再引进工程和科学引种,同时还要开展濒危生物资源学研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①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②采用人工繁殖技术 ③实施再引进工程 ④科学引种
(2)生物资源学
(3)没有道理。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破坏自然、影响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基础上,而应该积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爱自然,善待生命。(言之有理即可)
12.(16分)科学的研究离不开观察。观察可以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也可以是在人为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观察,后者的观察称为实验。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首先根据观察或实验所得到的现象或事实提出一个结论,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对此结论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便称为假说,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如果实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假说不再是假说,而成为一个新的学说。下面以疟疾发病因素的研究为例来体会这种方法的研究过程。
①19世纪,疟疾非常猖獗。研究人员根据疟疾的发病及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低洼多水、气温较高地带容易使人得疟疾。21世纪教育网
②为什么这样的地带容易流行疟疾呢?如何解释?研究人员设想: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如果这种设想是正确的,即污水果真能导致疟疾,那么清除污水可减少疟疾的发病率。于是人们开始清理污水,结果疟疾的发病率果然大大降低,说明研究人员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污水引起疟疾的正确结论。
③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污水是如何引发疟疾的呢?污水是否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呢?在研究过程中,人们直接饮用污水,结果并未引发疟疾。
④后来,研究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研究,最终得出“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以上材料体现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分析②,写出科学研究不同阶段对应的具体内容。
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③中“污水是引发疟疾的直接因素”的假说能称为一种科学吗?如何说明?
(4)对于以上疟疾致病因素的研究,最科学的学说应如何描述?
答案:(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2)假说:疟疾是由于水被污染引起的(或者污水是导致疟疾的因素)
实验:清理污水,调查疟疾的发病率,结果发病率大大降低
学说:疟疾是由污水引起的
(3)不能,因为设计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并没有患疟疾,假设显然不成立。
(4)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13.[教师备选题]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21世纪教育网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 ℃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
第三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温度为70 ℃时甘薯的还原糖含量最高,是因为70 ℃是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2)马铃薯也富含淀粉,但不含还原性糖,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内没有催化淀粉水解的淀粉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此实验目的是“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围绕此实验目的,再结合题中所给的备选材料与用具等提示,即可逐步完成此题。
(4)题中指出,马铃薯“吃起来略带甜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起到了水解作用;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主要发生三个变化: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原(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包括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答案:(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水浴加热1 min~2 min
实验结果:A管溶液呈砖红色,B管溶液呈蓝色
(4)唾液淀粉酶
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原 (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解析:原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答案:D
2.(2009·海南高考)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
A.初(原)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解析:由题意可知,云杉和桦树因争夺阳光而发生竞争,桦树因得不到阳光而被淘汰。
答案:D
3.[双选]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一定形成森林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能形成森林。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复杂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发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AC
4.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原生演替是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起源于次生裸地。
答案:B
5.[双选]下列不是群落自然演替一般趋势的是 (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简单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生物可能会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会越来越复杂。
答案:BD
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不完全相同,有的生态系统因环境条件限制,如西北干旱地区,因环境条件(如水分)限制不能演替为森林;火灾后的林区及弃耕地都属次生演替,有条件演替为森林;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周围有植被,若环境条件适宜,有可能演替为森林。
答案:A
7.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  )
A.地衣阶段大于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小于苔藓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阶段
D.无法比较
解析:地衣在裸岩上定居后,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的生长进一步使岩石分解,有机物增多,土层加厚。
答案:B
8.(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21世纪教育网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B
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高
解析:顶级群落结构更为稳定,但并不等于永远保持原状。例如一场大火,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
答案:C
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工群落不发生变化
C.人类的活动可以任意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21世纪教育网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只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而且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人工群落也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破坏性的,也有建设性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8分)西汉时期,我国西部的楼兰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上生活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大自然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明白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群落演替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原来的环境条件不存在了,次生演替的群落就不会形成原先的群落。
答案:(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2)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3)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
(4)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12.(8分)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21世纪教育网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21世纪教育网 365 665 750 1983 2490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表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群落)阶段。
解析:(1)土壤动物的调查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而不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因为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的个体难以与未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匀,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2)根据图表数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距污染河流(污染源)距离越近,污染物浓度越高,对土壤动物影响越大。
(3)污染停止后,原有群落遭到破坏,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有部分生物存在,故在此基础上的演替属次生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可一直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1)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以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匀21世纪教育网
(2)①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②距离污染源越远(近),农药污染物的浓度越低(高),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大)
(3)次生 森林
13.(14分)观察下列群落演替图回答问题:
(1)此图代表______________的演替过程,是由最初的____________阶段,发展到湿生植物阶段,随着__________的入侵,逐步演替成__________群落。
(2)若三图自上至下分别用字母A、B、C代替,那么演替的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
(3)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此群落演替的动力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
(4)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它包括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变化。
(5)C图中所示群落被火烧光,那么形成的裸地称__________。在此之后的演替称为____________;引起这种演替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是主要因素。
解析: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表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或有序的变化,水生群落演替的阶段为:水生植物(浮水、沉水植物等)阶段→湿生植物(沼泽、草地植物等)阶段→陆生植物阶段。
答案:(1)水生植物群落 水生植物 灌木和乔木 陆生植物 (2)A→B→C (3)植物的入侵 定居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4)外界因子的变化 群落本身 (5)次生裸地 次生演替 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因其缺少天敌制约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2.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21世纪教育网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解析:引种应当谨慎,随意引种可能会导致外来物种加入当地食物链后,打破原来较为稳定的营养结构。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往往因无天敌制约而迅速繁殖,对原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破坏较大。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育是在动物数量少、自然繁殖困难等情况下采取的保护措施。
答案:D
3.如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21世纪教育网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具有一样的树龄。[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4.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我国南方某水乡,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家畜饲料问题从南美引进了一种速生水生植物水葫芦,近几年却发现它已经泛滥成灾,由于其干物质含量仅5%左右,有机物含量很少,利用价值极小,已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据考察,原产地无此现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2:有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美称的云南,由于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正在引发生态危机。紫茎泽兰原产美洲,十多年前经东南亚侵入云南。紫茎泽兰的毒素会使牛羊中毒,其种子又多又小,散落范围大,生存能力强,能到处传播,所到之处草木都无法生长,紫茎泽兰生长特别快,正以每年3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一直扩展到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地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失控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短期内它们的生长呈现________型的生长曲线。
(2)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场生态灾难,其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原产地却没有出现此严重后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葫芦失控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溶解氧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变臭等。这种危害类似于水体的__________。
(4)为达到既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又防止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的目的,有人设想引入水葫芦的天敌,你对此设想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读材料2,请你提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引入的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在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环境中,短期内它们的增长呈现出J型曲线。
(2)外来物种侵入后,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等都会遭到破坏。21世纪教育网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生活污水中N、P等的过量排放,引起水中藻类疯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发出恶臭。这些后果就与题意中叙述的危害类似。
(4)引入水葫芦的天敌,是人为地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可能会引起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衡。因此在引入天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次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作出决定
(5)详见答案。
答案:(1)J (2)当地的生态资源被破坏,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 在原产地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它们已与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彼此能保持适度规模的种群,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3)富营养化 (4)能否引入天敌不能轻易下结论,原因是必须考虑引入天敌会不会与引入水葫芦一样导致失控而危害其他生物,因此必须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作出决定 (5)如何消除这场生态灾难?从这一事件中人类应吸取什么教训?如何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如何利用紫茎泽兰造福人类?如何研究开发紫茎泽兰有价值的一面?(写一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产热和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21世纪教育网
B.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C.产热与激素有关而与神经无关21世纪教育网
D.产热和散热都与激素无关
解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够产生能量,其中一部分变成了热能,所以与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答案:B
2.下图中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 (  )
解析: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依靠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但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持续生活于寒冷环境中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时,人的新陈代谢速率将降低,代谢紊乱,并可能导致死亡。
答案:B
3.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皮肤对________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主要依据是①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上图对环境发生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称为________中枢,通过中枢调节,使皮肤②________,皮肤的________增加,也使________,结果__________增加,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3) 若人处在剧烈运动状态,②结构的变化是________,③结构的变化是________。这两种变化,都能使机体增加散热。21世纪教育网
(4)若人并没有剧烈运动,③结构的活动却很强烈,原因是________。③活动的结果,维持了机体的__________平衡。
(5)在图示情况下,与体温变化有关的激素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看出,立毛肌舒张,大量排汗,应为对炎热环境反应的示意图。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中枢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同时汗液的分泌量也增多,结果散热增加,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外环境温度高,体内热量主要通过排汗散失出去,所以虽然没有剧烈运动,汗腺的活动也很强烈。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炎热 立毛肌舒张 大量排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下丘脑 体温调节 血管舒张 血流量 汗液的分泌量增多 散热
(3)舒张 分泌汗液
(4)外界环境温度高 产热和散热
(5)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分析右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
(  )
A.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B.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
D.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
解析:在单侧光照下,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同时生长素又具有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是逆浓度运输,并积累于侧芽,所以b处生长素浓度最高,图中“芽”所含生长素浓度的高低顺序应为b>c>d>a。
答案:C
2.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最可能分别为 (  )
