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1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河东。柳河东称的,籍贯。他是河东(山西)人。又称柳柳州,因为曾任柳州刺史。
唐宋八大家,哪几个。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柳宗元是屈子精神的传承者。因为相似的人生遭遇和人生经历是柳宗元和屈原产生联系的基础。从人格精神与政治理想,从他们所创作的辞赋中表现出来的骚怨情感,都能明显的感受到,他受到了屈原的影响。对于屈原的政治,我和大家讲过,屈原的美政理想,主要是圣君和贤相。我们学离骚,其实就是走进屈原,了解屈原,学习他的美政理想,鉴赏他的香草美人情结,以及他那股爱国的情怀。或者是爱人民爱百姓爱天下苍生的情怀。所以柳宗元她们相似的遭遇和人生经历是他们产生的基础,所以我们说柳宗元是屈原千年之后的知音。也是屈子精神坚定的继承者。在文学上,柳宗元借助前人的艺术经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苏轼曾经这样评价: “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苏轼
“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严羽。柳宗元的辞赋传承了屈原的风格,他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还继承了屈原九死不悔的坚贞精神。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览之者为之凄恻。”——《旧唐书》
这是谈到柳宗元,他精神和文学上的特点,对于屈子精神和文学的传承。我们学过柳宗元的江雪,有一种人融于天地之间的特色。大家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一首江雪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在描绘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时,他的创作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柳宗元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营造孤寂、凄清的格调。在语言上, 柳文以“峻洁”著称, 体现出孤高脱俗的人生情调, 是一种与人格相统一的风格。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诗歌,有散文,而他的散文类型比较多样,有寓言式的,有山水游记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散文中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
先看字音。请生读。
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1.写一个人郭橐驼2.职业是种树3.文体:传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不会学那么细。一般人认为,这一篇传记又是一篇寓言,为什么呢?
这篇文章共5段,请5位同学读一读。
举手读的各 0.5。先起来,先有选择权。
回到问题,有人说这是一篇传记,也有人说这是一篇寓言,你认为呢?有请刚刚朗读者的同桌来回答。生:通过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道理。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了解这个后,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它符合寓言的特点吗?用种树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呢?生: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也就是把种树和做官,养树和养人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是符合寓言的定义的。所以它的的确确是一篇传记,同时又是一篇寓言。他借助的是郭橐驼种树这样一个故事,明显的带有劝诫的性质,而这劝诫的话语,也就是做官和做人。在哪几段?第4.5段。
郭橐驼到底是怎样种树的呢?种树和养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文本。
第1段。找到屏幕上三个特点,进行概括。
基本情况
职业特征
性格特征
(解释段意。人挪活,树挪死。早实以蕃。结果实早可以抢占市场。)
种树郭橐驼传2
昨天我们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了解了他的文学作品,也了解了他的政治倾向。我们具体来学习了,他非常有名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我们昨天也了解了它既是一篇传记,同时也是一篇寓言,他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种树而到致人,所以由种树得到养人的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了1.2段,我们了解了郭橐驼的一些基本情况,职业特点,以及他的性格特征。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外形丑陋但内心豁达乐观的人。很多其貌不扬的人往往有一颗善良的心。譬如说卫国有个叫哀驼它的人,相貌非常丑陋且跛脚驼背,但他非常善良,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无论男女,都被他吸引离不开他。男人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就会留恋他,不想离开他。女人和他相处了,就会回家跟父母说,与其为人妻,宁为夫子妾。魅力很大。鲁哀公和他相处后,竟甘心把国政交托给他,还怕他不肯接受。
还有一个。鲁国有个人,叫叔山无趾,早年犯法被砍去脚趾,只能靠脚后跟走路。
有一天他去拜见孔子,孔子说:“你 定是因为不注意 的 ,犯了罪才遭此 祸。你都这样了,才到我这 来请教,哪 还来得及呢?”
