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3 19:50:3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昭通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河姆渡人学会制作彩陶 D.半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A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此选项错误;
B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会用火御寒照明,此选项正确;
C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他们会制造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不是彩陶,此选项错误;
D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农作物主要种植粟。水稻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部分先民的相关生活内容,需要学生分清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学们要夯实基础,牢记于心才能灵活运用。
2.(2021七上·昭通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材料表明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1七上·昭通期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采集野果 B.栽培农作物 C.捕猎打渔 D.制造陶器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了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1七上·昭通期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 这一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但不是全不可信,比如蚩尤与黄帝大战,蚩尤战败,选项C正确;
选项AB说法片面, 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1七上·昭通期中)传说中有一位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可知这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 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
6.(2021七上·昭通期中)中国历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下面三位人物与这一传说有关,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7.(2021七上·朝阳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8.(2021七上·朝阳期中)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邀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 C 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9.(2021七上·乾安期中)下列懂得使用天然漆的是 (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的人群是河姆渡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象牙雕刻,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漆。 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
10.(2021七上·嘉陵期中)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尧 D.大禹
【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D符合题意;
ABC项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史记·夏本纪》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1.()一般来说,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史前时期。下列所示化石、文物、遗址的发现能共同反映出(  )
A.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万年前
B.我国史前时期的化石、文物、遗址全部分布于北京、浙江和山西
C.我国史前时期结束于距今4000年前
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宫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化石,文物遗址的发现能共同反映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故D符合题意;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万年前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我国史前时期的化石,文物,遗址全部分布于北京,浙江和山西的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我国史前时期结束于距今4000年前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某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他看到了如下展览品。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一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这一原始居民已经不再进行狩猎和采集
③原始建筑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从事农业,过定居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判断,当时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从事农业,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①③④ 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某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他在遗址及遗址内的博物馆里看到了如下展览品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3.(2021七上·朝阳期中)海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所以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炎黄子孙与华夏族的形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4.(2021七上·长春期中)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的原始人类,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④半坡人 ⑤河姆渡人
A.③①②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②①⑤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因此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③①②⑤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原始人类生活的时间,再进行排序回答。
15.(2021七上·长春期中)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业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料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青铜铲 ②铁制农具 ③打制石器 ④骨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铲出现于商周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打制石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早期,骨耜出现于原始农耕时期,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工具出现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序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六上·新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生活着一群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到了距今约3万年,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人类从使用天然火到学会人工取火,期间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时间。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他总结父亲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掘河流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1)“学会使用火”、“懂得人工取火”分别是哪一早期人类?
(2)材料二两种房屋,分别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和7000年时期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居住的房屋。请写出材料中A、B两种房屋的名称。最早建造这两种房屋的分别是中国境内哪一早期人类?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有什么重大贡献?(举一例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这位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是谁?
【答案】(1)北京人、山顶洞人
(2)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干栏式房屋
A:半坡居民、B:河姆渡人
(3)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4)禹(或大禹)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不但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
(2)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A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是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距今月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干栏式房屋。
(3)根据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4)根据材料四“他总结父亲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掘河流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禹。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 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故答案为:
(1)北京人、山顶洞人
(2)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干栏式房屋;A:半坡居民、B:河姆渡人
(3)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4)禹(或大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黄帝、大禹治水、原始农耕生活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注意识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黄帝、大禹治水、原始农耕生活等相关的知识,如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17.(2021七上·乾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出发了,洞里留下少数几个年岁大的人,他们留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孩,更重要的是看管火种。
材料二: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据你所学,材料一反映的原始人类可能是什么人?距今约有多少年?