A.a和b        B.b和a21世纪教育网
C.b和c D.c和b
解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结合图示信息可判断b、c最可能分别为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
答案:C
3.下列是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实验材料为燕麦胚芽鞘),请认真分析实验条件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A、B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C、D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E、F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4)A、G实验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5)预测实验H的现象是____________,预测该现象是依据实验(填符号)__________。
解析:通过A和B的对比,在有单侧光和黑暗的情况下,胚芽鞘分别发生向光弯曲生长和直立生长两种现象,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而C和D的对比则说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E、F对比,放有富含生长素的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让植物生长,说明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由尖端产生的;A、G的对比说明了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H图中单侧光并不能引起琼脂块内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故胚芽鞘的生长状况与有无单侧光无关。
答案:(1)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 (3)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 (4)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引起某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5)向右弯曲(生长) CDG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
B.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很少
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着的种子中合成,根尖与成熟的叶片中合成的很少。生长素的运输是一种极性运输,即单方向运输。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则含量较少。
答案:D
2.将含有适量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右侧,同时对胚芽鞘进行右侧光照(如图),则该胚芽鞘将 (  )
A.不能生长 B.直立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 D.向左弯曲生长
解析: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该胚芽鞘的右侧含生长素,右侧生长快,所以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D
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为扩散,而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过程是与光照无关的主动运输。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并在侧芽积累,从而导致了顶端优势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综合调节。
答案:B
4.(2010·重庆高考)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如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  )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解析:对茎来说,由于一直匀速旋转,从重力角度考虑,各个地方生长素都分布均匀,但由于一侧始终有光源,因此最终向光生长;对根来说,由于一直匀速旋转,各个地方生长素都分布均匀,故水平生长。
答案:B
5.如图在方形暗箱的右侧开一小窗,暗箱外的右侧有一固定光源,在暗箱内放一盆幼苗,将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匀速旋转,保持每15分钟一圈,7天后,幼苗的生长状况正确的是 (  )
解析: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圈,实际上是幼苗每隔15分钟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因此,对于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单侧光照,只不过是每一次间隙时间较长,故幼苗应弯向小窗生长。
答案:A
6.科学家做过如下的实验:甲图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乙图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丙图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三个实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颠倒。另外,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会感受光的刺激,单侧光对其不起作用。
答案:D
7.将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将甲组幼苗根的前端中央水平插入一薄云母片(如右图所示。注:云母片不影响植物生长,但生长素无法透过)。将两组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两组幼苗的生长状况是下图中的
(  )
解析:甲中根插入云母片后,在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根将水平生长,而乙的根向重力生长,甲、乙的茎都背地生长。
答案:B
8.(2010·海南高考)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
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
解析: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答案:A
9.[双选]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将植物幼苗横放,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生长素总是集中在靠近地面的一侧,所以b、d两处生长素浓度高,而a、c两处生长素浓度低;由于根对生长素非常敏感,所以d处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根靠近地面一侧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远离地面的c侧细胞生长快,促使根向下弯曲,即根的向地性(向重力性);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b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伸长生长快,a侧生长素浓度低,细胞伸长生长慢,使茎向上弯曲生长。
答案:BD
10.(2011·海南高考)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B.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21世纪教育网
C.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D.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解析:生长素由胚芽鞘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去尖端的胚芽鞘左端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胚芽鞘左侧得到促进生长的生长素可向右弯曲生长;由于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而对幼根来说,该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根生长的作用,所以根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7分)读图,回答问题。
(1)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光的关系。其中__________装置起对照作用。
(2)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茎与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其中__________装置起对照作用。
(3)装置④中的蚕豆幼芽,其茎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
(4)如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其茎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
(5)装置①中茎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________引起________分布不均匀,________侧生长素浓度高于________侧生长素浓度,而__________侧生长快。
解析:在研究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时,可变的量只有光,其他因素应该是不变的。在研究重力对生长素的影响时,可变的只有重力。在光和重力的影响下,生长素使幼苗表现出特定的生长状态。
答案:(1)③ ④ ③ (2)① ③ ③ (3)弯向光源生长(或向小孔,向右生长) (4)弯向小孔一侧生长 (5)背地生长 重力(地心引力) 生长素 近地 远地 近地[21世纪教育网]
12.(10分)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茎、芽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
(1)乙图__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此后②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________mol·L-1。
(2)将该植物向左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生长。表示⑤侧浓度的是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⑥侧浓度的是________点浓度,所以________侧生长快,茎将________生长。
(3)能够促进茎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mol·L-1,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mol·L-1。
解析:(1)根据甲图所示,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顶芽处生长素浓度处于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乙图中b、d两点对应浓度处于该范围内;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乙图中f点浓度处于抑制生长范围内,所以导致植物具有顶端优势,解除方法是去除顶芽。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将会低于10-6 mol·L-1。
(2)当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但促进程度小,同时也促进根生长,所以⑦侧可用e点表示,⑧侧用a表示,所以根向重力弯曲生长。⑤侧生长素浓度可用g或k点表示,⑥侧用c点表示。所以茎⑤侧生长快,茎背重力生长。
(3)由乙图可看出,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2 mol·L-1,同时促进茎、芽、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8 mol·L-1。[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b或d f 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 去除顶芽 10-6  (2)e a 向重力弯曲 g或k c ⑤ 向上(背重力)弯曲 (3)10-10~10-2 10-10~10-8
13.(13分)为比较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哪一个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21世纪教育网
(一)材料用具:品种、大小相同的已用清水泡胀的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剪刀等。21世纪教育网
(二)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并各植入10粒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幼苗长到2 cm左右备用。
第二步:把甲、乙、丙、丁都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的一侧开直径1 cm的小口,在距小孔一侧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正对地面一侧开直径1 cm的小口,在其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其他条件相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实验现象:两昼夜后,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每个装置中只画了一个幼苗作为示意)。
请回答问题。
(1)要证明重力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应选择__________装置进行实验。
(2)造成丁装置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开始就使整个实验装置处于无重力状态,则丙装置中幼苗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丁装置中幼苗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
(4)比较丙、丁两装置中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可知,本实验中重力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比单侧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______________(大、小或相同)。由此可判断:乙、丁两装置中幼苗弯曲生长到相同角度时,__________装置所需的时间较长。
解析:本题同时探究了重力和单侧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把两个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弯曲程度来比较两种因素对生长的影响。
答案:(1)甲和丁
(2)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近地一侧分布多,导致近地一侧的组织纵向伸长生长较快
(3)弯向光源生长(或弯向下方生长) 水平生长
(4)大 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  )
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B.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C.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D.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品质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果实发育,但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却抑制果实发育;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但不影响果实的品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2.在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的类似物萘乙酸诱导无子果实的效果比用天然的生长素要明显,其原因是 (  )
A.萘乙酸成本低、用量大,而用吲哚乙酸成本高、用量少,影响效果
B.萘乙酸分子上有两个发挥作用的基团,而吲哚乙酸分子上只有一个作用基团
C.植物体内没有分解萘乙酸的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植物体内有分解吲哚乙酸的酶,所以吲哚乙酸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D.萘乙酸化学性质稳定,可长时间发挥作用,而吲哚乙酸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挥发,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解析:在植物体内有合成生长素的过程,也存在着生长素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保持生长素的正常生理浓度。在生产上应用生长素及其类似物时,用生长素的类似物效果明显优于天然的生长素——吲哚乙酸,是因为生长素的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而使用吲哚乙酸时,当吲哚乙酸浓度高出植物体的正常水平时,将很快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掉而恢复到正常水平。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3.下表是关于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的合成部位及生理功能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激素类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合成部位 幼芽、幼根等幼嫩组织 细嫩根尖 衰老的绿色组织中都能合成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
生理功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促进细胞分裂;防止植物衰老 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
(1)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___________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称为植物生长促进剂;____________和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称为植物生长抑制剂。
(2)从表中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________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
(3)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植物组织培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刺激形成愈伤组织,对分化有重要作用。
(5)上表中各种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长素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由题中表格可知,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三者是植物生长促进剂。(2)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赤霉素也能调集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细胞的伸长。发育着的种子产生大量的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3)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器官脱落,而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这两种激素在植物的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4)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细胞分化中有重要作用,能促进细胞的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通过控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生根、生芽。(5)上述五种激素在植物体内都存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单一的植物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作用,调节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脱落酸 (2)赤霉素 发育着的种子 (3)乙烯和脱落酸 (4)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5)不是单一的植物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
A.体液大量流失
B.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C.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解析:皮肤的屏障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肤表皮的屏障作用被破坏,抵抗多种病菌入侵的能力减弱,即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C
2.预防接种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 (  )
A.预防接种能消灭体内的细菌
B.预防接种能增强人的抵抗力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预防接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解析: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养的病菌、病毒等经过处理后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来获得免疫的方法。例如:接种种痘后人体内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使人获得预防天花的免疫能力。
答案:D
3.(2011·上海高考改编)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效应B细胞。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21世纪教育网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超敏反应
A.②③①④③         B.④③②②①
C.②①④①③ D.④③②①①
解析: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腹泻,说明是海鲜引起的超敏反应;少量病菌亦可引起严重发病,说明对外界抗原不能进行免疫,属于免疫缺陷症;流感病毒进入机体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破坏掉,说明进行了正常免疫,但如果对机体中的正常细胞、组织进行免疫,则说明发生了自身免疫病;同理(4)也为自身免疫病;当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将其消灭掉说明进行了正常免疫。
答案:B
