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听见你的声音——9.2项脊轩志》活动设计
一、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借记物以叙事、抒情,在描述项脊轩景物变迁的同时,以简洁的笔法记述自己在其中的生活以及与亲人朝夕相处“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祖母、母亲、子的深深怀念,把一段悲喜交加、令人感喟不尽的人生呈现在这个“室仅方丈”的微缩舞台上。全文以平淡的词句、平静的笔调描述平凡的往事,令读者感怀想象,偶尔一两句抒情点染,就会打开他们的情感闸门,使其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所谓“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是也。其包含着孝老爱亲的传统价值观,写得情真事实,凄切动人,事为情之始,情为事之华。文章在语言方面都较少华丽的雕饰,以传情达意为主。《项脊轩志》将典雅的叙述与口语化的描写融为一体,等等。
二、活动设计设想
《项脊轩志》一文语淡而情深,通过日常的细节表现人世间的真情。所以如何通过文本把握情感就成为我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吸引学生,我设计了项脊轩里的声音为切入点,舍弃了从“亦可喜,亦多可悲”的常规切入路径。通过分析四组声音,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隐含情感。同时,我认为光把握里面的亲情、爱情是不够的。归有光内心痛苦纠结却又执着奋斗的声音才是这篇文章高于一般写情文章的特色所在。
三、活动背景
本次上课的班级学生能力处于中等阶段,但《项脊轩志》学习前,学生在李密《陈情表》的学习中,对于真切的细节描写中凸显情感有了一定地掌握。李密对祖母的孝情深深感染了学生。本节课中细节的描写同样凸显了作者真垫的情感。学习过程中,采用诵读策略,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知识的习得阶段,以诵读促进感知、理脉、悟情,赏析文本的深刻内涵。在知识巩固转化阶段,借小组讨论分析所写赏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作者情感。在知识迁移运用阶段,我对于作者身世背景等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补充,以便学生宏观上理解归有光这个人物。对于细节的描写的掌握和仿写,学生根植于日常与亲人的交往,学习难度较低。在思考年迈的归有光应该给年少归有光什么寄语这个环节,鼓励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得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形成完整的逻辑论证思路,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积极加以表达,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活动设计之策略:
中国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本位,重视伦理性、社会性的道。挖掘本文就不能忽略这一点。项脊轩是百年老屋,见证了归氏家族的兴衰。对归有光而言,光修葺项脊轩是不够的,还要修葺家族的荣光。家族的荣誉感使命感也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使学生在亲情熏陶、孝情传承方面得到重陶培养。在个性化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精读、略读、浏览,提高阅读效率。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具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 在表达和交流方面,课程标准要求能进一步提高记叙、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脊轩志》的活动设计学习,我把重点放在学习写赏析评点和小组交流两部分。让学生推选作品,也能对表达写作进行有效评价。并从文章结构方面探究文章写作的思维脉络和作者的情感呼应,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活动目标:
1.细读文本,学会抓住细节,领悟表达之妙,学会赏析评点;
2.感受归有光对母亲、祖母和妻子深厚的情感,理解归有光坚韧又执着的一生奋斗。
六、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活动难点:赏析本文细节融注深情、留白的艺术技巧。
七、活动过程
1.活动对象,高中二年级某班全体学生48人,分为组,每组八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同学汇报,
活动第一阶段:预备阶段
主持人:
我们常说读古文就是在读古人,读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那些鲜活的灵魂自有他们的栖息地,陶渊明栖息在桃花源,李白栖息在金樽清酒,王羲之栖息在兰亭......今天我们要化身归有光来到他灵魂的栖息地——项脊轩。让我们成为归有光,推开项脊轩的大门,听一听项脊轩里的声音。
活动第二阶段寻声,诵声
主持人:
请各位归有光同学在项脊轩信步而行,听一听项脊轩里有哪些声音。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后我们集合。(5分钟自由诵读)
主持人:
归有光朋友们,现在我们集合。你在项脊轩里听到了哪些声音?
