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姓名 教学课题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
课时 2 课型 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讨论法: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全班讨论分享,探讨“桃花源”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设想和向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影视导入,了解桃花源 教师提及著名综艺《向往的生活》,引导学生提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导入课题 师:(出示综艺的图片或片段)大家有看过这个真人秀吗,叫什么?之所以叫做向往的生活,是因为它的环境很优美自然,让人们摆脱城市的密集和雾霾;同时,这样的环境使我们身心有了安静的净土,让我们摆脱现实的烦恼,可以自己采菊东篱下,也可以和三五好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地方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是什么呢?对,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世外桃源”说法的鼻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桃花源。 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自由朗读,圈画整理文中的实词、重点虚词以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等文言知识,并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交流总结自主学习的内容,完成基础积累表。(红色字体为学生填入的部分,教师可示范) 文本含义用法实词缘、俨然、属、相闻、悉、具、食、咸、遂、间隔、延、语、足、道、得、扶向、诣、规、果、问津虚词忘路之远近
具答之的 代桃花源人结构助词 代词欲穷其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 自己的 他,指渔人指示代词 代词 代词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作为 对,向动词 副词豁然开朗……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于是,就 竟然,居然副词 副词通假字便要还家邀请同现代汉语中的“邀”词类活用复前行向前名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古今异义芳草鲜美新鲜美好现在指食物新鲜美味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现在与“好像”同义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形容很像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现在指男子结婚后的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指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现在指不充足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条件的关联词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在指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一词多用便舍船; 屋舍俨然舍弃; 房子动词 名词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听到 听说动词不复出焉;
皆出酒食出去 拿出动词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做记号 记号动词 名词寻向所志 寻病终寻找 不久动词 副词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梳理比较,走进桃花源 发放《桃花源诗》的资料,比较二者的异同。学生自主朗读、圈画、比较二者在结构、内容、语言的不同,完成表格后可与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修改。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结构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再寻桃花源分为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桃花源中人的来历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里人的生活情景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发表议论和感慨内容以渔人视角叙述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写作手法语言质朴、记述桃园社会更加详细,便于作者抒发情怀善于设置悬念,作者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关系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桃花源诗是桃花源记的补充
班级分享交流,总结“诗”与“记”的特点。教师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补充、拓展。 总结: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桃花源诗是桃花源记的补充。诗在写法上更加抽象,着重于意境的描绘;而记有故事性,不仅有景物描写还有线索与悬念。 诵读玩味,欣赏桃花源 赏析首段,体会桃花源的神秘感 学生齐声诵读首段后,完成交流“我读了这一段,感觉桃花源有种( )感” 这种感觉是通过哪些文字体现的? 找出首段中涉及的成语——落英缤纷,过程中再次补充强调古今异义词等用法 赏析2、3段,体会桃花源的神奇感 女生读第二段,找代表复述描绘本段描写景象。班级交流用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个景象——富足、和谐、淳朴…… 男生读第三段,找代表角色扮演本段所写的情节内容。班级交流“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 班级交流这一部分读后的感觉。“我读了这两段,感觉桃花源有种( )感”,找到对应的句子,诵读欣赏。 赏析4、5段,体会桃花源的虚幻感 班级齐声诵读4、5段,思考问题: 为什么会“不复得路”? 阅读第四段,思考“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内容写出来? “我读了这两段,感觉桃花源有种( )感” 交流表达,畅想桃花源 思考:为什么会“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真实存在吗?人们将《桃花源记》概括为成语“世外桃源”,那么世内是怎样的现实?小组合作,交流课前预习收集的陶渊明个人经历与写作背景资料,完成关于“世外桃源”的表格。 陶渊明个人经历简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自29岁入仕,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不为五斗米折腰”,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直到去世,以耕读自娱,再未入仕。写作背景简述东晋末年,社会政治黑暗,百姓民不聊生,陶渊明不满社会现实,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世内现实世外理想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不满社会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是无法实现,于是虚构世外桃源,寄托政治理想桃花源的内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全班讨论:陶渊明所处的“世内”是什么现实?他所畅想的“世外”是什么样的理想世界? 拓展表达: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关于“世外桃源”的设想与追求?你能想到哪些?《礼记·大道之行也》中对理想社会有经典的描述,全班齐声朗读,思考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如果没有,请说说我们还需要怎样的努力。 教师小结:“世外桃源”不仅是陶渊明的梦,更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梦。历史上许多人为了这个梦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追梦不止,奋斗不息。因为有梦,生活才有方向。课下请完成小练笔,书写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但愿每个同学的人生中不仅有考试、补课和成绩,还有诗和远方。 【第二课时】 练笔讲评 将收上来的练笔讲评,不告诉学生的名字。从结构、语言、思想角度讲评并交流,深化桃花源的内涵。 检测与作业的讲评 课后思考题的交流 其他检测题的交流 附录:《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重点参考了赵谦翔老师的公开课,没办法,实在是太精彩了。其实这个教学设计涉及教材上很多给好的提示,教材中也收入了《桃花源诗》,十分方便比较阅读。之前一直头疼文言文怎么教,怕教成翻译课,又怕不教那些文言知识。但其实是可以做好一个融合,就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教师做的主要是检查、督促、评价和拓展。这篇文章看似内容简单,但主题其实挺大的,很容易关联现实,学生还是有话说的,关键是怎么牵着学生手走到这一步。我觉得赵老师的课不足的一点就是老师讲的太多,感觉学生没怎么说话。像背景完全可以预习,但是要做好检查工作,要求一定要明确好。课上让学生自己探讨桃花源的内涵,并进行引申。实在不行时,老师再总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