5.(2011·新课标全国卷)回答问题:(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 A 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 (1)蛋白A为分泌蛋白,首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然后在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最后,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成熟。同一人体的肝细胞和胰岛细胞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故遗传物质相同,都含有蛋白A基因。(2)在免疫反应中,大肠杆菌AKP是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同时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在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有抗体参与的免疫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21世纪教育网
(2)B 效应B 记忆 特异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21世纪教育网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
解析: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C
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 、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产生种间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下图甲所示是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所示是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调查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上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21世纪教育网
(4)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结构。
(5)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给该研究的课题命名,应根据统计结果(如图乙)反推出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关系,作为命名的依据。如该研究的课题可命名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样方法。(2)分析图乙曲线的变化,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最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选取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面积为S0 m2。(3)估算种群密度,取单位面积内各样方中物种数的平均值,即株/m2。
(4)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强度。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为森林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5)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调查群落的结构应从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着手。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关系的研究 样方法
(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稳定 S0
(3)
(4)光照强度 垂直
(5)垂直结构:植物、动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联单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A
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可知第10年种群数量为K/2,所以该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值)应为400只。
答案:D
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C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上幼年个体数量多,造成人口数量增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结构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年龄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答案:D
4.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
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在竹林中,竹子的底层有草本植物和少许的灌木,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的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不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解析: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B
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右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致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
答案:C
7.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
答案:D
8.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
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
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
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
D.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
解析: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上述各选项中,A、C、D是或受到火灾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答案:B
9.(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10.(2012·淮安统考)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选项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 ③ ⑤ ② ① ④ -
B. ② ④ ①③ - ⑤ -
C. ② ④ ① - ⑤ ③
D. ② ④ ①⑤ - ⑤ ③
解析: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是种内互助。
答案:B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解析: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菌数量在培养液中的最大值比a、c都大,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答案:B
1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营养条件变化,pH值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D
13.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Ⅰ B.Ⅲ
C.Ⅳ D.Ⅴ
解析:由题干可知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的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羊的个体和食量都比牛小,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
答案:A
14.(2012·苏州统考)右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  )
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解析: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是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
答案:B
15.如图是甲和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1世纪教育网
A.该图可以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B.人口增长率甲国>乙国
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21世纪教育网
D.如果甲国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国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可以预测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不能预测人口的具体数量。
答案:D
16.[双选]右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有可能增大或缩小;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则出生率等于死亡率;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大于K/2值进行捕捞,并确保捕捞的种群数量为K/2值,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AC
17.下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 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
   
① ② ③ ④
A. b a c d
B. d21世纪教育网 c b21世纪教育网 a
C. d b c b
D. c a d c
解析:K值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当曲线斜率最大时,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时,即为明显偏离J型增长曲线时;捕获量应该以剩余量等于K/2时为标准,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18.[双选]分析图示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c点达到K值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率最大值c点的时间应延后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这时种群数量在K/2左右,是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减小,最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
答案:BC
19.下面对于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态位重叠越大,竞争越激烈
B.激烈的种内斗争引起食性分化
C.为保护雷鸟种群且使其数量增加,应尽量捕杀雷鸟的天敌
D.受保护的没有动物牧食的草场,生物生产力大于有动物牧食的草场
解析:生态位重叠越大,说明它们的共同需求越多,则其竞争越激烈;食性的分化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食性发生分化的个体,这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从而比其他个体有更大的生存机会并把其基因在种群中扩散,这才实现了食性分化;比较健康的种间关系,不是一方被消灭,或另一方被淘汰,而是在共同的生活范围内,各种生物按适当的比例和谐共存。
答案:A
20.(2011·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 (m) <1 000 1 000~2 000 2 000~2 500 2 500~3 000 3 000~3 500 >3 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A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中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C项中蝶类依赖于绿色植物而生存,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项中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7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填方法名称)适用于调查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____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
(4)若某长方形地块长、宽为100 m×50 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_________。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 m×1 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_____。
解析:五点取样法是在被调查地块的中央取一样方,另四个样方取在对角线的交点和每个顶点之间的中央,此法适用于调查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而等距取样法是先将被调查地块分成几等份,再在每一份的中央取一个样方,此法适用于被调查长宽相差较大的地块。样方的面积要根据所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草本植物植株较小,则样方面积相应也较小;高大乔木植株较大,则样方面积相应也要大。计数后,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3)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
(4)10 m 约14株·m-2
22.(7分)(2009·江苏高考改编)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h≤30 30<h≤100 100<h≤300 h>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2)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
(3)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关系。
解析:(1)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主要涉及动物标志(记)重捕法,而植物用样方法。(2)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组成,从表中数据可知h≤10 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属于增长型。(3)该题涉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涉及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而通过分析题意可知鸟类与红豆杉之间为捕食与互利共生。
答案:(1)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2)增长型
(3)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23.(8分)(2012·泰州模拟)“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21世纪教育网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由关系式:
=即可得出N=Mn/m。
(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则为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3)♀/♂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4)100 m2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田鼠=3.6∶1.44≈2.5∶1。
答案:(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24.(10分)如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2)造成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则b为食物,a为捕食者,②曲线表示竞争,③为共生,④为寄生。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
答案:(1)③ ② ① ④ (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 (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
25.(8分)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在岩石上的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是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其中地衣为先驱物种,它的入侵和定居改变了岩石,随后苔藓定居并成为优势种,演替速度逐步加快,最终向森林阶段发展。在演替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演替速度最快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的所有能量
C.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的能量较少
解析:入射的太阳能不能全部被生产者固定,被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未被固定的能量不能算在内,因为只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才能被生物利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其他积累起来,其中的一部分可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故营养级越高,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A
2.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从图知,a的耗氧量在6~18时为负值,说明在此期间,a释放氧气,故a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b和c耗氧量恒定,都属于消费者,而b的耗氧量比c的耗氧量要高,说明b比c所处的营养级要低,故b属于第二营养级,c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3.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能量传递按10%计算,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5 g体重需要消耗的植物是 (  )
A.900 B.1400
C.1200 D.1600
解析: 猫头鹰 食物网中,猫头鹰属第三营养级,可把此食物链简化为一条,即植物―→兔(鼠)猫头鹰,则消耗植物5×4/5÷10%÷10%=400 g;另一条食物链中猫头鹰为第四营养级,则消耗植物为5×1/5÷100%÷10%÷10%=1000 g,所以总共消耗植物1400 g。
答案:B
4.(2010·山东高考)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21世纪教育网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质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大小无法比较。③/②值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答案:C
5.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Ⅰ是一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能量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拥有能量值的大小。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为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Ⅳ为本金字塔中最高营养级而非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被生产者经光合作用固定而进入生物群落,最终被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
答案:C
6.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解析:从图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③⑤⑧代表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⑦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CO2到大气中,打破了大气中CO2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
答案:C
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化的总能量,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②/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子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子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8.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f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若f表示的是CO2,则该图解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且(a、b、c、d、e)→f过程都是存在的
B.c的同化量越大,流向d和e的能量就越少
C.图中的a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21世纪教育网
D.图中的b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解析:c为第二营养级,d、e分别为第三、四营养级,c的同化量越大,流向d和e的能量就越多。
答案:B
9.下列对氮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就是把氨转化成氮气返回大气中21世纪教育网
B.动物产生的尿素通过转化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C.氮素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不会再形成氮气
D.反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就是把氮氧化为硝酸盐
解析:硝化细菌把氨氧化成硝酸盐;反硝化细菌可把硝酸盐转化成N2。
答案:B
10.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21世纪教育网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推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回答:
(1)写出图中A~E所代表的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中,箭头依次变细,方框变小,意味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F表示________________。E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只画出4个方框,向下还会有很多吗?请分析说明。
答案:(1)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随营养级递增,能量逐渐减少,个体数量越来越少 (4)各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并将能量释放出去 (5)向下不会有很多环节,由于能量的逐级递减,待能量流入第五或第六营养级时,所剩能量已少到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生命的需求。
