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老子》四章
有问有答:
中国历史上,有位生而皓首者,你知他是谁?
老子
传说老子生下后问自己的父亲是谁,其母回答说“吾贞洁不嫁,今则老矣。吾因食李实而孕,汝无父也。吾以处女而孕于汝,恐为乡里所笑。欲饮药而去之,神人告吾,不令吞药。因食李而生,李即汝姓也。既生而老,号曰老子。”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3.孔子问礼
1.聪颖少年
2.入周求学
5.出关
4.函谷著书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 后改为《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
“道”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
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知人论世,了解老子,了解《道德经》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章的主要观点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老子就是秉持这一思想的大哲学家,在道家学术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文本研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之)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之)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把它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文本研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宾前)。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文本研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后)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始治理(国家)。
文本研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后)
[注释]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文本研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文本研习:
概括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把握先兆
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重视细节
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圣人无为
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百姓慎终如始
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对比
照应
总结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 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老子》四章 三、修身 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 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文言积累
一、通假字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 ”通“ ”, )
2.其脆易泮 (“ ”通“ ”, )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通“ ”, )
答案
1.“行”通“形”,形体
2.“泮”通“判”,分离
3.“累”通“蔂”,土筐
二、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义: 今义:认为。
2.民之从事
古义: 今义:做;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3.自见者不明
古义: 今义:不明亮;不清楚;不懂。
答案
1.把……作为
2.指办事,处理事务
3.不能明察
三、一词多义
1.当
(1)当其无,有车之用 ( )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
(3)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 )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5)北邀当国者相见 ( )
2.伐
(1)自伐者无功 ( )
(2)此五霸之伐也 ( )
(3)十年春,齐师伐我 ( )
(4)坎坎伐檀兮 ( )
(5)伐无道,诛暴秦 ( )
2.(1)动词,夸耀(2)名词,功绩,战功(3)动词,攻打,讨伐(4)动词,砍伐(5)动词,进攻,征伐
答案1.(1)介词,在(某时)(2)动词,对(3)动词,抵挡(4)动词,把守(5)动词,掌管
3.为
(1)为之于未有 ( )
(2)我世世为泮澼絖 ( )
(3)君王为人不忍 ( )
(4)使子婴为相 ( )
(5)窃为大王不取也 ( )
(6)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3.(1)动词,做
(2)动词,从事
(3)动词,对待
(4)动词,担任
(5)动词,认为
(6)介词,表被动
(7)第一个“为”,判断动词,是第二个“为”,语气助词,不译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自是者不彰 ( )
2.其未兆易谋 ( )
3.常于几成而败之 ( )
4.是以圣人欲不欲 ( )
5.学不学 ( )
6. 慎终如始 ( )
答案
1.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名词用作动词,显露迹象
3.使动用法,使……失败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
6.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对待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
翻译: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
翻译: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翻译: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
翻译:
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翻译:
宾语前置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宾语前置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状语后置句 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
状语后置句 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
状语后置句 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作业:
随笔: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这种思想对人生和社会有何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