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共3小题)
1.识记字音
晨曦 珐琅 脂粉 惊骇
瞥见 赃物 箱箧 恍若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写出正确的字。
①不可名壮
②眼花撩乱
③依希可见
④令人惊赅
3.理解词义。
(1)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不可名状: 。
(3) :形容原有的东西消失净尽,完全不复存在。
(4)独一无二: 。
二.语言运用(共3小题)
4.复句共有八种: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请运用已学过的复句知识,先分辨下列复句属于什么复句,然后再写明是什么关系的复句。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3)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4)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
(5)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5.法中友协联合会等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的以1:1比例复制的著名作家维克多 雨果的青铜雕像现安放在西洋楼的大水法遗址前,假如你来到了雨果的雕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 , ,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三.选择题(共10小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jí)。
B.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
D.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piē)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8.下列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箭双雕 各抒己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B.引狼入室 狼狈为奸 一愁莫展 富丽堂皇
C.觥酬交错 略胜一筹 管中窥豹 眼花缭乱
D.画饼充饥 刨根问底 根深缔固 丰功伟绩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2)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A.名:姓名。尽:尽头 B.名:说出。尽:全部
C.名:名字。尽:穷尽 D.名:出名。尽:到
10.根据句意依次填入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圆明园在______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_____艺术中的地位。
(2)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_______的建筑,某种_______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A.理想 幻想 形容 好像
B.幻想 理想 说出 恍若
C.理想 幻想 说出 好像
D.幻想 理想 形容 恍若
11.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14.下列复句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B.这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C.虽然你不是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 理想产生欧洲艺术 一是幻想 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A.(1),(2)。(3),(4)。 B.(1),(2);(3),(4)。
C.(1)。(2)。(3),(4)。 D.(1)。(2);(3)。(4)。
16.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四.综合读写(共3小题)
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令人眼花嘹乱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劫掠。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这座富丽堂皇的搏物馆,在这两个野蛮的强盗手下消失了。
(1)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 应改为
① 应改为
(2)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劫掠
②野蛮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9.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 国 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④
(2)[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3)[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20.分析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结尾。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21.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 ② ③ ④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②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垣断壁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丝丝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渺的湖水,我走啊走,不见一个人影。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见过这遗址,可当立在灰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我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这些人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在海晏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着!
⑧刹那间,我有点不知所措。拥抱示爱干吗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残破的罗马石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着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的问题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残垣断壁,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吗?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盖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残垣断壁一起落泪哭泣……