12.(10分)(2012·扬州统考)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过程是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呼吸类型具体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是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光合作用这一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1)分解者 分解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 (3)B、C (4)CO2和碳酸盐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13.(10分)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写出图中含有3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若生产者含有5 000 kg的有机物能量,按能量10%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长________kg。
(3)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 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 mg的O2,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______mg。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碳则以__________的形式贮藏于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
(5)从碳循环过程可以知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无机环境,D为一级消费者,E为二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为A→D→E。
在物质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生产者含有5 000 kg能量,按传递效率10%计算,第三营养级可增重:5 000×10%×10%=50(kg)。
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 mg 的CO2,根据细胞呼吸的方程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可知生产者每小时细胞呼吸消耗O2为32 mg;净光合速率每小时释放O2 32 mg;所以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故生产者实际每小时产生的O2量为32+32=64 mg。
答案:(1)A D E (2)能量流动 50 (3)64 (4)化石燃料 有机碳 (5)全球性 反复循环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  )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21世纪教育网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2.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
A.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解析:丹顶鹤起舞求偶属于行为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和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3.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项与之不相符                         (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解析:根据题意,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可知该森林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即各种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变化不大,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其功能相对稳定,即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各种群年龄结构维持增长型,会使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双选]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1世纪教育网
A.乙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最长
B.丙的稳定性最差,植物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往生态瓶放入少量蔗糖,为植物提供营养
D.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一半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为植物提供氮源,植物生长不需要有机碳;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瓶中水太少,不能满足小鱼和植物的需要。
答案:AB
5.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雌灯蛾能吸引11 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后,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4: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昆虫具有________性。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实验1与实验2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实验1与实验3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趋(化)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信息的交流 这种信息激素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0·江苏高考)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A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C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D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解析: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A
3.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此过程信息传递方式是 (  )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他信息
解析:趋黄特性中的“黄”是指颜色,所以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B
4.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值
B.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左右
C.图中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解析:在此能量流动的图解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能量的相对值;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左右,所以C具有能量为B的10%左右;生物群落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具有的能量有三个去向;流向B、自身呼吸、流向分解者,故B、C、D能量之和小于A具有的能量。
答案:D
5.(2012·扬州统考)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H占据3个营养级 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图中A、E均为生产者 ⑤一旦H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⑤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H属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仍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
6.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
B.给予生态瓶一定的光照
C.向生态瓶中添加一些分解者
D.向生态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解析:B、C两项可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瓶应密闭,不能从外界通入空气,但通入空气可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答案:A
7.(2011·海南高考)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解析:蜣螂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兔子和狼分别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
9.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其中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流程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图中有5条食物链
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图中只有3条食物链。
答案:B
10.(2012·开封模拟)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则蜘蛛数量的变化是 (  )
A.增加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解析: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使其数量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答案:A
1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但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C
12.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且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
A.a→b→c B.c→b→a
C.c→a→b D.A、B、C都不正确
解析:由于a数量增加导致b数量减少、a数量减少导致b增加,所以a以b为食;由于b数量增加导致c减少、b数量减少导致c增加,所以b以c为食,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13.(2009·江苏高考)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为蓝藻提供了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并未涉及能量流动问题。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且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A、C、D均可以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分析。
答案:B
14.(2012·淮安统考)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解析:生长素类似物如2,4 D等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一定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原理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较单子叶植物敏感,高浓度时可将其杀死,而对单子叶植物却促进生长,故不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D
15.[双选]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直接后果是 (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种群数量增加
D.丁种群数量减少
解析:从图可知,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丁→甲→乙。故当甲增加时,则其食物丁的种群数量会减少,而以甲为食的乙的种群数量会增加。
答案:CD
16.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一级消费者(植物性鱼类)、二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a=b+d B.a>b+d
C.a<b+d D.a<c+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即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a,数值是最大的。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一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一级消费者同化。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地传递下去。
答案:B
17.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答案:B
18.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答案:D
19.[双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21世纪教育网
C.一级消费者越多,二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最高营养级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一级消费者越多,则二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也越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其食物链就越多。
答案:BC
20.对一个受到农药轻度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21世纪教育网 2.8×109[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9×107 9.1×107
A.从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解析:根据表中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数据分析,乙为生产者;甲、丁两生物种群能量相近,不是捕食关食,其都是一级消费者;丙是二级消费者。所以,它们之间能形成两条食物链;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根据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越多,如题中的丙种群。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7分)(2012·泰州模拟)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和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
生物类群 同化的能量[102千焦/(m2·年)]
浮游植物 8 100
浮游动物 600
双翅目幼虫 120
摇蚊幼虫 900
太阳鱼 210
鲈鱼 30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4)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__________。
(5)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开办了一个采矿场,土体、土壤和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经检测发现,水中的含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甲图可知该生态系统有3条食物链。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除了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因具有相同的食物而具有竞争关系。(2)浮游植物的总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8100[102千焦/(m2·年)],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为(600+900)=1500[102千焦/(m2·年)],所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500/8100×100%=18.52%。(4)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不变,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流经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而散失的能量会减少,所以鲈鱼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其数量会增加。但是,由于物种数目减少,所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5)由题意可知,采矿场的水污浊不清,流入水域生态系统后,影响了水的透光,所以水体中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产生的氧气减少。
答案:(1)3 捕食和竞争
(2)自身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3)18.52%
(4)增加 下降
(5)水变浑浊,妨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
22.(9分)(2010·广东高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再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2)分析图表可知,该生态系统A时期的碳吸收量与碳释放量相等,而B时期的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即B时期该生态系统会导致环境中CO2含量不断增多,而A时期该生态系统的碳能维持相对稳定。(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4)类囊体吸收光能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经发酵可转化为乙醇。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
(3)碳平衡 CO2浓度
(4)光反应 有机物
23.(6分)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
(2)碳元素在A与E之间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
(3)若生产者有10000 kg,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 kg。
(4)图示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
(5)碳元素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但由于多数生命活动不能利用这种形式的能量,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1)根据生产者与大气中CO2的关系,找到“双箭头”所在的位置。确定生产者是E,然后再依次确定食物链上的其他营养级的生物。(2)根据(1)知E是生产者,则A为大气中的CO2,碳元素在A与E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3)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生产者有10000 kg,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10000 kg×10%×10%×10%=10 kg。(4)图示①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5)①为光合作用过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由于多数生命活动不能利用这种形式的能量,因而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E→F→D→B (2)CO2 (3)10 (4)植物的光合作用 (5)光能(太阳光)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8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免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解析:(1)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人捕食狐且人和狐又捕食野兔,故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
(2)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形成的食物网如答案图示。
(3)人登岛后的第5年,狐濒临灭绝,野兔数量大幅度增加,由于岛上的资源和空间有限,野兔种内斗争强度增大。
(4)一般情况下,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优先捕捉到的是老弱病残的被捕食者,随着患病个体不断被淘汰,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减弱。
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右图所示。
(3)增加
(4)减弱
25.(10分)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列问题。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详见答案。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食用鸡和牛,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答案:(1)如右图所示。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体激素的分泌量会因体外和体内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右图不能表示下列哪组关系(前者对应条件变化,后者对应激素分泌量变化)
(  )
A.血钠升高,醛固酮的分泌
B.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气温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分泌21世纪教育网
解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所以当血钠含量增加后,醛固酮分泌应该减少;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尿量减少,所以夏天时往往尿较少,冬天时较多;气温降低,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速度,增加产热量;血糖升高,胰岛素含量一定升高,胰岛素是惟一降血糖的激素。
答案:A
2.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常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这样做的相关理由不正确的是 (  )
A.维持水代谢平衡
B.降温消毒
C.维持盐代谢平衡
