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把“杏坛”称作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杏
坛
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种植杏树,遂以“杏坛”命名。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今喻教育界。
杏
坛
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他又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杏
林
师说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文运动
2.掌握文体知识,了解背景
3.读准字音,准确翻译并背诵默写第1段
字,退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后人称其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几度被贬。
韩愈(768~82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潮州虽仅九个月,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韩愈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九个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八代”指“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等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新乐府运动
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这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社会背景1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而增与为言辞(加给韩愈种种非议)。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急切地)而东,如是者数矣。”
社会背景1
社会背景2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35岁,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种责难的。
在《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更随意。
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
“说”,古意为“陈述,解说”,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解题
古代文体类型: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
表:《出师表》 《陈情表》
论:《过秦论 》《六国论》
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
铭:《陋室铭》
此外还有“序、志、书、疏、赋”等文体。
句读( ) 或不焉( )读书( ) 不能( )
经传( ) 从师( )
传道( ) 相师(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师襄( )
dòu
fǒu
读准上面词语中的重点字
zhuàn
cóng
dú
bù
chuán
xiāng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xiāng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读第1段,注意重点词语翻译
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如果不向老师请教,它们作为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了。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并且(然后)以他为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全文的中心论点: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求学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能: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作者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原因:
这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的做法:
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论年龄长幼,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作者运用整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
择师的标准:
作者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作者怎样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做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疏通文意,重点掌握文中实词及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思路,读懂文意及写法
3、流畅背诵并默写课文。
名句填空,检查第1段背诵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 ”。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 ”。
(3)文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 , , ”。
(4)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责?
2.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疑问推测 否定责备 感叹讽刺
作者通过三组对比论证观点,找出这三组对比。
疑问的语气 肯定的责备 无法容忍
读第2段,理清思路及写法
词类活用现象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而耻学于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愈
4、小学而大遗
5、吾未见其明也
6、不耻相师
名作动,低于,不及
形作意动,以......为耻
形作名,圣人、愚人
形作名,小(大)的方面
形作名,高明之处
形作意动,以......为耻
名作动,学习
梳理展示知识点
一词多义现象
1.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风尚 传统
名词,道理
名词,懂得的道理
2.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曰是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转折连词,却
并列连词,就
顺承连词,就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强调)
副词,就是
⒉连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非死则徙尔
表顺承,就;
表选择,不是......就是
表并列,不译
表转折,却;
表假设,就
3、而
犹且从师而问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则群聚而笑之
4、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圣人
顺承连词,然后
转折连词,却
连词,表修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代词,他(们)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的
其
(1)作代词
人称代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指示代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他们的/自己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中的)
他/他们
(他们的)
(那些)
(2)作语气副词
a.表猜测、揣度
b.表感叹
c.表婉商
d.表祈使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其可怪也欤(多么)/表反问:难道
吾其还也(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
假设 如果
夸夸其谈
路曼曼其修远兮
相当于“而”
(3)连词(常用于句首)
(4)助词
音节助词,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特殊句式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而耻学于师
判断句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小结:第2段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推测
责备
讽刺
疑问的语气 肯定的责备 无法容忍
韩愈接下来进行了怎样的论述,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翻译第3——4段,理解感悟。
内容回顾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自读并翻译第3——4段,小组内交流,积累关键词语的翻译并理解内容
活动任务——
小结:第3段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1.孔子从师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圣人无常师”的?
孔子的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的行: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文章内容探究
结尾: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蟠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小结:第4段
全文思路小结
一、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a从师的重要性
b从师的必要性
c从师的可行性
正面
论述
反面
论述
(对比论证)
(例证法、引证法)
(写作的缘由)
耻学于师的严重后果。
从师的正确态度
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难点探究1
.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难点探究2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任务活动】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①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②句式灵活,语气多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③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句填空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 ”。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 ”。
(3)文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 , , ”。
(4)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名句填空
(5)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是因为他们“ ”;而愚人之所以更加愚昧,是因为他们“ ”。
(6)文中指出,由于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和愚人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 , ”。
(7)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8)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
”。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名句填空
(9)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10)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 ”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1)《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2)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 ,
”。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着枯树和篱笆,以傲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着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一道道风景。其实,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立意构思。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小作文训练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应全面理解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并从材料的主旨出发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则材料,暗含一“借”字,而“借”字的含义相当丰富。根据话题材料,题目中的“借”的意思是:借助他人的优势,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从而共同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从这一含义切入,无疑是最佳立意。明白了“借”的内涵后,为进一步打开思路,可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
作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