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本节课既是上节内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也为学习性别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其中研究染色体、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为后面学习基因的显隐性及禁止近亲结婚奠定了基础,因此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及其携带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是本课时的重点。本节课内容微观抽象,根据以往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掌握的不好。我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要大量的实践为认知做基础。由于染色体、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既远离生活实践,又是非常微观、抽象的存在,增加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因此,仅靠简单的观察思考,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及基因的变化,使微观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具体的呈现,因此本节课我增设了一个模拟探究实验:人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及基因的传递。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模拟探究染色体及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再以科学家观察到的事实与学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辨证实验结果,进而归纳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递。
能力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提高观察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难点: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具
问卷调查,多媒体课件,扭扭棒,磁性软白板,彩色磁片等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课题。展示目标。 回答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导入 播放受精的过程;针对视频提出问题:1.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为受精卵带去了什么?2.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什么?通过回顾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以及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提出精子和卵细胞作为生殖细胞,它们有多少染色体?展示课前问卷调查结果。从数据上分析,同学们观点不完全一致。精子和卵细胞中到底有多少染色体?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出本节课的模拟验:人的生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传递。 认真观看视频 针对教师提问作答。认真听讲并思考。 通过视频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精子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前知识,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利用思维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三、模拟探究:人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 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介绍。 【实验过程】1.模拟一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在实验结束后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说明。利用希沃计时功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展示完成后,根据探究结果,思考回答问题:就人体的这一对染色体和基因来说, ①每个精子中有条染色体,______ 个基因。 ②每个卵细胞中有条染色体,______个基因。 ③受精卵中有条染色体,个基因。 ④与亲代细胞相比,受精卵内染色体和基因组成有何异同?教师点拨、评价。2.模拟两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学生黑板上展示实验结果。提问:这两种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启发点拨。 提问:哪种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呢? 过渡:正确结论的得出,光凭猜想是站不住脚的。我们需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播放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视频。基于观察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哪种结果是正确的。 【得出结论】学生结合两次探究得出结论。过渡:我们探究得到的结论,对所有的有性生殖都适用吗?播放鲍维里和亨金观察到的事实。思考: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提示启发学生。 【拓展提高】模拟人体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学生根据下列提示完成实验: 1.根据染色体标号按顺序摆放好23对染色体。 2.排列出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 3、排列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观察思考: (1) 体细胞中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2)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受精卵中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展示某个小组排列结果。小组间观察比较精子、卵细胞及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由于人体有23对染色体,导致了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类型是多种多种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我们人类千差万别的原因。继续设疑:在摆放男性和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时,哪一对染色体差异最大?补充:这对染色体与我们的性别有关,我们称之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怎样决定我们的性别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明确实验目的和材料用具。111根据提示自主进行模拟探究。小组上台展示探究过程,并进行说明。观察思考并回答。根据实验探究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数目都要减半。”1根据提示进行模拟探究。认真观察思考回答。1谈论看法。认真观看视频。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分析并得出结论2:染色体的减半不是任意的,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 1 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归纳总结形成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认真观看视频。 1思考并回答。11根据提示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回答。1认真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小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不完全相同,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不完全相同。11回忆思考。认真聆听 建立模型,让微观抽象的染色体更为直观形象的呈现。1自主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探究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家观察到的事实与学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辨证实验结果。进而归纳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规律。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上述规律具有普遍性,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11.在摆放23对染色体的过程中体会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体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递律。3.通过比较,发现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多种多样,受精卵也是多种多样。从而解释了人类千差万别的原因。为学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埋下伏笔。
四、链接生活 利用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后代为什么会具有父母双方的性状?提示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线索。学生先独立思考,组织语言,解决不了小组讨论。 根据线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表达交流。 提示从科学家身上得到的启发,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课堂的参与度。二是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模拟探究为主,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基于比耐登、鲍维里等科学家观察研究的事实,帮助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做到学以致用。整节课,学生从实践探究出发,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模型的制作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史的渗透,为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比如学生展示的时候小组配合非常默契,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应给予更加充分的肯定;语言可以再精简一些,更深入的挖掘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过渡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