D.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解析: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由于随汗液流失过多的水和Na+,为补充水、Na+,维持水、盐代谢平衡应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的主要目的是补充水,因炎症使水随消化道流失较多;而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主要是因0.9%的盐水为组织细胞的等渗溶液,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并有清洁作用。
答案:B
3.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解析:人长时间运动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C
4.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  )21世纪教育网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解析:纵轴体现的是尿液生成速率的变化,而不是生成量的变化,因此,饮清水和生理盐水在3 h后,两曲线有可能交叉或重叠。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B.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C.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皮肤21世纪教育网
D.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解析: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既有神经调节(人体产生渴觉,摄入一定量的水),也有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调节;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离子是K+;人体Na+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A
6.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  )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21世纪教育网
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答案:C
7.(2012·南京高二统考)下图所示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解析:血浆渗透压增高后,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增加水的重吸收,以降低渗透压,而渴觉的产生发生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答案:C
8.(2011·北京高考)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析: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因吸水而肿胀。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盐水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达到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目的。
答案:A
9.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性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  )
A.水和K+       B.水
C.水和Na+ D.水和Na+、K+
解析: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患某些疾病导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就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Na+,就会导致机体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此时应当及时补充生理盐水,这样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答案:C
10.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  )
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
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解析:摄入食盐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量增加,产生的尿液量减少。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下图是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途径。
(1)根据图中的a、b、c、d、e、f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a过程中的水是在__________(细胞器)中产生的。
②b过程中的水分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入内环境。
③c过程中的水分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④d过程中的水分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排出的。
⑤e过程中的水分是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的。
⑥f(肾小管中的水分)过程中的水分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的。
(2)简答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下列问题: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胃肠道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是简单扩散;消化道中水分主要来自食物、饮料,细胞外核中的水分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水分是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体外的;泌尿系统以重吸收的方式对水进行大量回收。细胞的组成成分中最主要的就是水,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答案:(1)①线粒体 ②简单扩散(或渗透) ③消化液 ④水蒸气 ⑤汗液 ⑥重吸收 (2)①水是生物体(或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②生物体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12.(8分)(2012·连云港高二统考)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①]________促进②③对水分的________作用,调节水平衡,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
(2)图中[A]________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过少,此时,尿液浓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
(3)下丘脑除了在水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________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1)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 (2)盐分丢失过多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下降 (3)血糖平衡、体温(答出一个即可)
13.(12分)右图是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①~⑤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两种方式分别由________和________调节。
(3)严重腹泻时会导致[  ]__________,此时应及时补充__________。
解析: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相反,当人因饮水过多或是盐丢失过多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肾脏排出的水分就会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严重腹泻时既丢失水,又丢失Na+、K+等无机盐离子,并使胃肠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功能减弱,最终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因此,严重腹泻时应及时补充生理盐水,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答案:(1)①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下丘脑神经细胞 ③抗利尿激素 ④肾小管、集合管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饮水量增加 盐分丢失量过多 神经系统 体液 (3)⑤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生理盐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
B.血红蛋白、激素、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成分21世纪教育网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pH保持不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细胞外液中没有血红蛋白;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的平衡;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解析: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增加时,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使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增大,促进组织液的生成增加。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的增加,淋巴的生成也增加。
答案:A
3.右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作答:
(1)人体红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心肌细胞所需营养来自于________。(填标号)21世纪教育网
(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_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________。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6)②内的水分正常情况下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解析:不同的组织细胞因其所处的部位不同,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也不同。并非所有细胞的直接内环境都是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毛细淋巴管伸入组织液中,起回收组织液作用,故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一侧为淋巴,一侧为组织液;心肌细胞所需营养来自于它周围的组织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机体的调节机制下经常处在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答案:(1)② ③和④ ③
(2)  (3)不会 ② 缓冲 (4)③
(5)大分子蛋白质 (6)消化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解析: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产生SO2,可以和石灰石分解后的CaO反应而被吸收;臭氧在空气中超过10-4%时对人体健康有害;酸雨的pH<5.6;含磷洗涤剂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而使水体受到污染。
答案:A
2.(2012·徐州统考)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因而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土地,因而就会使人口增多;人的多种需求,都会随人口的增多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多种需求水平还将不断提高,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这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3.下图为我国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请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图示曲线为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
解析:虽然曲线为J型曲线,但人口增长还是受到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增长虽然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量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答案:C
4.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21世纪教育网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知道,横坐标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纵坐标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那么自然增长率应该是两者之差。
答案:C
5.(2012·宿迁检测)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对耕地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人口增长对粮食、住房的需求增加就需要开垦土地种粮,同时占用耕地建房,对土地的压力加大,在开垦土地时会破坏原有植被,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从而致使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6.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A.①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以防风固沙。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答案:D
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和广泛,比如松花江重金属水污染事件、无锡太湖蓝藻爆发水污染事件等,因此2008年的世界水日主题是:“涉水卫生”。随着居民对饮用水质量的普遍关注,形形色色的磁化水、矿泉水、纯净水等竞相上市,并走进了千家万户。关于水的生理功能以及水卫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加
B.人体内水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环境中
C.重金属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D.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水中N、P等元素增多
解析: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比如呼吸作用等;人体内水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约占体液的2/3;重金属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生物多样性锐减;蓝藻爆发的原因是水中N、P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B
8.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面积锐减
解析:宣传画形象地揭示了地球上的气温明显升高,呼吁人类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答案:B
9.到2050年,按16亿人口人年均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
A.要达到这些指标是不可能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D.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解析:由题可知,要养活16亿人口,我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要提高2.7倍才行,这是比较困难的。故我们要从多方面来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便成为燃眉之急。
答案:B
10.[双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21世纪教育网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21世纪教育网
解析: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16亿为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禁止近亲结婚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C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下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模型曲线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的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降低,反过来又引起人口的下降。因此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率,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21世纪教育网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5)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12.(10分)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
年龄结构指标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0~14岁人口(%) 36.28 40.69 33.59 27.62
65岁以上人口(%) 4.41 3.56 4.91 5.57[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老少比例(%) 12.15 8.74 14.60 20.16
(1)1949~198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和1953年相比,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总体上趋于________,发展到目前,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_____的趋势。
(3)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49~1982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
答案:(1)上升 计划生育 (2)上升 老龄化 (3)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4)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为维持体温恒定而进行的有关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当丙增多时会抑制甲的分泌
B.乙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丙增多时,乙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增加
C.丙为甲状腺激素,它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D.人体内激素含量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由下丘脑与内分泌腺的关系可以想到:
它们之间的促进和抑制作用是分级调节的关键。
答案:B
2.给长时间昏迷的病人连续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这样做的原因是
(  )
A.节约氧气       B.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
C.维持肺通气量的平衡 D.抑制呼吸中枢
解析: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给长时间昏迷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使昏迷的病人呼吸中枢兴奋。
答案:B
3.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解析:激素不具有催化作用,而是调节新陈代谢。
答案:B
4.[双选]下列对动物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解析: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动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都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的调控作用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答案:AB
5.(2012·镇江高二统考)如右图表示某种生命活动中的一种调节机制。下列有关该图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的是垂体
B.若甲代表呼吸中枢,则乙代表的结构是呼吸肌
C.若甲代表胰岛B细胞,则乙代表的物质是胰岛素
D.若甲代表下丘脑,则乙代表甲状腺激素
解析:图示为一反馈调节机制,甲通过某些结构间接地调控乙,而乙直接反作用于甲,可判断若甲是下丘脑则乙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D
6.研究激素对动物的影响常采用“饲喂法”,下列激素可以采用此法的是(  )
A.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析:蛋白质类激素是大分子物质,采用“饲喂法”易在消化道被消化酶分解,胰岛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均为蛋白质,而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不能被消化酶分解。
答案:A
7.(2009·山东高考)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在体液调节、神经 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三种方式中,神经调节最迅速;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时要通过突触这种结构来完成,突触间隙的液体也就是组织液,属于体液;激素分泌调节机理既存在正反馈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B
8.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解析:根据三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三种激素都减少的小狗应该是被切除了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则被切除的是垂体;只有甲状腺激素减少的小狗是被切除了甲状腺。
答案:D
