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1 12: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案区 批注区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熟读文本,积累文言字词,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情节以及描绘情境的能力; 抓关键字、句,引导一起感受桃花源物、景、人等之美;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感受桃花源的美丽,认识作者笔下构建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抓关键字、句,引导一起感受桃花源物、景、人等之美; 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感受桃花源的美丽,认识作者笔下构建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教学课时: 2-3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诵全文,解决字音问题。 文言字词积累,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了解故事,梳理故事情节。找出情节的冲击点。 熟读成诵。 一、典故导入: 相传晋代时衢州人王质上石室山砍柴,迷途之际看到几位童子对弈,一盘棋半天未下完,王质也是看得入神。童子递给他一个枣一样的东西吃了王质竟然不觉得饥饿,入神之时童子提醒王质该下山归家啦。王质起身看看自己的斧子却已经完全腐烂了,辗转回到村里,听村里人说起才知道已经过了500年。从此山中一日,山外千年便流传了出来。 今天也走进一个“误入仙境”的故事——引出课题《桃花源记》 二、初读课文,读顺 1.初读(要求:请学生读准重点字音)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语云(yù) 诣太守(yì) 2.学生范读,加深重点字词印象(可以互评形式进行) 3.全班齐读,教师注意关注个别字词,指出问题 4.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三、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翻译全文,理解课文。 在自己翻译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A.积累重点字词 (1)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欲穷其林 穷:尽 (4)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才通人 才:仅仅,只 (6)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8)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9)鸡犬相闻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0)悉如外人 悉:全,都 (11)具答之 具:详细 (12)咸来问讯 咸:全,都 (13)遂与外人间隔 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4)皆叹惋 叹惋:感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16)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17)便扶向路 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18)及郡下 及:到 (19)诣太守 诣:拜访 (20)欣然规往 规:打算,计划 (21)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B.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C.古今异义词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数目)不满 D.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处处志之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E.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放下) ②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 (2)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3)寻 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4)志 ①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5)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四、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陶渊明讲述桃花源的故事以 武陵人进出桃花源 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 发现 桃花源, 探访 桃花源,再到 离开 桃花源,最后 追寻桃花源 , 层次分明,回环曲折,悬念迭起。 知识引入:叙事线索有哪几类:人物、事物、情感、中心事件。 点珠成线 以四字短语的形式将文章情节串联起来,如:从流飘荡-忽逢桃林-欲穷其林-豁然开朗...... 学生思考、批注,以开火车形式进行。 熟读成诵(抓住情节记忆点进行背诵) 作业 完成A+第一课时 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抓关键字句,感受桃源的美。 立足文本讨论,桃源是否存在。 发散思维,探讨渔人形象。 导入 有个地方,一面世就受到追捧,成为了顶级流量的网红打卡地。 唐朝诗仙李白为它写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诗佛王维为之痴迷:“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代书法家"草圣"张旭则称:“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豪刘禹锡也对此感叹道:“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大家知道这个网红打卡地是哪个地方了吗?(桃花源) 什么样的地方会吸引你前往呢? 预设:美丽、美味、风俗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陶渊明的文字,去探寻桃花源千年以来盛名不衰的原因。 品读文本,挖掘文字,赏桃源美景 1.桃源之美(立足文本) A.风景美 注意:此处区分桃林和桃花源 桃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展开想象,描绘画面:调动感官) 桃花源:豁然开朗(阳光、空间大),土地平旷(利于耕种、发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 追问1:为什么偏偏选择桃花? 预设:景象(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意象(宜室宜家/美好幸福的向往) 追问2:这样的美丽的景象,渔人是什么感触?“异”如何理解? 预设:奇怪(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地方)、惊讶(对......奇怪惊讶) 知识引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情节、渲染氛围、人物形象、吸引兴趣......) B.人情美: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自云......(热青淳朴、单纯善良、平等自在) C.社会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富足美满,平等自由) 美的地方到处都有,为什么各代文人都对此地恋恋不忘,苦于追寻呢?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吗? 桃源之奇/异(回读课文,找寻桃源异/奇处) A桃林发现之奇异(忽逢桃花林) 赏析“忽”;与后文“未果”埋下伏笔。为什么渔人进入了桃源? B桃林风景之奇丽 C山口造化之奇(中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D源内所见之惊异 E不可复得之异(刘子骥病终) F发现人身份之异(渔人:不被土地所束缚) 过渡:这样一个美丽且奇异的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吗? 为什么会创作桃花源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探寻桃花源 1、作者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美丽奇异的世外桃源? (可找对此段历史熟悉的同学进行分享) 过渡:当时桃花源外的现实世界,到底是怎样一番光景? PPT展示: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这是怎样一副情景?解释诗歌的意思;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预设:略 学生作答,教师适当点评。 作业 A+第三课时(选题) 试选择文章一句话,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写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文本比较阅读,探寻桃花源的意义。 明确陶渊明创作桃花源的意图,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一、导入 方案一:图片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方案二:基于诗句,展开想象,描绘战争场景的画面。 过渡:对于处于乱世中的东晋百姓,桃花源无疑是一个人间宝地。我们来看看,东晋文人眼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资料展示: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kuài jD),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家。 《海内十洲记》 二、寻根求源:桃花源的意义 1、瀛洲是怎样的?桃花源与瀛洲最大的区别? 预设:神仙居处;瀛洲充满神话色彩;桃花源充满人间烟火气,贴近田园生活。 过渡:一个梦幻,一个写实。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桃花源呢? 3、桃花源的创作意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A陶渊明: 资料补充: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桃花源,他的精神社会追寻;心系百姓的体现。 B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剥削压迫,脱离悲惨境遇的美好愿望。 C后人:文化图腾与精神象征:王维的《桃源行》、王安石的《桃源行》、嵇康的《答难养生论》、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三民主义”。 三、桃源寻梦 1、这样美的桃源,这样令人向往的生活,到底能不能实现?陶渊明在文章末尾留下了淡淡六字: “后遂无问津者” 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慨叹、惋惜、悲伤 带领学生多读几遍,读出情感。 2、总结: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桃花源也成为了世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不断追寻。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亲自劳作,即使战乱不断,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 正如梁衡所说: PPT展示: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感谢陶渊明,给世人一处理想之境,赠后人一段桃源之梦! 作业: 完成A+第三课时 试探讨桃花源的意义(至少300字,阐述清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