成果展示:
一组:雨声。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主持人:你来到的是雨天的项脊轩。
二组:万籁之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主持人:你来到的是晴天的项脊轩。晴天雨天的项脊轩,声音都是悄悄的。唯有偃仰啸歌的声音是响亮的。
三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主持人:好像一下子喧闹了起来。我们在小小的项脊轩,听到了庭院里的声音。
四组:
我听到了老妪的说话声。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主持人:家中老妪,为我讲述母亲的往事。
五组:我听到了祖母的话语。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主持人: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陈情表》中更相为命的祖母和李密,一样的动人。
六祖:妻子的声音。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主持人:屏幕上这些是我们同学找到的声音。从一人的项脊轩,到母亲、祖母、妻子,从年少走到成年。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总结为四组,这些声音中有成长的声音、有真情的味道,值得反复诵读和体悟。
第三阶段激扬文字,倾听心语、
主持人:请从这六组声音中,选取打动你的声音再读,读完后写一写赏析。
小组先讨论,商定话题,(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和写作)
主持人:写好了,我们小组之间互相读一读,评选出你们小组赏析地最好的一位同学。
(一)少年心事当拿云
主持人:哪一组同学赏析的第一组声音?
一组:“雨泽下注”写出项脊轩的破败、潮湿,用雨天渲染一种衰败、阴冷。为修葺之后的美好做铺垫。归有光偃仰啸歌,偃是伏下,仰是抬起,啸是口哨,歌是吟诵,可以想象到“我”在书架边轻轻摇着头吟诵着诗歌的场景。读着读着,就陷入一个深度思考之中,于是冥然兀坐。安静中能听到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声,蛙鸣声,读书声,脚步声......自由自在、潇洒的活动方式提现对往日闲适、静谧的生活的无限眷恋。
主持人:你对于修葺之后的生活让我想到了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景致优雅中充满了读书自乐。
主持人:哪一组同学可以再做补充?
五组:项脊轩见证了归有光的成才,归有光见证了项脊轩的变迁。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下仍专心学习追求精神的食粮,这对归有光意义重大。犬吠一句,无疑是归有光少年时代与项脊轩共同目睹的一个家族的兴衰。也为下文大母对话作铺垫。
主持人:分析的非常深刻。你格外注意到了修葺之前归有光的刻苦读书。
归氏家族的家训是什么?为什么分家?
六组:我们了解到,归氏家族曾经非常荣光,留下家训不得分家。但这条家训到了父亲的一代就无力支撑,只能分家。厅堂应该是招待客人的重要场所,然而鸡栖息在厅堂之上,连最起码的门面都无力支撑。犬吠、鸡鸣可以看见家中的纷乱、嘈杂和无序。我们也能看到这一段的一个细节“始为篱,已为墙”,从可以相互打招呼的篱笆,到厚厚的高墙,家族的隔阂也一定是越来越深。
主持人:两位同学评点赏析都很到位,给大家一两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补充、提升。
(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主持人:在这个家里,年老的奴仆一定还记得许多往事。比如那位乳二世的老妪。哪一组同学赏析的第三组声音?
成果展示:“某所,而母立于滋”营造了一种触景生情的气氛,“娘以指扣”这一动作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儿寒乎?欲食乎?”都是小短句,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通过老妪的转述,将母亲关心孩子的神情生动的表现出来。母亲不仅对我们关心备至,“先妣抚之甚厚”一句也可体现母亲对老妪的友善对待。通过老妪的声音回忆了母亲的往事,变现了母亲的慈爱,寄托了自己刻苦铭心的恩情。
二组补充:充满家常味道的对话。
主持人:这一处写到娘以指叩门扉,“叩”能不能换成敲、拍?
课代表:不能。“扣”声音比较轻,更体现母亲的细心、关心。
(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主持人:母亲的轻叩是怕惊吓到姐姐,也有一位长辈曾给予我同样的关怀。哪个小组赏析的第四组声音?
成果展示:祖母的声音充满了对我的鼓励。第一句“久不见”写出祖母对我的挂念,“大类女郎”像是在开玩笑,说明祖孙感情很好。第二句的自语说明祖母对我抱有很大期待。特别是“持一象笏至”,反复叮咛和勉励,希望我能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现状的嘱托。 段末“瞻顾遗迹”,想到祖母早已不在,孙儿无处尽孝。内心越发显得沉重,充斥着无言的落寞和遗憾。
主持人:你注意到了祖母三句话中的不同含义。尤其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表面上祖母希望孙儿出来休息游玩,但实际上“自语”才是她内心的真实声音。祖母为孙儿的刻苦而骄傲、而抱有期待。谁可以再补充?