9.(2011·新课标全国卷)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解析: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因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所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内脏神经支配)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完成调节);肾上腺素为动物激素,是通过血液(体液)运输到心脏的。
答案:C
10.人工催化鲤鱼产卵采用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的方法,理由是
(  )
A.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只能口服不能注射
C.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
D.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
解析: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而促性腺激素不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功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题主要涉及下丘脑的功能,它既是神经系统的器官,又属于内分泌系统的器官。(2)该题主要涉及激素的反馈调节,由题意可知甲属于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乙属于促甲状腺激素,丙属于甲状腺激素,而题干可知乙属于糖蛋白,因此,一般使用注射法而不使用饲喂法来进行实验。(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一般分为通过化学物质传递进行交流和细胞间直接接触,而此题主要考查前者,即细胞间信息交流借助靶细胞上的受体与化学物质进行,通常还包括递质、抗体等。(4)主要涉及兴奋的传导与电流表指针的关系,当给予一定刺激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了外负内正,电流表两极出现了电位差,出现了指针的偏转。
答案:(1)内分泌(分泌激素)
(2)减少、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12.(12分)(2011·江苏高考)图 1 表示北纬 50°某地区不同月份母鸡平均产蛋数的波动情况,图 2 是母鸡繁殖活动的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a、b、c 表示相应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1)由图 1 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________。
(2)图 2 中激素 a、器官丙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图 2 中c→甲、c→乙 的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激素 a 分子为一种多肽,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从丙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血浆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________(填下列序号)。
①1 种 ②2 种 ③3 种 ④3 种以上
(6)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 c 的生理效应.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激素 c 分泌量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1中的两条曲线可知,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日光照时间。(2)图2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卵巢,a、b、c分别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3)图2中c→甲、c→乙属于负反馈调节,通过这种调节机制可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4)由于激素a是一种多肽,该物质为大分子,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只能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调控细胞的代谢。(5)人体内环境中激素种类较多,从卵巢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其血浆中至少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等3种以上的激素。(6)烷基苯酚具有类似激素c(性激素)的生理效应,故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相当于母鸡体内的性激素含量增加,该物质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从而引起性激素分泌量减少。
答案:(1)日光照时间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卵巢
(3)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
(4)细胞膜上 激素a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
(5)④
(6)抑制 减少
13.(8分)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的影响,用玉米油和环境激素H分别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小鼠(每千克体重注射12.5 mL,每天1次,连续21天,n=20)。实验结束后,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对照组 实验组21世纪教育网
1 2
注射物 玉米油 H(浓度100 mg/L) H(浓度200 mg/L)
精子数均值(×107个) 7.13 5.09 4.35
  请分析并回答:
(1)表中数据显示,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________。
(2)小鼠脑中的________调节________释放的相关激素能刺激睾丸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并生成精子。精子是由睾丸中________细胞(2n)经________发育来的。
(3)正常雄鼠体内性激素浓度偏高会抑制脑中相关激素的释放,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精子DNA分子发生________和DNA片段________所致。
解析: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量的影响,因此环境激素H为单一变量,用玉米油处理作为对照实验;性激素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其机制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相同;精子是由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得到的;性激素在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其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1)减少
(2)下丘脑 垂体 精原 减数分裂
(3)反馈调节
(4)断裂 丢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据了解,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蔬菜和水果提前上市,上市销售前用大量的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处理,在将其催熟的同时又令其外观变得更好看,像长着长尖的西红柿、个头较大切开后却有空腔的草莓或西瓜,还有一些看起来已经熟透、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的香蕉或菠萝等。其中的膨大剂和催熟剂可能是 (  )
A.生长素类似物和乙烯类似物
B.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类似物
C.生长素类似素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D.赤霉素类似物和乙烯类似物
解析: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具有催熟作用,可作催熟剂;膨大剂能使果实膨大,主要原因应是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细胞数目增多的应为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细胞长大。
答案:B
2.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如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
C.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是拮抗作用。赤霉素可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则抑制种子萌发。
答案:B
3.(2012·郑州高二检测)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浓度一定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观察实验结果,比较最初10天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分析表中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处理 雄花 雌花 比值(雄花∶雌花)21世纪教育网
水(对照) 21.1 3.8 5.6
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
CP(100毫克/升) 6.2 6.8 0.9
乙烯利(100毫克/升) 19.6 3.7 5.3
整形素(10毫克/升) 33.1 1.2 27.6
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
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于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于雄花的形成
解析:本实验中加水的为对照组,而加入乙烯利的结果与之相近,说明乙烯利对丝瓜的性别分化影响不大,但对其他植物的作用不能妄下结论。性别的分化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4.“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一点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灯下的树叶照光的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
B.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
C.夜晚的光照抑制了顶端优势
D.光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
解析:树叶脱落是由于脱落酸的作用,路灯下树木接受路灯的照射,相当于延长了日照时间,长日照则通过抑制脱落酸的合成而抑制树木落叶。
答案:B
5.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下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  )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21世纪教育网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番茄果实成熟的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番茄果实从绿色→橙色之间,乙烯的增加较快;橙色→红色过程中,细胞壁松弛酶活性逐渐增强,果实色素的积累也加强,说明乙烯能促进这两个过程,但乙烯不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果实发育是生长素的作用)。
答案:B
6.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解析:种子休眠与种子中存在脱落酸有关,如桃、蔷薇的休眠种子的外种皮中存在脱落酸,所以只有通过处理,脱落酸水平降低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水稻种子数量巨大,用流水浸泡法更为实用。
答案:A
7.(2012·汕头检测)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
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
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解析: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会受到多种激素的作用,但发育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是生长素、成熟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乙烯。
答案:D
8.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21世纪教育网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解析: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该生长素浓度对农作物来讲是低浓度促进生长,而对杂草来说为高浓度抑制生长。而a、b对应的浓度对两种植物均为促进生长,显然排除A、B、C选项。
答案:D
9.[双选]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B.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C.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 D浓度相同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解析:因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上芽的数目可能不同,故用相同浓度的2,4 D处理,生根效果可能不同。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正常进行,因失去地球引力的作用,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
答案:AB
1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1.(8分)下图是有关生长素的某些实验,请根据图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由①②实验现象可以推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②③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②③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③④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某同学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他选用了某植物的幼叶鞘作为实验材料,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IAA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1 2 321世纪教育网 4 5 6
IAA溶液浓度(mol/L) 0(蒸馏水) 10-12 10-10 10-8 10-6 10-4
幼叶鞘增长相对长度 2.6 3.2 3.9 5.1 3.1 1.8
解析:解答(1)、(2)小题的关键是分清实验目的和单一变量。(3)小题考查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两个实验结论。
答案:(1)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促进胚芽鞘生长 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2)单侧光的有无 胚芽鞘尖端的有无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对该植物的幼叶鞘来说,最适的生长素浓度约为10-8(mol/L)
12.(12分)(2012·盐城统考)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21世纪教育网
②用喷壶分别将等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2)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②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喷洒于植株上的溶液不同,为了验证赤霉素能提高植物的株高,所以实验组喷洒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照组喷洒等量的蒸馏水。③两组大豆幼苗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植株高度,以验证赤霉素是否起作用。
(2)实验预期结果是用赤霉素处理的大豆幼苗明显高于蒸馏水处理的,验证赤霉素能促进植株长高。
(3)实验选材时,要避免选材太少,使实验出现偶然性,影响实验效果。
(4)赤霉素能促进植株细胞伸长生长,所以用赤霉素处理的植株明显高于用蒸馏水处理的,这是该实验的原理。
答案:(1)②蒸馏水 赤霉素溶液 ③高度
(2)A组(对照组)植株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
(3)有影响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13.(10分)(2011·江苏高考)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 1 的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 μ 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 mol/L 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 mol/L 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___种培养基。
图2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 2 为其 X、Y 和 Z 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X 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
②X 浓度、Y 浓度和 Z 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1中实验数据绘制的柱形图,可直观判断激素类似物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激素类似物乙抑制月季插条生根。(2)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 μmol/L,月季插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但不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这两种激素类似物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含有0.5 μmol/L激素类似物乙、含有3 μmol/L激素类似物甲、含有0.5 μmol/L激素类似物乙和3 μmol/L激素类似物甲和不加激素的4种培养基进行培养。(3)根据图2可知,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中,Z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效果最佳,Y浓度次之,X浓度则表现为抑制。高于和低于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对促进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可能具有相同效应,浓度过高可起抑制作用。故可推知,X大于Y,也大于Z,但Z和Y之间的大小不确定。
答案:(1)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2)不能 4
(3)①抑制 ②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解析: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前,细胞免疫就已经经过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产生了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而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效应B细胞的产生有两种途径: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可来自于记忆细胞和B细胞。
答案:C
2.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
[21世纪教育网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解析:先注射抗原A后,小鼠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注射抗原A时,小鼠针对抗原A进行了二次免疫,而针对抗原B是初次免疫;从图中看出针对抗原A,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大,因而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C.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分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分子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4.(2012·连云港高二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
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细胞因子
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解析:根据题图箭头方向可知M细胞是记忆细胞,E细胞是效应B细胞。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加强免疫效应;人乳头瘤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前和在靶细胞裂解后被释放到体液中,都需要抗体对其发挥作用;只有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紧密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抗原。
答案:D
5.(2010·全国卷Ⅱ)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细胞)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解析:效应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细胞)因子;分泌抗体是效应B淋巴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淋巴细胞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
答案:B
6.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有免疫反应的是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
D.效应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解析: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等免疫器官中分化并发育成熟,然后转移到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场所定居,当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21世纪教育网
答案:D
7.(2011·全国卷改编)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在体液免疫中,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分裂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注射抗原能使动物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获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
