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0 20: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愤——知识梳理
陆游
【学习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理解南宋末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文学常识】
选自《剑南诗稿校注》。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五代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课文中所选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是七言律诗,王昌龄和刘禹锡的诗是七言绝句。
【整体感知】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内容探究】
1.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1)忧偾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3.颔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痛快勇猛、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和含蓄性,扩大了诗歌的容量,达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表面上看,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审美情趣。
3.“愤”的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4.本诗用了何典故 有何作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艺术特色】
1.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颈联下句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那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此处用典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