面对孔子的揭短,叔山无趾有些生气,他回答说:
“我只因当年不识实务而作践了自身,所以才受到刑罚,失去了脚趾。
今天我来到你这里,是想要保全比双脚更为可贵的东西----道德修养。精神是内在的,脚趾是外在的。我觉得内在的精神比外在的脚趾,更重要。
你看!苍天什么都可以覆盖,大地什么都承载。我把先生你看作和天地一样伟大,不料你原来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很惭愧:“我实在浅陋,请你来指点我的学生吧”但他还是走了。
国外其实也有,大家一定有读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塑造了一个外形丑陋而内心美好的敲钟人。
在第2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跟我们介绍了人物的一些姓名,形象,技能。看似不经意的写起,如同用笔,却为文章增色不少。人们对于郭橐驼,不知道他的原名,可见他是位身份、地位非常卑微的小人物,而所谓让我们能够联想因劳累而驼背的农民,以至于人们称他为橐驼,本来橐驼这个称呼似乎是有一种嘲讽的意味,但他并不反感,反而认为甚善,以此自称。所以他在欣赏揭露丑陋之名的时候,而不觉得自卑自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位性情豁达,不把无谓之事放在心上的人。这样的郭橐驼,他种树的技术,到底如何呢?技术高超(“视驼所种树,或迁移,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且全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不管是用来游玩观赏,还是养家糊口,他的技术都是为人所欣赏的)。
如果说让你来为郭橐驼做一个简短的广告宣传。宣传语怎么写,口号怎么说,比如原来校运会口号,2009如何如何。请生分享。(如:挖掘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样一个郭橐驼,他种树究竟有什么经验,他和其他的种树者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3段。
翻译。看了今年的高考题就会发现,现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前语言文字运用是两个选择题,一个主观题,现在全都变成3个主观题。以前成语要你辨析,现在是要你填写成语,所以要扩大你的知识储备。否则如何写得出?所以课堂上我偶尔会适当的做一些拓展,你最好跟着来。你也可以不经意间积累更多知识。
种植树木的方法,说到四个其,那么四个其,要怎么做呢?本欲舒,它的根要舒展,他的培土要平整,他的土壤要用旧的(移植树木时,要用她原来的土,要尽量保留,一起移植,是保护它的根系,帮助它更好的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学校的树木生长茂盛,绿化很好,当时移植想必是用心的。)他的捣土要结实。所以这里方法有几种,用四个其字引入,根要舒展,培土要平整,土壤要是原来的,捣土要结实。既然已。(顺便回顾两个成语,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若不过焉则不及。固定句式:若不,则。如果不是……就是……。关于这种逻辑关系,不是……就是……是选择。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
种树郭橐驼传3
前两节课我们讲到种树郭橐驼传,是一则寓言。我们通过认识这个人,了解他种树的方法,从而得到一个治人的道理。所以我们从第1.2段识其人,同时也用我们的语言文字为橐驼画了一则像。这是一个外在比较丑陋,但有一颗玲珑心的种树者,接下来我们通过第3段,观其事,我们考究了郭橐驼种树的秘诀。那他种树有怎样的风格,和他植者有怎样的不同。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第三段的语言文字就是接下来我们来看他的内容。第三段很明显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出正确的种树之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郭橐驼种树是怎样种的,其他种树者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生答:郭橐驼种树顺应天性本性。具体做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是种植时的方法,那么种植之后的态度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种植时,对待他像对待孩子一样,种植后,放置在那里像丢弃了一样。这是郭氏种植法,那他植者怎么做的呢?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这是粗心型。另一种,苟有能反是者,溺爱型。同学们看对于种树我们有错误的做法,粗心不行,太过溺爱不行,这其实不仅仅只用在做官治人上,其实也有可以用在父母对于子女的培养上。你的父母采用的是郭氏种植法还是他植者。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父母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有着对应的好的方式,正所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段他采取了对比的方式,将郭氏种植法和他植者进行了对比,从其莳也和其置也,以及两者所达成的结果来进行对比。ppt
如果说我们这篇文章仅仅是为郭橐驼立传,那么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个对话从养树,到得养人术。全班齐读第4段。
从这段开始,他就将养树之理移到官之理。
在古代,“字”是“在屋里生孩子”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字”意义不同。这里是养育。这一段将种树之理,移向政务,错误的做法是根拳而土易,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那么官场上错误的做法是怎样呢?依据文本作答。烦政,扰民。所以将种树和养民结合起来,柳宗元为何要将种树和养民结合起来呢?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他的背景,一起来看一看他为什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这一部分中,他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用一串什么样的句式?短句,整句,运用这样的长串的句式形成排比,把官吏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跃然纸上,他与不善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也就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应该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宽简为政以修养生息。那么柳宗元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结合背景来看。
中唐时期,大家知道唐朝经历了一场混乱,安史之乱,国力衰弱,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所以我们说“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死都死不起,要交税。所以这时候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百姓也需要宽松的简政来暂得喘息,以安居乐业。所以当时的一些场景,我们可以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所以当时的场景,你回到历史中去看,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凄惨。但凡能吃的吃没了,甚至吃土,观音土。能吃进去,但肠胃消化不了,排泄不出去,活生生被憋死。所以我们说国力不盛,但凡有战争,无论胜败,受苦的都是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特别突出,简洁而生动,对比与映衬,婉约而多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