答案:C
8.(2010·福建高考)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故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9.下列关于超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超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超敏反应能够使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一般情况下,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会作出恰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但在免疫应答反应过强或反应异常时,机体也会产生以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为表现的反应称为超敏反应,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过敏原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答案:D
10.(2010·江苏高考)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若无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的呈递需要借助T细胞来完成,只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无胸腺裸鼠只保留少部分的体液免疫;由于该种鼠没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也很弱,故该种鼠应该在无菌条件下饲养,否则易感染病原体而死亡;外来移植器官、癌细胞都是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对象,而该种鼠无法产生T细胞,没有细胞免疫。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________细胞,④为________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________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________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________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⑤表示________。
解析:分析图可知,该图为体液免疫过程。②为T细胞,④为B细胞,⑦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与B细胞功能上的区别是效应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④分化为⑦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④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后,经内质网加工成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再由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然后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⑤表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
答案:(1)T B
(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 mRNA 合成蛋白质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
12.(10分)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纵坐标为血液中抗体浓度) (  )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  )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__识别抗原。21世纪教育网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5)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______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  )
A.乙肝 B.流感
C.艾滋病 D.红斑狼疮
解析:(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时间长,产生的抗体数量少 ,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2)采取免疫接种(向人体注射灭活抗原),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当人体受到相同抗原感染时,能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3)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4)抗体的结构不同是由氨基酸的序列不同造成的。(5)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1)C (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
(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 (5)自身免疫 D
13.(10分)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抗原决定簇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当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
解析: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如活鸡胚、培养的动物细胞等)进行培养;在制备疫苗时,有两点要求:第一,疫苗进入动物体后,不能引起动物患病;第二,能刺激动物体,使其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就意味着制备疫苗时,必须使其核酸失活(或不要其核酸),丧失感染能力,但不能使蛋白质失活,使其保持抗原的特点。病毒进入动物体后,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消灭。
答案:(1)活细胞
(2)①抗体和记忆细胞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的病毒 ③低 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21世纪教育网
1.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分泌性外激素的器官是 (  )
A.脑神经分泌细胞      B.咽侧体
C.前胸腺 D.体表的腺体
解析:昆虫的性外激素属于外激素,是由体表的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物质;而脑神经分泌细胞、咽侧体、前胸腺都是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内激素。
答案:D
2.某蔬菜种植区的菜经常遭到菜青虫的严重危害,如果用人工的方法防治,最好选用
(  )
A.农药 B.性引诱剂
C.保幼激素 D.蜕皮激素
解析:大多数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选用保幼激素会使幼虫期延长,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危害。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制成的性引诱剂只能对成虫个体起作用,而对幼虫不起作用。用农药防治害虫会带来环境污染。最好的防治方法是用蜕皮激素类似物喷洒在植物的茎叶上,使害虫提前变态,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繁殖能力下降,从而减少对蔬菜的危害。
答案:D
3.某种物质可以抑制昆虫产生某种激素,用它喷洒在一些害虫身上,害虫会过早地蜕皮,发育成无生殖能力的成虫。这是因为使 (  )
A.昆虫体内缺少保幼激素
B.昆虫体内缺少蜕皮激素
C.昆虫体内缺少脑激素
D.昆虫性外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昆虫的内激素分三种: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脑激素。三种激素在昆虫个体发育过程的不同时期含量不同。共同调控变态发育过程。
答案:A
4.[双选]为探究肾上腺激素对鱼体体色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向5尾体色一致的小型鲫鱼腹腔内注射0.5 mL肾上腺激素溶液,然后置于背光处,2 h后发现鲫鱼肤色变淡。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实验变量是肾上腺激素,观测指标是肤色深浅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B.缺少对照组,对照组应与实验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C.可以得出肾上腺激素使皮肤色素细胞减少的结论
D.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应选择肤色较浅的鱼作为实验材料
解析:生物实验必须要有对照实验,此题实验组为注射肾上腺激素的一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由于缺少对照,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为使体色变化明显,应选用体色较深的鱼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AB21世纪教育网
5.在相同距离时,有利于雄蛾找寻雌蛾的条件是 (  )
A.微风、雄蛾在雌蛾的上风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微风、雄蛾在雌蛾的下风向21世纪教育网
C.微风、雄蛾在雌蛾的侧风向
D.无风、雄蛾在任意风向
解析:性外激素由雌蛾分泌后,在空气中挥发,向四周扩散,在微风的情况下,性外激素可集中向下风向扩散多一些,此时在下风向的雄蛾易接收性外激素的信号传递,从而逆着浓度差方向寻找雌蛾。
答案:B
6.下列关于昆虫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只分泌到体外
B.只作用于同种其他个体
C.都由内分泌器官分泌
D.外激素一般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
解析:昆虫激素是指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昆虫激素分内激素和外激素,内激素是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而外激素一般是昆虫体表腺体分泌的。
答案:D
7.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间被丛林包围的房子里,把一只雌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
A.由于外面雨水的驱赶21世纪教育网
B.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C.由于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影响
D.由于昆虫内激素的控制
解析:在个体间传递信息的是外激素,在异性之间传递信息的可确定是性外激素。
答案:B
8.(2012·南通高二检测)去除鼠的甲状腺,10天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率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摘除后第5日开始连续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5天,第10天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能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观察,最必要的是下列哪项实验 (  )
A.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的鼠作对照组
B.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5日移植甲状腺
C.摘除后第5日开始,只注射上述实验用的溶剂
D.从手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
解析:由摘除甲状腺第5日开始连续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而后由物质代谢率低下症状消失可知,在物质代谢率低下症状消失过程中有可能甲状腺激素和溶剂都参与了这一过程,因此并不能得知是哪种物质发挥了作用,若要证明是甲状腺激素起的作用,需将溶剂的作用排除,因此对照组应只注射上述实验用的溶剂。
答案:C
9.将一只雌蛾用玻璃皿盖住,玻璃皿外放一只同种雄蛾,雄蛾无任何反应,打开玻璃皿后,雄蛾表现性兴奋,下列四种说法,本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
A.雌蛾能产生性外激素
B.性外激素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C.该只雌蛾还未发生过交尾
D.雄蛾通过触角感受性外激素刺激
解析:只有未交尾的雌蛾才能产生性外激素。若把雄蛾触角去掉,雄蛾不出现性兴奋,才可证明雄蛾通过触角感受性外激素的刺激。
答案:D
10.把二龄猎蝽若虫的某腺体切除后,该若虫发育加快,这种腺体分泌的激素是
(  )
A.保幼激素 B.脑激素21世纪教育网
C.性外激素 D.蜕皮激素
解析:二龄猎蝽若虫的某腺体被切除后,该若虫发育加快,是因为其体内保幼激素浓度低的缘故,被切除的应该是分泌保幼激素的腺体。
答案:A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昆虫变态是指其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变态与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有关,两者共同作用时,保持幼虫状态并蜕皮成下一龄幼虫;而当保幼激素分泌量减少后就化蛹。家蚕发育到四龄末就吐丝结茧和化蛹,蛹再羽化为成虫。超龄期的幼虫体大,所结的茧大,产丝也多。下图表示家蚕从4龄到羽化阶段①~⑤时期体内二种激素量的变化。昆虫学家已经找到一种具有激素A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C和能抑制激素A生物合成的物质D,并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为了提高蚕丝产量需要让蚕结出更大的茧,应在图中①~⑤发育期的________时期采用________措施,目的是________。从这种幼虫发育出的成虫,其子代能否结大茧?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家蚕同属鳞翅目昆虫的菜青虫,对杀虫药剂产生抗性,昆虫学家利用激素的作用原理成功防治菜青虫。试说明其方法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正常情况下,昆虫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调节。在昆虫的幼虫阶段,保幼激素(A)含量多于蜕皮激素(B),前者的作用是保持幼虫特征,后者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蜕皮,这两种激素又受脑激素的调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根据两种激素的不同作用,采用激素的类似物,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增加产量或控制害虫的目的,由于激素不能改变昆虫的遗传物质,故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仅限于当代而不能遗传。
答案:(1)保幼激素 蜕皮激素 (2)③或④ 给予保幼激素的类似物 幼虫不化蛹,继续长大 不能 激素的作用只限于当代,不会改变遗传物质,其作用所产生的性状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3)在低龄幼虫阶段,给予抑制保幼激素合成的物质D,从而使幼虫不能正常蜕皮或马上化蛹,不能正常生活而死亡
12.(12分)对昆虫激素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最好是单独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所以要对昆虫采用部分切除或捆扎的办法来观察腺体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列是用柞蚕的蛹进行实验,研究休眠的蛹变为成虫的必要条件。
实验1:对正常的蛹进行如下实验(注:长日照处理为光照16小时,黑暗8小时;短日照处理为光照8小时,黑暗16小时)。
实验2:对经过手术除去脑的蛹,进行与实验1同样的处理。
实验3:在已除去脑的蛹的腹部移植入其他蛹的脑,再进行与实验1同样的处理。三个实验的结果如下:
a b c d
实验1 成虫 蛹 成虫 蛹
实验2 蛹 蛹 蛹 蛹
实验321世纪教育网 成虫 蛹 蛹 成虫
(1)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分析,蛹变成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实验1~3的结果进行分析,蛹变为成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周期的变化是如何调控柞蚕的蛹羽化为成虫这一生命活动的?请作出一种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实验1中,通过a和b、c和d的对照比较可以看出,能否发育成成虫的决定因素是头部是否感受到了长日照处理;实验2中,因为蛹没有头部,所以怎么处理也不会变成成虫;实验3中,也是通过对照实验体现了头部的重要性。
答案:(1)蛹的头胸部进行长日照处理
(2)①有头部,保证蛹的脑是正常的;②脑部进行长日照的处理
(3)柞蚕的头部中有脑神经分泌细胞,感受到长日照后分泌脑激素等激素,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13.(8分)为研究昆虫性外激素在预测预报虫情方面的作用,某课题组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材料用具:棉铃虫雌蛾、有机溶剂、小烧杯、研钵、水盆。
实验步骤:
①捕获数只棉铃虫的雌蛾,剪取它们的尾部,放在研钵中加有机溶剂(如酒精)研碎,倒入1号小烧杯中;2号小烧杯中则只倒入等量的有机溶剂。
②将两个小烧杯分别架在盛有清水的水盆上方,天黑时分别放在两块地理条件相似的棉花地里。
③次日早晨观察水盆中被诱来淹死的棉铃虫数量。
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剪取雌蛾尾部并研碎,且加入有机溶剂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小烧杯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个水盆中被诱杀的棉铃虫较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诱杀的棉铃虫是雄蛾还是雌蛾?试解释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性外激素是成虫(多为雌性虫)的腹部末端或其他部位的腺体所分泌的一种外激素。性外激素的作用是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将雌蛾尾部剪碎加有机溶剂(如酒精)并研碎以获取性外激素,利用其灵敏度高、易挥发的特点可诱捕或诱杀异性昆虫,预测预报虫情。
答案:(1)提取性外激素 (2)对照 (3)1号 (4)雄蛾雌蛾的外分泌腺能够分泌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在体外传递,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个体飞来与之交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可以通过细胞呼吸回归无机环境 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A.①②           B.③④21世纪教育网
C.①③ D.②④
解析:碳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碳元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能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解析: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即营养级越高,所能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可能是无限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3.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营养级,哪一营养级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的那一营养级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靠细胞呼吸产生CO2)。[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地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和物质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解析:寒带地区温度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弱,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低,致使残枝落叶大量积累,而不能及时分解,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出现了障碍。对残枝落叶进行有限度地人工火烧,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C
5.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二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为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利用。
解析:从图中A、B、C三者关系分别得出:A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B是第二营养级(一级消费者),C是第三营养级(二级消费者)。现根据图中数据解答如下:(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8 872百万千焦(太阳辐射能量)-118 761百万千焦(未被群落固定能量)=111百万千焦,这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2)从A到B能量的转化率为15/111=13.5%,从B到C能量的转化率为3/15=20%;(3)C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为1.8/3=60%。
答案:(1) 生产者 (2)13.5 20 (3)60% (4)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③分解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都是物理信息,这些信息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其他生物,如寄生生物的物理信息大都来自寄主。植物间信息的传递并非都是通过化学信息,如高大乔木对下面的其他植物的生长方向的影响就是通过物理信息——光实现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
答案:D
2.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解析:蚜虫释放化学物质给同类报警,这种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的生存,属种内互助。而此种信息传递类型为化学信息。
答案:A
3.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 (  )
A.飞翔行为          B.声音鸣叫
C.性外激素 D.鲜艳的羽毛
解析:在树木茂密的森林环境中,飞翔行为、鲜艳的羽毛都不容易看到,性外激素是昆虫释放的激素,故鸟类最可能通过声音鸣叫的方式传递信息。
答案:B
4.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解析: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双选]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行为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
A.蜜蜂跳舞 B.孔雀开屏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答案:AB
