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

文档属性

名称 致大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1 17: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致大海普希金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
生于莫斯科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南方,1826年回到莫斯科,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他在多种文学体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

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享有世界声誉。背景 这首诗写于1824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
  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诗人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
  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自由朗读内容和结构1、 (1~2节)
与大海告别,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 (3~13节)
写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对自由的渴望。
3、(14~15节)
再一次与大海告别,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和个性?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蔚蓝色的波浪
娇美的容光
忧郁的怨诉
悲哀的喧响
阴沉的低调
深渊的音响
黄昏时的寂静
反复无常的激情
汹涌起来无法控制美丽阴沉温顺任性
自由奔放自由精神的象征思考:
1、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2、诗人面对着自由奔放的大海又为什么感到悲伤和痛苦?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包括心愿未能实现所带来的“苦恼伤心”,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独白。造成他压抑、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沙俄专制统治,是当时的黑暗现实。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诗人为什么要追念拿破仑、拜伦呢?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俄专制统治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和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1823年秋,他曾自己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队伍,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法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自统率,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上。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大海、诗人、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借此反映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和失望。写作特色:
1、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2、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内进行财税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为法国培养人才。这些措施有利于法国政治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 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在其后期进行的战争中,他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总之拿破仑有功有过,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