(2)据材料二说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答案】(1)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原始居民可能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原始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理解,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彩陶”“人面”“双鱼”“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写的是半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人住的房子是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故答案为:(1)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8.(2021七上·柳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答案】(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发明创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黄传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战争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本题考查华夏族的知识。依据材料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本题考查黄帝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的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这些发明说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本题考查祭祀黄帝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黄帝,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言之有理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发明创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传说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安徽省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上·昭通期中)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河姆渡人学会制作彩陶 D.半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2021七上·昭通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  )
A.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相互杂居交融而为一体的
B.当时诸族并存,邦国林立
C.炎帝、黄帝成为人文初祖的由来
D.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3.(2021七上·昭通期中)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采集野果 B.栽培农作物 C.捕猎打渔 D.制造陶器
4.(2021七上·昭通期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5.(2021七上·昭通期中)传说中有一位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他是(  )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6.(2021七上·昭通期中)中国历史上有先王禅让的传说。下面三位人物与这一传说有关,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7.(2021七上·朝阳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8.(2021七上·朝阳期中)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邀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9.(2021七上·乾安期中)下列懂得使用天然漆的是 (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
10.(2021七上·嘉陵期中)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尧 D.大禹
11.()一般来说,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史前时期。下列所示化石、文物、遗址的发现能共同反映出(  )
A.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万年前
B.我国史前时期的化石、文物、遗址全部分布于北京、浙江和山西
C.我国史前时期结束于距今4000年前
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12.()某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他看到了如下展览品。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一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这一原始居民已经不再进行狩猎和采集
③原始建筑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从事农业,过定居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1七上·朝阳期中)海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C.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我国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14.(2021七上·长春期中)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的原始人类,正确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元谋人 ④半坡人 ⑤河姆渡人
A.③①②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①②③④⑤ D.③②①⑤④
15.(2021七上·长春期中)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业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料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青铜铲 ②铁制农具 ③打制石器 ④骨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六上·新泰期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生活着一群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到了距今约3万年,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人类从使用天然火到学会人工取火,期间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时间。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他总结父亲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掘河流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1)“学会使用火”、“懂得人工取火”分别是哪一早期人类?
(2)材料二两种房屋,分别是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和7000年时期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居住的房屋。请写出材料中A、B两种房屋的名称。最早建造这两种房屋的分别是中国境内哪一早期人类?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有什么重大贡献?(举一例即可)
(4)材料四反映的这位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是谁?
17.(2021七上·乾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家出发了,洞里留下少数几个年岁大的人,他们留下来并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孩,更重要的是看管火种。
材料二: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恩格斯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据你所学,材料一反映的原始人类可能是什么人?距今约有多少年?
(2)据材料二说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他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18.(2021七上·柳江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A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此选项错误;
B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会用火御寒照明,此选项正确;
C .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他们会制造陶器,主要是黑陶而不是彩陶,此选项错误;
D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农作物主要种植粟。水稻是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作物,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时代部分先民的相关生活内容,需要学生分清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本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学们要夯实基础,牢记于心才能灵活运用。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材料表明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了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故 B 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怪) ,雨止,遂杀蚩尤。” 这一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但不是全不可信,比如蚩尤与黄帝大战,蚩尤战败,选项C正确;
选项AB说法片面, 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可知这是炎帝。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 C 正确,ABD 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黄帝和炎帝的有关内容。
6.【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 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顺序,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这反映出北京人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8.【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 C 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所以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已经懂得使用天然漆的人群是河姆渡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象牙雕刻,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漆。 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D符合题意;
ABC项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史记·夏本纪》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依据图片信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山西陶寺都城遗址宫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化石,文物遗址的发现能共同反映出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故D符合题意;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万年前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我国史前时期的化石,文物,遗址全部分布于北京,浙江和山西的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我国史前时期结束于距今4000年前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判断,当时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从事农业,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①③④ 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某学生去参观一处原始居民遗址,他在遗址及遗址内的博物馆里看到了如下展览品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由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所以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炎黄子孙与华夏族的形成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因此他们的先后顺序是 ③①②⑤④ ,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原始人类生活的时间,再进行排序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铲出现于商周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打制石器出现于原始社会早期,骨耜出现于原始农耕时期,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工具出现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序回答。
16.【答案】(1)北京人、山顶洞人
(2)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干栏式房屋
A:半坡居民、B:河姆渡人
(3)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4)禹(或大禹)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不但会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技术、钻孔、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
(2)根据材料一图示可知,A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是干栏式房屋,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距今月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子是干栏式房屋。
(3)根据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4)根据材料四“他总结父亲治理黄河没有成功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掘河流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禹。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 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 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故答案为:
(1)北京人、山顶洞人
(2)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B:干栏式房屋;A:半坡居民、B:河姆渡人
(3)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等(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4)禹(或大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黄帝、大禹治水、原始农耕生活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注意识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黄帝、大禹治水、原始农耕生活等相关的知识,如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17.【答案】(1)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原始居民可能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他们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原始人类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理解,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彩陶”“人面”“双鱼”“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写的是半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半坡人住的房子是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故答案为:(1)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 半坡原始居民 主要种植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8.【答案】(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发明创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炎黄传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战争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本题考查华夏族的知识。依据材料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本题考查黄帝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的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这些发明说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本题考查祭祀黄帝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黄帝,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言之有理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发明创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传说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