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孔、孟、庄的思想世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背景: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高二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传统文化思想,如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有《<论语>十二章》,八年级上册有《<孟子>三章》八年级下册有《<庄子>二则》等,高中必修上册学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但这些课文的重点,或放在文言文阅读上,或放在对思想家的了解上,课文内容较为浅易,对诸子思想研究并没有提出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而要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仅依靠教材上的文本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梳理了课内和课外的文本,整合相关内容,形成大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做法是:在引领学生复背初中和高一相关文本,学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儒道经典篇目后,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论语》《道德经》《庄子》,在这一基础上,设计了这节活动展示课。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充分认识儒道思想的厚重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传承传统文化,并有效指导现实生活。
二、活动目标:
1.阅读适量的诸子散文,重点阅读儒家、道家的经典散文,提升阅读理解文言文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加强理性思考,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先贤的作品,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3.引导学生理解、认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研读作品,把握思想
活动难点:领会儒家、道家思想的核心,并探求其现实意义
四:活动方法:诵读、体验、探究、比较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五、活动学习设计
活动方法 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活动第一阶段:预备阶段
1.复背初中和高中选取的诸子散文,梳理文言文知识点,复述故事情节,梳理儒道思想主张。
2.指导阅读《论语》中以下篇目:做人要正直磊落的《雍也》篇,重视“仁德”的《八佾》《里仁》《季氏》《颜渊》《泰伯》,治国之道的《里仁》《卫灵公》《学而》。
3.指导阅读《道德经》30个名句及庄子的《逍遥游》。
4.分成三个小组,组长负责督促组员的阅读,并设计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和内容。
5.全班同学做读书摘抄,写读书笔记,以“儒道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交流评比,选出优秀代表作品。
活动设计
学校会议室播放《中国通史》视频。
主持人: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先贤哲人的思想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我们在课内学习了先秦诸子的几篇代表性散文,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第二阶段:慎思·明辨(猜想推断)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大家前期的学习成果。大家根据PPT上出示的语录,推断他们分别隶属于孔孟庄中谁的思想。
(一)推断下列名言来自儒家还是道家圣贤之口: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8)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生活动:
1.齐读句子。
2.分小组讨论不懂的语句。
3.进行句子推断并说明理由。
4.生生交流,小组互动,解决难点。
成果展示:(1)(4)(7)为道家言论(追求自由),其他为儒家(扣民本、仁政等)。
(二)推断故事中的人物。
推断下列文段中的A,最有可能是孔、孟、庄中的哪一位?
文段一: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A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注释:放:流放;残,毁义之人;贼,毁仁之人
学生活动:
1.齐读文段。
2.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
3.根据文段进行推断,并说明理由。
主持人: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修养之仁——统治者之仁,即仁政;重视礼——可以推翻无道之君,即民本思想。
文段二:
A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先行去表达)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A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è,拖着)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A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学生活动:
1.齐读文段。
2.根据文段进行推断,并说明理由。
主持人:
道家所崇尚的精神自由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活动第三阶段:细读·博观
(小组分享)
前期的自主学习中,同学们组成了阅读小组,阅读了大量关于孔孟庄的书籍,并积累了阅读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活动环节“细读·博观”,请三个小组长上台分享对三位哲人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活动:
三个小组分别通过名言学习,分享故事和手展示抄报、视频的形式分享学习成果。
组长、课代表或在语文上善于表达的同学发言
孔子要点: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并不是硬邦邦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爱人是“仁”。克己是“仁”,推己及人也是“仁”。“礼”的主张是“克已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孟子要点: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无敌于天下了。庄子要点:
庄子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是“无为”,无为而治分为:节欲俭用、省刑少罚。我们不能把其理解为无所作为,应该是:不把自己的私欲强加给外部事物,并且不经过仔细思考,无目的地恣意妄为。庄子的处世哲学,最重要的就是逍遥的自由观,具体来说,庄子认为人应该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他人与万物各有本性,本来就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他们都各自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教师总结: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同学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圣贤们的精神世界。
活动第四阶段:鉴古·观今(超级演说)
学习先哲的思想是为了用它来指导现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我们在阅读活动中,写了关于儒道文化对当今社会启示意义的小论文。
经过热烈讨论、小组评比,两位同学的演讲稿脱颖而出。
下面进入活动三“鉴古·观今超级演说”演讲环节,有请×××和×××同学依次上台演讲。
学生活动:两位学生分别从儒家、儒道互补对现实社会的意义角度进行演讲分享。其他学生点评,主持人总结。
2500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圣人——孔子,孔子是一位思想山的巨人,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旧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第一位同学:儒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孔子是一位好学的学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耻下问,每事必问。
为了丰富知识,他拜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师,因此而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
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感受“学而时习之”的快乐。
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的“有教无类”一改过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养出3000多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为后之教育界流传。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仁者爱人。“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相互团结,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 当他听说百姓宁愿被虎吃也不愿意被统治者剥削时,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他是一位“贤”的思想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另一项贡献就是整理编订了《尚书》《诗经》《礼仪》《乐经》《周易》,后称五经。
他还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成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他的言论被弟子编进《论语》,千古传诵。
他开创了儒家文化,影响了其后封建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智慧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对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孔子都将是世界上伟大的存在,高大而让人仰望。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
第二位同学儒道互补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儒家的入世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旁观者。
《易传》里有“刚健中正”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论语》赞美“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座右铭,便是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现出贯通古今、胸怀宇宙、悲天悯人的宏大气魄。同时,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但仍以刚为主,以刚制柔。道家正相反,其“返朴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出女性的阴柔的谦和精神。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称颂水德、坤德,以柔弱不争、顺应自然为宗旨,属于女性智慧,可以弥补男性文化有刚少柔的不足。儒家思想薰陶出一批仁人志士,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砒柱。道家思想则培养出一批隐逸之士或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批评者,他们使社会增加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阴阳哲学,如《易传》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有阳与阴两重性,乾道自强不息,坤道厚德载物,两相结合,便是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主持人:通过今天活动课的展示,我们不仅对孔孟庄的思想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也对现实世界多了一份担当与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建设大军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六、评价与反馈
本活动课于晚自习在学校的会议室举行,气氛热烈,学生讨论充分,生生互动、小组互动良好,活动生成自然生动,完成了活动目标。
1.落实了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常见的语法现象,积累了文言知识。
2.在深入理解儒道思想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解释某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七、反思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这是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等目标,提出学校课后服务要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定位。其中,明确指出要通过阅读等活动,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阅读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重要基础素养,阅读是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路径。在双减大背景下,为学生开展深层次阅读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解决“没时间读”的突出问题。通过课后服务认真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阅读活动,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入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等读书观的重要方面,实践活动阅读课应运而生。
活动课结束后,从活动设计开始的设想到一步步的阅读推进,再到各小组以各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第一次设计这样的活动课,这期间的“辛酸泪”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得到。好在,没有白付出的努力,从学生的查资料,写文章,积极发言,小组讨论等状态来看,他们真的收获了很多。
由活动前学习所得进行推断名句名篇的环节的浅层认识,到展示学习成果形成的对儒道思想的更进一步的深层认识,再到最后对于儒道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的体会,整个活动的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设置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逻辑。完成了活动目标,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了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常见的语法现象,积累了文言知识;在深入理解儒道思想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解释某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但总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从学生的互动情况来看,一部分同学阅读能力不够,尤其是课外篇目,读得少,读不懂,所以对儒道思想仍然不能充分理解,怎么把搜索到的知识,讨论好的观点,想法完美的表达是我下一次活动设计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