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多民族国家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耶律阿保机
872—926
李元昊
1003—1048
完颜阿骨打
1068—1123
铁木真
1162—1227
忽必烈
1215—1294
政权 民族 时间 政治制度 与宋的关系
两宋
辽
西夏
金
汉族
契丹族
填空,完成表格中的空白部分的内容。
960-1127-1279
916—1125
二府三司制
南、北面官制
澶渊之盟
材料反映了辽朝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其职官设置的突出特点是?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政治制度:南、北面官
突出特点:
因俗而治
辽朝——契丹族(916—1125)
四时捺钵
——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 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每年随季节的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辽朝——契丹族(916—1125)
政权 民族 时间 政治制度 与宋的关系
两宋
辽
西夏
金
汉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填空,完成表格中的空白部分的内容。
960-1127-1279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二府三司制
南、北面官制
基本模仿北宋,有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女真民族管理系统叫做猛安谋克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1153年,迁都燕京。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金朝——女真族(1115-1234)
女真人服装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思考
阅读材料,思考猛安谋克制的性质、职能、特点和作用。
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作用: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兵民合一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成吉思汗像
忽必烈像
火铳
箭袋
蒙古骑兵押送战俘图
金
西辽
西夏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
蒙 古
大理
1253年,
受降吐蕃灭大理
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政权
吐蕃
1215年,
攻克金中都
1234年,灭金
70多年的征服,草原骑士用奔腾的战马丈量出地跨欧亚的超大疆域
【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元代急递铺令牌
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
③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
元代驿站分布图
1、完善地方基础设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
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
十个行省分别是:
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主要是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人等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等人制”
根据地图和地图知识,概括辽夏金元的时代特征。
特征: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与两宋对峙,
辽宋关系:在辽宋关系相当的165年中,两相和平时期为122年,其失和者仅为43年而已。
宋夏关系:1038年开始双方不断爆发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到1084年,宋夏再次交
战,到1098年后双方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金关系:共存110多年的共存关系中,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和平关系一直
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和平局面为主导。从分裂走向统一,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9.9.27
结 语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1.捺钵制度( )
A.说明辽保留了草原习俗 B.说明辽中央集权制尚未稳定
C.反映出辽并没有固定的都城 D.纯粹是皇帝游乐、休闲的需要
2.金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一级为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并纳入官员品级制的系统之下。这一制度( )
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推动地方官制的统一
C.解除了“冗官”问题 D.实现了官制的变化
B
A
3.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辞赋,人都学得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实修已、治人之学。这一主张( )
A.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B.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管辖的疆域
4.“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先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此对元行省制理解错误的是( )
A.行省制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发展 B.行省制使得祖国疆域空前扩大
C.行省制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
D.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