一组组长:作者回忆少年读书之时,祖母前来看望,并拿出祖父的东西赠与作者,希望作者能在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作者回忆至此,看到先前的旧物。心中那种思念亲人的情绪便油然而生,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泄而出。祖母的嘱托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仿佛祖母一直陪伴在身边,从未离去。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和对自己现在怀才不遇、功名未就的慨叹。
主持人:你注意到了“笏板”这个细节。祖母出身非常显赫,她的祖父夏昶曾经三朝为官,是明朝有名的画家,和永乐皇帝的关系也很不错。但正因如此,祖母对家族兴衰的感受最深。她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经历过烈火烹油,经历过家族败落。因为懂得,所以伤痛。到了 60岁,归有光才中进士,得以跻身仕途。这条路太过坎坷、太过漫长。两位同学说的都很感人,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提高。
(四)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
主持人: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我更想念项脊轩。这里有我的青葱少年,有我惦念的母亲和祖母。然而人生随时都在告别,随时都在迎接。项脊轩里,最后留下声音的是妻子。哪个小组能让我们再回味妻子的话。
二组汇报:“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与“我”共同于项脊轩中读书,体现出夫妻间其乐融融,写出夫妻两人感情融和。小妹的问话从侧面体现出妻子常向她的小妹们提起阁子里发生的事。可见夫妻之间的亲密无间。
四组补充:我抓住这样一处富有特征的细节。小妹们娇憨的姿态,以及妻子的转述,说明妻子经常提起阁子和人和事。所谓爱屋及乌,爱阁子,更爱阁子里的人。所以后来妻子去世,“我”才那样地悲痛、难以接受。
点拨:我们可以想象到,妻子和妹妹说阁子的时候一定是幸福微笑着。然而这样的幸福之前的一样短暂。
第四阶段时空轮转,不改初心
主持人: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归有光之家旅行
我们从“室仅方丈”的旧南阁子出发,途径少年时的欢乐与家族兴衰的重担、母亲与祖母的亲情、伉俪情深却又遇鼓盆之戚。种种情感随着项脊轩的变迁凝结成一句:亦多喜,亦多可悲。我们今天的时光之旅就将停留在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下: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们再来回顾归有光的一生,哪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
课代表:
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9岁能成文,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凭他的才华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势如破竹,然而事实是屡战屡败。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宗主持人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途径。归有光一次次在社会黑暗中站起来,用了 25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人到进士的转变。
主持人:25年从举人到进士,此时归有光已然如果让白发苍苍的归有光来到还很稚嫩的枇杷树旁,去和年少时的归有光说一句话,你觉得他会说什么?
小组合作谈论,成果展示
某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某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某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主持人: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了一句鼓励性的话语。我相信归有光一定能听到我们的祝福。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历经半个世纪的磨难后也仍然不后悔年少时的选择!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项脊轩里亲人妻子的爱,也在于归有光坚韧而又悲壮的一生奋斗!祝愿我们既能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天伦乐事,也能为梦想勇往直前!
八、【延伸阅读】
于无声处觅深情
——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与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 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 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
九、评价与反馈:
本文无论是记述还是描写,都渗透着“喜”和“悲”的浓烈情感,两种情感互为衬托,彼此交织,最终将文章推入悲欣交集的境界。这篇文章也因此成为古代散文的名篇。活动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如小鸟啄食、风移影动的景物细节,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 ”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判爱和关心。临去时,以手阖门,喃喃自语,细致生动地刻画出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子的期许。而后祖母“持一象笏至”,再三叮咛,激励孙子为改变整个家族的现状而发奋读书。祖母的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细节看似平淡,实则感人肺腑,使祖母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这些都是在双减政策下,留给学生阅读时间较多的结果,课下我也问过学生,他们说本来以为答案都在主持人那里,没想到身旁的同学也可以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他们也联想到家中的亲人,觉得下课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 能够给学生带来这样的触动,我觉得这堂课就是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不仅有知识,还有情怀。
十、反思
《项脊轩志》的活动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构建,无论是阅读文本的逐层深入,还是写作环节的评价,都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根植于学生学习能力主动生成。在诵读环节,学生的认知理解不断加深,对于文章的构思、布局、技法、情感的理解步步深入。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写评点赏析后,小组合作讨论,针对同学答案不足的地方同学相互提问,质疑,从口头和书面表达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课下学习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归有光的传记和他的代表作品,这对于学生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熏陶方面的意义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细节描写的写作练习是本次活动另一个着力点,学生个人依据标准,评选,同时又能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经验,从写作的标准到材料的充实,不断在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课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