6.(2012·苏州模拟)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
答案:A
7.关于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D.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自我调节能力仍很强
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以反馈调节为基础的,尤其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调节的最主要方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不同。
答案:D
8.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池塘中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属于负反馈。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
答案:B
9.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缸,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缸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
A.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D.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小生态瓶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答案:C
10.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解析: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稳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又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类群的种类数,所以,生物类群的物种种类数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儿,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 假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操作步骤 预测结果 结论
1 通过花的味道识别
2 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3 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1)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
(2)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1)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2)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3)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4)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Ⅰ.(1)行为信息 (2)种间互助和捕食 调节种间关系 Ⅱ.(1)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2)将白纸染成花儿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儿不同
(3)“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4)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12.(6分)(2012·盐城统考)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图所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的减少,________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沙化。
(2)若鹰的食物90%来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
(3)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结合图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结果遭受了自然界的惩罚(土地荒漠化)。为纠正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我国在西北地区正积极发展________活动。
解析:(1)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争夺空间、阳光、水分、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等,表现出激烈的竞争关系;草原超载放牧,导致优良牧草大量减少而得不到恢复,使其与毒草的竞争力减弱,从而毒草增加,使草原受到破坏。
(2)根据能量传递特点,鹰每减少能量a时,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90%a÷10%÷10%=90a。
(3)由图中食物网可看出,草原鼠害、虫害的增加,是由于鼠、虫的天敌大量减少所致,而它们的天敌减少的原因则是人们的乱捕滥猎造成的。
(4)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更加单一,抵抗力稳定性非常低,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被破坏,使沙漠化程度加重。纠正这一错误的行为,就必须积极地开展退耕还草活动,在遵循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各种生活、生产活动。
答案:(1)竞争 优良牧草 杂草、毒草 (2)90a
(3)由于人们乱捕滥猎,使鼠、昆虫的天敌减少
(4)退耕还草
13.(14分)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羊群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最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_______。
(3)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促进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的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保护该草原的最大控制放牧量。
(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G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这是一个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题目,很好地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自我调节等问题,同时考查了识图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
答案:(1)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2)CD (3)E 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量
(4)F (5)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6) ①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②发展季节性放牧;③进行划区轮牧;④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措施;⑤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只要求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解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但又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的核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是由物种本身决定的,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双选]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密度是不同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答案:BD
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解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答案:D
5.(2012·徐州统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标志符号必须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B.捕捉草地上的昆虫时,每次捕捉尽量严格保持条件一致
C.标志符号尽量醒目,以免漏记和错记
D.标志重捕法也适合于调查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对捕捉动物进行标志时,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身体不会产生生命和行为上的伤害、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符号必须保证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答案:C
6.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调查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生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  )
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
B.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
C.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
D.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
解析: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大,种群的死亡率也将增大,当种群的起始密度增大到一定数值再继续增大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同,所以导致种群最后的种群密度不再随初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B
7.(2010·海南高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析: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应做到“随机”选取若干样方并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C
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9.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
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蝌蚪变态所需的最小质量并不改变,但从坐标中可以看出,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达到变态所需最小质量的时间就越长,即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间接说明了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综合分析,种群密度越大,则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可能性就越小。
答案:D
10.在一片约33公顷(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
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
C.略大于5 D.略小于5
解析: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可以计算出x=165,即密度为5只/hm2结合题干信息:标记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几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9分)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_。
(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组别 1[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321世纪教育网 4 5 6 7 8 9 10
株数/m2 0[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3 321世纪教育网 4 12 4 2 3 3
解析:(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
(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的所有个体。
(3)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
答案:(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可)
(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3株/m2
12.(8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结构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图__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___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图__________(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结构的类型可能是______。(填代号)。
解析:图示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
答案:(1)增长型 稳定性 衰退型 (2)越来越小 A 增大 B (3)C
13.(13分)某学校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标记重捕法进行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模拟过程如下:
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一个。
方法步骤:
①从一包绿豆中(数量未知)取出50粒,换上50粒红豆,然后将这包豆子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两种豆子混合均匀。
②抓取豆子:每次从烧杯中随机抓取豆子(每次一个),放入小烧杯中。依此方法,连续抓取20次。
③数一下小烧杯中红豆数(假设为a)。
(1)在种群密度的调查过程中,用50粒红豆换上取出的50粒绿豆是模拟种群密度取样调查方法中的______________方法的,哪一过程?__________。
(2)从大烧杯向外抓取豆粒时,睁眼抓取和闭眼抓取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能减少实验误差?____________。
(3)写出纸包内绿豆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
(4)怎样操作,才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1)标记重捕法 标记动物
(2)闭眼抓取
(3)
(4)①随机取样(闭眼抓取);②增加抓取豆粒的次数(<50次);③增加模拟的次数,重复测算,求其平均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导,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
答案:C
2.(2012·常州高二统考)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答案:B
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由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不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不会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也不会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如果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不会引起神经冲动传递被阻断。综上所述,该药物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答案:B
4.当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点时,下列对冲动传导的方向和兴奋部位的电位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所产生的冲动只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所产生的冲动只向树突方向传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兴奋部位的膜内是正电位,膜外是负电位
D.兴奋部位的膜内是负电位,膜外是正电位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双向性,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是负电位,膜外是正电位,当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膜内是正电位,膜外是负电位。
答案:C
5.[双选]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②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21世纪教育网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图中⑥突触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乙图中a、c部位,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为未兴奋部位;而b部位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为兴奋部位。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B
6.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区)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通过视觉性语言中枢将视觉结果转化为语言,然后再通过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在试卷上,这一过程是两类神经中枢不断协调作用的结果。
答案:D
7.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将表现为 (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解析:反射弧的功能是反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将表现为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2010·江苏高考)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效应器);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9.(2011·广东高考)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解析:起跑动作的产生是一种条件反射;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中的躯体运动中枢;起跑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突触的多少。
答案:C
10.某人的大脑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
A.运动性语言中枢 B.书写性语言中枢
C.视觉性语言中枢 D.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析:由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可知,该人患的是失读症,是因损伤了大脑中的视觉性语言中枢所引起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10分)(2010·全国卷Ⅰ)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题中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说明其感受器在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如果神经中枢在脑中,则脊蛙不能作出反射,而脊蛙(无脑)能够出现收缩活动,说明神经中枢在脊髓中。(2)反射弧内兴奋传递的单向性决定了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而反射弧内兴奋的结构是由突触的结构决定的。
(3)剪断传出神经后,如果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可传至效应器,能够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刺激B端,由于兴奋无法传递到效应器,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尽管在剪断后,刺激A端时,能够看到收缩活动,但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因为反射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这一收缩活动没有神经中枢的参与。
答案:(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2.(12分)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________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解析:在反射弧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与其相连接的为感受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外排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1世纪教育网
(3)神经中枢 a、c、d、e 3
(4)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外排
(5)兴奋或抑制
13.(8分)(2012·连云港高二统考)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及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上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部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应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  )
(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离子浓度对数值)
解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Na+向内扩散更容易,当兴奋后,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Na+经主动运输到膜外。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越大,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钠离子内流的量越大,导致动作电位升高,故答案选D。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 (2)通透 钠 内 (3)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