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64篇晨读默写课前默写小练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64篇晨读默写课前默写小练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14: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64篇理解性默写练习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一幅昼夜交替、冬春更迭的画面,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
(2)《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届湖北省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太阳星辰与山川的变化,表现天气之阴郁。(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中2021-2021学年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
(4)“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
(5)王之涣曾写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体现了当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
【答案】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4)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6)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明确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及外形的句子是“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
(3)《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的美景的句子是:“ , ”。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
(5)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6)《离骚》中“ ,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2020年全国Ⅰ卷)
【答案】
(1)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4)千骑卷平冈
(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6)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2)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 两句,有人认为流露出了他消 极悲观的情绪,其实仔细品味,则表现了他看透人生的一种达观。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用“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来侧面描述说书人高超的造诣;《琵琶行》则用 , 来烘托琵琶女的高 妙的演奏技艺。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 , 。
(5) 《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生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 样,深深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
(6)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兴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是“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6)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1)《师说》中,士大夫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原因是“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反问的手法,批判秦人大肆搜刮,挥霍无度。
(3)边塞诗里经常出现“红旗”的意象,用“红旗”代指军旅,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过分迷恋对方,沉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圣人“________________”,而愚人“________________”,以从师态度的差异点明圣愚差别的原因。
(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在诗歌中具有悲凉的象征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3)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在《离骚》中,屈原用“ ”喻指自己的刚烈不屈与世俗难合,因为这是自古圣贤的处境;用“ ”坚定地表明自己的信念,因为这是前贤所推崇的。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景物变化暗示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这一规律,表现作者乐观向上、不惧挫折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 , 。”
(1)鸷鸟之不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任凭小舟漂荡在浩瀚湖面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有“得意忘言”的审美追求,指的是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这种哲理。
(3)《庄子》一书中寓言故事想象奇特而丰富,后世诗人常借其来寄托自己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之笔写行路人到此的感受。
(2)杜牧《阿房宫赋》意在警醒后人不应只"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落得"________,________"的下场。
(3)《吕氏春秋》载“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大雁乃候鸟,诗人们常以之如诗,如"________,________"。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或者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1)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东风不与周郎便 小楼昨夜又东风
(3)一尊还酹江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 ”,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登高》中“ , ”。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 , ”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重点字:蓬)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尽)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字:裳)
(1)“ , ”是《劝学》篇中强调君子与常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长于借助外力罢了。
(2)《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诗人变换了角度,从远在他乡的游子方面去抒写思念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也用了类似的艺术手法,写出时空交错之美的诗句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中,运用夸张、暗喻等修辞极写赤壁古战场巨浪骇人却意境优美的句子是:“ ,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庄子·逍遥游》中说,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就只能拿芥草作舟,如果把杯子放于其中则无法浮动,这是因为“ ”;同样的道理,如果“ ”,那么鹏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取了邹忌的阐述后颁发了一系列的政令,刚开始的时候,“ , ”,到后来就没那么多人进谏了。
(3)“社”最早是指土地之神,“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社日”作为古代一个民俗节日,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 ”。
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文末中发表议论,他认为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身而不是秦国,同样的道理,“ , ”,一阵见血地指出了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自己对各种花的个人看法,他认为菊花是“ ”,而牡丹是“ ”,通过比较引出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3)“国”在古代最早是指诸侯的封地,有时候也借指国都,如杜甫《春望》诗中的“ ”一句和李煜《虞美人》词中的“ ”一句都有所提及。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国破山河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李白善于在诗句中使用神话传说来给诗歌增添浪漫主义色彩,如《蜀道难》中的“ , ”两句就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写出蜀道开道之艰难与壮烈。
(2)韩愈在《马说》中说道,一匹马即使有千里之能,但如果“ , ”,导致“才美不外见”,最终只能埋没在众多庸马之中。
(3)“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古人习惯用“丝竹”借指音乐,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一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 ”句就有此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食不饱 力不足
无丝竹之乱耳 终岁不闻丝竹声
(1)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离骚》中的“ , ”两句就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之情。
(2)王维《使至塞上》“ , ”两句,表面上看是在写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以此喻己,表达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
(3)“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用以表达思乡怀人的意象,如李白七言绝句中的“ ”一句和古体诗中的“ ”一句皆提到了这种鸟。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杨花落尽子规啼 又闻子规啼夜月
(1)杜甫很擅长在诗句中用开阔宏大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如《登高》的“ , ”两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2)李白在《行路难》中的“ , ”两句,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心忧前程、无心进食、怅然若失的失意者的形象。
(3)泰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因其地位显著,又被尊称为“岱宗”。关于这一尊号,杜甫在其诗歌中有所提及“______ ______”。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1)在《醉翁亭记》中,作者写到了琅琊山四时的景色,其中写春夏两季的句子是“ , ”。
(2)杜甫习惯在诗歌中用格调很高的语句来写景,从而抒发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短暂之情,如《登高》的“ , ”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境界很高,为后文的抒情蓄势。
(3)《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孙少平在读书时期,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内心却过得十分充盈,是该书给他带来了丰富的精神世界,关于这一点,《送东阳马生序》有相似的表述“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