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由于(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化学反应过程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D.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2.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1.3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
A.4:9 B.8:1 C.10:11 D.13:44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若某实验小组需1.6g氧气,试计算所需氯酸钾的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下面是某学生做的一道计算题,请指出他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3.25g锌与足量的盐酸(HCl)反应制取,同时生成氯化锌,求制得的质量。
解:设制得氯化锌的质量为。
答:可生成5.025g。
5.在进行“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前,化学老师预计本次实验共需要收集45瓶氧气,通过计算得知:这些氧气的总质量约是16g。请计算要想制取足够的氧气,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克高锰酸钾?
6.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3gC和10g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13g
B.4g镁和6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0g氧化镁
C.4g硫和4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8g二氧化硫
D.3g铁和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5g四氧化三铁
7.镁在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的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由此推知8g镁在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中完全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
A.13.3g B.12g C.11.1g D.无法确定
8.反应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9.已知反应,参加反应的A与B总质量为40g,若反应后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2:3,则反应中生成C的质量为( )
A.16g B.20g C.24g D.32g
10.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所示,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生成氯化钾的质量是多少?
(3)氯酸钾的分解率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解题时注意首先将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转换为质量比,即为(9×2):(22×4)=9:44,根据生成D的质量求出生成C的质量为0.9g,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反应的B的质量为4.4g+0.9g-1.3g=4g,此反应中B、D的质量比为4g:4.4g=10:11。
3.答案:解: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
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4.1g。
4.答案:本题主要错误是化学式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且步骤不齐全。
解:设生成氯化锌的质量为。
答:生成6.8g氯化锌。
5.答案:解:设至少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答:至少需要准备158g高锰酸钾。
6.答案:C
解析:当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和。判断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标准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质量比,如碳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时质量比为3:8,则A中过量,生成的质量为11g;同理B、D中也有反应物过量;中S、的质量比为1:1,C中S、恰好完全反应。
7.答案:B
解析:本题可采用极值法计算。假设8g镁只与氮气点燃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得出生成约11.1g;又假设8g镁只与氧气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生成MgO13.3g。当Mg与、均发生反应时,所得固体质量大于11.1g,小于13.3g,B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故选B。
9.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生成C和D的总质量为40g,设生成C的质量是,则生成D的质量是,故,解得。
10.答案:(1)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5g+5g-15.2g=4.8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8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
答: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7.45g。
(3)氯酸钾的分解率为。
答:氯酸钾的分解率为8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