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史学家谈迁自幼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 )
A刻苦好学
B博览群书
C四处借书抄写
D走了一百多里路2.谈迁的出生地和生活年代分别是
A江苏 宋
B安徽 唐
C浙江 明末清初
D湖南 元3.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请打开课本用笔画下来。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自主合作学习提示:
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信念的?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标出相关语句。
默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写批注。
3. 与同位合作,朗读品味,交流感悟。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谈迁寻找史料的过程十分艰辛。很多相关的书籍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他必须厚着脸皮上门求借。遇到一些珍贵的书籍,主人家不肯轻易外借,他还要当场掏出纸笔进行抄录。借书的过程中,他经常遭到嘲笑,甚至遭到驱赶。有时为了借到一本书,他竟迎着刺骨的寒风、飘飞的大雪,坐在人家门口等上一整天。
二十七年间,他借阅了有关明史诸家的史书100多种,一本本地相互对证比较,一条条地记录下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研究,终于在1647年8月完成了初稿,共100多卷,有好几百万字,厚厚的一摞。
为了撰写《国榷》,他变卖了所有的财产,家里仅剩下一床、一桌、一椅,但他毫不在乎。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从 头 再 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史书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赴北京。在北京两年半内的时间里,他走访了170多位明朝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对文稿加以补充、修订。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展翅想象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时间,查阅了 官府和民间上万种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巨著。 哥白尼冒着教会迫害和生命危险,在极其危难的环境里,用30年的时间,写出《论天体的运动》。 马克思在生活非常贫困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阅读了3000多种政治经济学著作,用40年时间写出伟大的经典名著《资本论》。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用60年的时间,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作业:
1.根据本课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