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第5课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曹丕220年
孙权229年
刘备221年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1)客观: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阀割据的结果。
黄巾起义的打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把控全国。
(2)主观:三大集权的领袖、武将、谋臣势均力敌。
(一)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推动全国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灭蜀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吴
280年
266年
篡位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1.西晋统一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316年
西晋被灭
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291—306年)
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西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影响: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五胡趁虚而入,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客观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农耕民族指长城以内,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指长城以外,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材料: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 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1)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少数民族内迁;
思考: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2)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1.原因
2.影响:
(2)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1)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中原人口南迁;
统一时间短,繁荣不是主流;
统治者实行分封制;
统治阶级迅速腐化;
贾后专权,晋惠帝无执政能力;
八王之乱爆发;
流民起义不断;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西晋政权特点:
二、东晋与南朝
材料一:“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指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
材料二: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
——《晋书》
1、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
士族专权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何为士族?
政权更迭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南朝政治特点: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大多荒淫无道。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⑶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兴修水利增强实力。
⑵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⑴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十六国
1、与东晋同期的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2.政治特征:
3.意义:
(1)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2)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3)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1)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2)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4.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⑴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
⑵淝水之战(383年)
以少胜多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朝
1.北魏崛起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措施 内容
迁都
改姓
改服饰,说汉语
改门第,允通婚
1.由平城迁至洛阳;
2.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南北朝后期,南北双方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南北使节往还日益频繁,……南北方经济上的互市交易也越来越多,沿淮、汉边境由“大市”、“小市”,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尽管全国尚未实现统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压迫而南流,各地对统一文化的认同感也日趋强烈。——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大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影响:
移植士族制度,滋长贵族腐化
固化社会阶层,激化社会矛盾
北魏由盛转衰,迅速归于灭亡
丧失了民族的主体性,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北朝(439-581)
灭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内部动乱,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北方)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随堂练习
1.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2.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依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了北方
A
B
3.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经济发展出现地域差异
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士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C
C
5.孝文帝推行改官职、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推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