(1)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为本文选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A.哭泣的圆明园 B.今非昔比的圆明园
(2)选文两次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两次“流泪”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盖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4)“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提醒”什么。
(5)请你为圆明园遗址拟写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不超过20字)
六.作文(共1小题)
23.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情感强烈的信,体现了雨果先生正义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其中反语手法的运用尤其精彩。请你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写法分析】侵略者远征中国抢夺来的东西都是瑰宝,可谓“富丽堂皇”,但现在成了侵略的罪证,成了赃物,侵略者却当成“战利品”,这种“战利品”沾满了血腥和耻辱,作者鄙视它,称它为“破烂”,是对侵略者的贬斥与讽刺。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3小题)
1.【解答】答案:
xī;láng;zhī;hài;piē;zāng;qiè;huǎng
2.【解答】①“不可名壮”的“壮”应为“状”,②“眼花撩乱”的“撩”应为“缭”,③“依希可见”的“希”应为“稀”,④“令人惊赅”的“赅”应为“骇”。
答案:
①“壮”改为“状”
②“撩”改为“缭”
③“希”改为“稀”
④“赅”改为“骇”
3.【解答】答案:
(1)眼花缭乱
(2)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3)荡然无存
(4)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二.语言运用(共3小题)
4.【解答】(1)“一面……一面……”是并列关系,所以此句是并列复句;
(2)“但”是转折关系,所以此句是转折复句;
(3)“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此句是递进复句;
(4)“与其……不如”选择关系,所以此句是选择复句;
(5)此句一系列的动作是承接关系,所以此句是承接复句;
答案:
(1)并列关系
(2)转折关系
(3)递进关系
(4)选择关系
(5)承接关系
5.【解答】当敌人践踏人类文明精华后不以为耻却以为荣而炫耀时,雨果先生能跳出狭隘的国家观,以清醒的头脑,发出公平正义的声音,这难能可贵,解答可以此为契入点。
答案:
雨果先生,读了您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对您有了更深的了解。您清醒的头脑、正直的品格和公正的立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您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我对您表达由衷的敬意。
6.【解答】要注意分析例句的特点,可知先要选定一个对象,然后采用“不只是…更是…”这样的句式写出来即可。可以选取朋友、读书、旅行等等,展开即可。
答案:
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更是心灵的远足。
示例3:成长,不只是成长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三.选择题(共10小题)
7.【解答】A.有误,“慰藉”的“藉”应为“jiè”;
B.有误,“不屑置辨”的“辨”应为“辩”;
C.有误,“锤练”的“练”应为“炼”;
D.全部正确。
故选:D。
8.【解答】A.正确。
B.有误,“一愁莫展”的“愁”应为“筹”。
C.有误,“觥酬交错”的“酬”应为“筹”。
D.有误,“根深缔固”的“缔”应为“蒂”。
故选:A。
9.【解答】(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2)尽:①(动词)完;②死亡;③达到极端;④(动词)全部用出;⑤(动词)用力完成;⑥(副词)全,都;⑦所有的。结合语境分析,“尽在于此”的“尽”意思是:(副词)全,都。
故选:B。
10.【解答】(1)因为艺术的来源是“理想产生于欧洲,幻想产生于东方”,所以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2)“形容”的意思是传达一种观念、印象或对某些无形事物之性质及特色的了解,“说出”是用语言表达出来,两词相比,“形容”语义更丰富。根据语境,用“形容”更恰当。“好像”意思是好似、有些像;“恍若”也是好像、仿佛的意思,但与“好像”相比,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本句就是要表达圆明园的正中无法言说的美,故用“恍若”更恰当。
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D与之一致。
故选:D。
11.【解答】前两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来自于“阅读和直接经验”,彼此属于并列或递进关系,显然不能用“虽然、因为”这样表示转折、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排除AB两项。后两空,“我们依然热爱阅读,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这是作者的条件假设,同时递进说明,“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最终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D项“或者”是选择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可排除。
故选:C。
12.【解答】A.是褒词贬用,讽刺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行径;
B.是褒义;
C.是褒词贬用,表现对掠夺者的讽刺;
D.是褒词贬用,表现对侵略者的讽刺。
故选:B。
13.【解答】故选:A。
14.【解答】A.因果关系。
BCD.转折关系。
故选:A。
15.【解答】第一个空,前一个“理想”与后一个“理想”联系密切,意思未完整,之间应用逗号隔开;第二个空,前面的“理想”和后面的“幻想”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故两者之间的内容要用分号隔开,故第二个空应填分号;第三个空与第一个空句式一样,“幻想”和“幻想”之间联系密切,意思未完整,之间用逗号隔开;“幻想产生东方艺术”这句话已经把“艺术有两个来源”这个意思表述完整了,故后面应用句号。
故选:B。
16.【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句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应为设问;
D.正确。
故选:C。
四.综合读写(共3小题)
17.【解答】答案:
(1)①嘹——缭 ②搏——博
(2)①jié lüè ②yě mán
18.【解答】此题解答,要先通读全句段,理解语意,弄清层次,然后进行概括,注意句意通顺,符合具体要求。
答案: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19.【解答】答案:
(1)(示例)忆点滴关爱 集孝亲名言(送温馨祝福、写亲情作文……)
(2)(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展风采、竞风流、留芳名、书春秋、树楷模……)
(3)(示例)世间的人有千千万,我是其中坚韧的一个。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20.【解答】根据材料我们可知,这段话出自法国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答案:
示例:“赞誉”体现了作者雨果对于英法联军非人道火烧圆明园的暴行的强烈的讽刺与批判,具有对侵略者的谴责抗议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表示同情的感彩,表面上是“赞誉”,实际上文中都是在批判,所以具有反讽的表达作用。
21.【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梳理。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根据其中的描写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果文中有现成的人物心理描写,就可直接从中筛选出词语作答。我偶遇老太太,根据文章第三段对老太太装束的描写,身份的猜测,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好奇;画像被老太太发现,文章第五段写道“我很尴尬,赶紧坦白”,可见我当时的尴尬;从第七段,老太太画完花后,我连连的夸赞,可以看出我当时的惊叹之情,最后得知她的年龄,“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可见我当时的羡慕。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第一段交代了我偶遇老太太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从结构上看,作者此段将秋末与春末的紫藤萝对比,表现了季节对植物的影响与摧残,与后文老太太却正好与此相反,没有因年龄大而影响她对生活的信心形成对比,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时注意抓住词语的本义及语境来分析。第①句中的“瞄”是看,注视的意思,表现了我的行为引起了老太太的注意,她猜出了我在做什么,但是她什么也没有说,所以这个词反而还表现出老太太年高却有着几分顽皮的特点。第②句的“扫”是老太太看画的动作,表现她看得很快,说明她对我的画不以为然,因为她觉得自己也可以,从而引出下文老太太画画的情节内容。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住词语的含义的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即为全文的主旨句,表现了作者对老太太的赞美与羡慕,这里的“花”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同时也暗指老太太开出的人生之花,年龄虽高,但她的生活如花,有如花般的生活追求。
答案:
(1)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观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3)①“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②“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4)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22.【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此题为开放题,两个答案都可以选择,关键在于理由的表述。但从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来看,最合适的是标题A,因为A项运用了拟人手法,容易触动读者心弦;更能形象地表达作者看到圆明园现状后的悲痛心情。另外从文中第①段“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和文中第⑩段“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残垣断壁一起落泪哭泣……”选A最好,点题。
标题B“今非昔比的圆明园”突出的圆明园的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看,不能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所以两个标题中最合适的是A。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根据前后文内容,了解“我”流泪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后来我就流泪了”由此可概括出第一次流泪的原因;“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可概括出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先理解词语的本身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本题中的“扑”是指气体直冲。这里指沙尘迎面打来,形容风来得猛,急。“砸”是打的意思,这里“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是说雨下得大,表达了作者对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的愤怒与悲哀。
(4)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分析出三个词语的意思。“凭吊”指对着遗迹、遗物、遗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拜谒”动词,有拜访、参拜、拜见、瞻仰的意思;“提醒”是使唤起忘掉的事或很难再想起的事,有时是通过告诫的方法引起的;从旁指点,引起注意。根据文中第⑧段“仰首凝视那高高而残破的罗马石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可以知道“凭吊”“拜谒”圆明园所代表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和伤痛;根据文中第⑨段“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吗?”可以知道“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5)本题考查了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①拟写宣传语应注意:①内容具体,指问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②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宣传语是面向大众的,太长不容易记住,一定要做到语言简洁,还可以适当运用修辞,力求语句生动活泼,易记易诵。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
答案:
(1)选A项。A项运用了拟人手法,容易触动读者心弦;更能形象地表达作者看到圆明园现状后的悲痛心情。
(2)十年前作者去圆明园时流泪,流露出作者感受到了一个民族遭受屈辱的痛苦之情;结尾处作者流泪,则表达了作者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的心情。
(3)“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愤怒与悲哀。
(4)“凭吊”“拜谒”圆明园所代表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和伤痛;“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5)示例:别忘记曾经的屈辱!当心历史再给我们一巴掌。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奋进。
六.作文(共1小题)
23.【解答】【例文】
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被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只是在我们努力学习时,心心念念的确实那犯罪活动。河里的鱼应该很多了吧?它们是不是也像大人一样,不想让我们去犯罪呢?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