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燕歌行并序——知识梳理
高适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文学常识】
选自《高适集校注》。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多写燕赵边地征戍之事,也常表现思妇征人的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
这首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牺牲、受到极大的痛苦,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塞战事,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在于讽刺不恤战士的将领,对浴血苦战的战士寄予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内容探究】
1.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意象?
金鼓、旌旆、碣石、羽书、猎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铁衣、征人、刁斗、白刃、沙场
多种意象有机组合成一幅荒漠沙场画面,整体给人萧瑟,凄凉,悲壮之感。
2.本诗塑造了几种人物形象?
前四句——出战前英勇霸气的将军形象
第六句——战争中的英勇和不幸的将士与昏庸无能的将军人物形象。
第八句——战争失败无能的将军形象。
第九、十句——辛苦与无奈的战士与深情孤苦的思妇的人物形象。
第十四句——英明神勇的李广将军与现在的昏庸的将军的人物形象。
3.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对比
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
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如今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
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归纳主旨:
(1)赞颂士兵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2)表现士兵离家远戍的痛苦。
(3)谴责了将帅的骄纵荒淫。
(4)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艺术特色】
1.伏笔、铺垫、衬托
诗的起首四句把将军以前的战功和荣耀都概括出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轻敌埋下了伏笔。
下面四句中“扌从金伐鼓”“旌旆逶迤”写出了浩荡的军容,也写出了征战士卒之众,为全军败北时的“兵稀”、狼狈作了铺垫式的反衬。“校尉”“单于”两句写敌我双方紧张部署战略行动的情景。羽书飞报,形容军情紧急;猎火烛天,说明敌人早有戒备,也为下文的失败再次作了铺垫。
2.对比与排偶
《燕歌行》为适应多侧面再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所用排偶对比错落有致,毫无板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