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物质质量的变化?
氧气?
P2O5
?
反应前
m1
五氧化二磷
反应前
m1
反应后
m2
实验装置
红磷燃烧产生热量使瓶内压强增大
气球:防止反应时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的危险
实验装置
气球:防止反应时气压增大可能导致的危险
玻璃管:
引燃红磷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3.称量反应前的质量m1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3.称量反应前的质量m1
4.点燃红磷
现象
红磷燃烧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3.称量反应前的质量m1
4.点燃红磷
现象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气球膨胀
冷却后气球变瘪
气球更瘪了
氧气被消耗
气压更小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3.称量反应前的质量m1
4.点燃红磷
现象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气球膨胀
冷却后气球变瘪
5.称量反应后的质量m2
实验操作
1.放入红磷
先在瓶底铺层细沙
2.安装装置
确保玻璃管下端与红磷接触
3.称量反应前的质量m1
4.点燃红磷
现象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
气球膨胀
冷却后气球变瘪
5.称量反应后的质量m2
m2 = m1
结论: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
再次验证
实验操作
1.称量反应前总质量m1
再次验证
实验操作
1.称量反应前总质量m1
2.将铁钉放入锥形瓶中
现象
铁钉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
溶液颜色
由蓝变绿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铜”
“蓝”
“浅绿”
再次验证
实验操作
1.称量反应前总质量m1
2.将铁钉放入锥形瓶中
现象
铁钉表面出现一层红色物质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称量反应后总质量m2
m1 = m2
结论: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m1 =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m2
化学反应中:
结论: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总质量
m1 = m2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m1 =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m2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m1 = 反应后物质总质量m2
偶然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始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①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并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始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①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并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始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①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并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强调质量的关系而不是其他的物理量
体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始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①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并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强调质量的关系而不是其他的物理量
指的是实际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始终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①所有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并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强调质量的关系而不是其他的物理量
指的是实际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一定要找全所有物质(固、液、气)
例: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过程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C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现象:
1.白色粉末溶解
2.产生大量气泡
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现象:
1.白色粉末溶解
2.产生大量气泡
变轻了!
为什么
什么情况
?
m=m生成的气体
(CO2)
镁条燃烧实验
镁条燃烧实验
镁条燃烧实验
镁条燃烧实验
现象:
1.剧烈燃烧
2.放出大量的热
3.发出耀眼白光
4.产生白色固体
镁条燃烧实验
现象:
1.剧烈燃烧
2.放出大量的热
3.发出耀眼白光
4.产生白色固体
变大了!
m=m反应的气体
(O2)
现象:
1.白色粉末溶解
2.产生大量气泡
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
镁条燃烧实验
现象:
1.剧烈燃烧
2.放出大量的热
3.发出耀眼白光
4.产生白色固体
m=m(O2)反应
m=m(CO2)生成
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不 变
分子: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改 变
不 变
改 变
+
+
不 变
改 变
不 变
不 变
不 变
不 变
改 变
可能改变
微观
宏观
元素
种 类
不 变
质 量
不 变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分析
例1、甲分子与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甲是单质
B.丙分子中A、B原子个数的比为3:1
C.反应前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分子的个数液也没有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乙的化学式为A2
C
例2、某物质A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4.4gCO2和3.6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 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A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无法确定
B
例3、2.0g某物质A与足量氧气反应,可生成4.4gCO2和3.6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 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A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无法确定
C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和意义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现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宏观: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和/跟
生成
宏观: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微观:
1
1
1
化学计显数
1:1:1
粒子个数比
1:1:1
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宏观: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微观:
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化学计显数
1:1:1
粒子个数比
1:1:1
质量:
12:32:44
质量比
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宏观:
微观:
质量: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粒子个数比
2:1:2
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2×2 32×1 18×2
4:32:36
质量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意义:
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等于Mr或Ar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