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论语 先进》中的一篇文章。
xī
rǎn
shì
整体感知
知识拓展
弟子述志
孔子评价
师生探究
课后作业
知识链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文化常识
姓、名、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包括姓、名、字、号四项。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婚姻只在不同的母系氏族之间进行,一个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因此,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就出现了姓的概念。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原来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便是氏。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男子才可称氏,而女子和贫贱者不得称氏。战国以后,姓氏融合为一,平民百姓都有了姓氏。
孔子:名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末期 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 (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晚年整理了“六经”:(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弟子 人,其中贤者 ( )人。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 ”。
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丘
春秋
鲁
圣人
仁
礼治
《诗》《书》《礼》《乐》《易》《春秋》
四书
五经
3000
72
作者作品
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3岁
17岁
20岁
30岁
51岁
68岁
71岁
72岁
73岁
父死
母死
颜回死
子路死
孔子死
生子
授徒设教
主张受阻,惹杀身之祸
重回鲁国授徒设教
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fú)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 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孔子周游列国图
《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
《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文体
价值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
《易》《 春秋》
(六经)六艺
《诗》《书》《礼》
《易》《乐》《春秋》
(技艺)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温故知新
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名:(由)(点)(求)(赤)
侍 坐
陪侍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一般称名。
姓 名 字 小孔子几岁
子路 仲 由 子路 小9岁
曾皙 曾 皙 点 约小20岁
冉有 冉 求 子有 小29岁
公西华 公西 赤 子华 小42岁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3.梳理文章大意。
饥馑 比及 哂之 俟
小相 铿尔 撰 莫春
冠者 沂 舞雩 喟然
j n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mù
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①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一日:指很短的时间;长,年长;乎,于。
③毋吾以也:毋,不要;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用。
④居则曰:居,平日、平时;则,就。
⑤不吾知:不知吾。知,了解。
⑥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⑦则:连词,那么,就
⑧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近旁侍奉。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子路(由):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夹在
攻打
接着
治理
等到
正道,是非准则
轻率匆忙的样子
整体感知
知识拓展
弟子述志
孔子评价
师生探究
课后作业
知识链接
shèng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①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或者。方圆,纵横。
③求也为之:为,治。
④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及,等到。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⑤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
⑥俟:等待。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连词,或者
胜任,能做到
诸侯祭祀祖先之事
诸侯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存在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曰同。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鼓瑟希:鼓,弹奏。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②铿尔:铿的一声,指止瑟声。
③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身,站起来。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于。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⑤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 夫:指示代词,那。
已矣:罢了。 让:谦让。 邦:国家 。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安:疑问代词,怎么。 见:见得。 之:指诸侯。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一(1-2): 孔子问志。
二(3-13): 弟子述志。
三(14-21):孔子评志。
整体感知
请根据你的理解把文章划分几个部分。
全文以“志”为中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结构严谨,是《论语》中最完备的一篇说理记事作品。
从“弟子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个人志向
军事治国
礼乐治国
经济治国
?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
(1)子路形象赏析
①孔子问志,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反映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率尔对曰)
②子路所要治理的国家是“千乘之国”,千乘之国的兵力是有75000士兵,在当时有这样兵力的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子路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他自信不疑,并且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夫子的评价:哂之——其言不让,在这里并未直接批评,只是笑了一下。
原因:其一,孔子不怀疑子路的能力 ,他确实能做到;其二,孔子批评的仅仅是子路 “率尔对日”的不谦让,子路性格当中确实有鲁莽的一面,所以夫子 “哂之”,稍稍打压一下子路的鲁莽劲。
(2)冉有形象赏析
①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有礼)
②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这说明他很谦虚。在形容国家时先说“方六七十”,又说 “如五六十”,说明他对 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小心。
③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 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 ,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的谦虚。
④夫子的评价:用两个反问句肯定冉有,表示赞同
(3)公西华形象赏析
①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才述志。 (有礼)
②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 ,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③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 ,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重视以礼治国,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
④夫子的评价: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4)曾皙形象赏析
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明在侍坐的过程中有音乐的伴同 (礼乐教化),也可看出曾皙的淡定和高雅。
②表面上看曾皙不讲从政、治理国家,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实际上他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委婉展现了自己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皙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
源,可看出曾皙的从容和洒脱。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
③夫子的评价: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一种认为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的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还有人认为应该是二者的结合。
思考:四位弟子的话,可以调换顺序吗?
不能调换。这番“侍坐”谈论仿佛就是层层递进的展示,呈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与愿景。
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
公西华:礼乐
曾皙:礼乐治世
孔子为什么“与点”?
暮春咏归图
理想生活
和谐社会
精神家园
孔子问志:温和自谦 教学民主
侍 坐
四 子 述 志
子 路 重强国 轻率急躁
冉 有 重富民 谦虚谨慎
公西华 重礼治 委婉曲致
曾 皙 重教化 高雅宁静
孔子评志: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板书设计
以礼治国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课堂总结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