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衔接过渡课。共分三目:“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介绍了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的新高峰,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第三目“近代前夜的危机”介绍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仍坚持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在其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最终导致迅速陨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表现和特征;清朝“抑商”与“禁海”政策的主要措施与影响;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近代前夜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危机的反思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和集体合作相结合;分组讨论、归纳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并客观评价“康乾盛世”;学会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学习,启迪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发展的逆转。
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1793年9月14日,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在这一天受到大清王朝乾隆帝的接见。英国使团在凌晨4点抵达皇宫,苦等了3个小时后,终于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但它们与清廷在觐见礼节上产生严重的分歧,最终以折中方式解决。乾隆对他们提出的“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等六项要求一律予以回绝。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使团的觐见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世界工业文明主动接触的机会,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推迟到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
提问:阅读故事,反思乾隆皇帝态度傲慢的原因?
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思考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 明朝主要经济分布图
材料二: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及江西、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在亦渐艺此。
——《江南催耕课稻编》李彦章(清·道光)
材料三:山东济南,“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
——《明文奇赏》卷二四引王维祯《赠济南太守项君序》
【探究】:阅读上述材料以及教材P26—27材料和三幅图片,分类概括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概括,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
提示:表现:农业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2)双季稻得到推广。(3)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4)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推广。
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商业和城市方面:(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2)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3)工商业市镇兴起。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材料展示: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但这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一个特征是,社会上存在少数人,他们掌握着一定的资本,他们需要用这些资本购买劳动力来为他们生产商品;另一个特征是,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自由人,他们自由的一无所有,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材料三: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
──《资本论》
【探究】
1、材料一中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厂的区别?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苏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怎样一种新现象?请运用材料证
明你的观点。
提示:
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证明:“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只能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机户雇佣工匠“计日受值”,雇佣关系已经形成。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机工)在市场相遇,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3、结合教材该框题下文字,回答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具体有何体现?
要素: ①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的商品生产; ② 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③ 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
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表现:①明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 ②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瓷业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让学生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及特征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运用这两种工具分析原始材料,使他们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得出结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并让学生体会到论从史出的方法。
过渡:前面讲了近代前夜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且在农耕经济内部还孕育出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萌芽,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现在我们又说近代前夜面临着危机,这不是很矛盾吗?
三.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材料展示:
《雍正耕织图》
【探究】1、根据材料二,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关系:农本商末,重农抑商。
依据: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探究】2、阅读第28页课文,回忆第5课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相关内容,认识到到明清时期,面对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形势,统治者依然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
问题: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重农抑商?
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
过渡:明清时期,面对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形势,统治者依然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那么,在对外关系上,统治者又实行怎样的措施?
四、禁海:
1:阅读课本内容,理解一下禁海政策的含义:
禁海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等政策,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绝对禁止。
2、思考: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禁海政策?禁海政策具体有何表现?有何影响?
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决定
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③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 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形成抗清力量,危及自己统治。
表现:拆船、禁止出海贸易等。
没有。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过渡:在明清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出现了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禁海闭关与抑商等政策阻碍了它的发展,中国逐渐失去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阅读第29-30页课文,自主完成勾画并记忆下列问题。
1、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表格比较)?
?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制度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农耕经济繁荣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组长整理本组答案,选取代表表述。
材料一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市顷,或数百顷。
——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1)a重本抑木;b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a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b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小结: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抑商与禁海
世界领先 封闭落后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 )
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种植②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③棉花的广泛种植④丝织业的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3.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商业资本异常活跃②私营手工业的显著发展③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④统治者大力扶植工商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
A.“重本抑末”传统政策的影响
B.明清政府对工商业风险大的严格限制
C. 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D. 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禁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7、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
单选题1、C 2、D 3、A 4、C 5、A 6、B
7、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和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或商人成为早期资本家.说明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