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桥之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2 15: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之美》文本细读
?
吴冠中
?
推荐理由:《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阐述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前文布局谋篇新颖独到。语言优美富有情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开头引用俗语,吸引读者,引出说明对象】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正因为画家走的地方多,才有资格说明桥之美】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引用,说明小桥的诗意美】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先摆出一个看法:“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将小桥、流水、人间提炼出构图所需的点、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当地特色美景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一句话引出说明对象。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力学和美学相适应产生了结构美】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我之爱桥”的原因,也是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第二部分第一层(3)阐述自己的爱桥观点,是总写。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第一个例子,说明石桥与周围的苇丛搭配给人美好舒畅的感觉。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桥的形象极具生命感的特点】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与廊、亭搭配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举例说明桥丰富了图画中的内容】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有了桥,就有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纽带,构成完美的图画】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桥的美不在自身的结构而在周围环境的衬托】
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第二部分第二层(4-5)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它在不同的环境中起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以自己的经历回答上面的问题,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结构之美高于自然景色之美】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第二部分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因为与周围景物没有呼应和衬托,所以很难让人产生美感。
第二部分(3-6)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它在不同周围环境中的配合和勾连的中介作用。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总结全文,说明桥之美实际就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第三部分:由桥之美的具体含义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则: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12.《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桥与景物的和谐美。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三)情感目标: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和准确、生动、精练的课文语言的品评,使学生体验美的形象,激发审美的情趣,促进务实、向上、求美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培养语感,赏析美景。
2.品析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语: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江苏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3.检查预习:
识字:?纤细 飞瀑 孕育 相处 脂粉 陡坡
释词: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
4.速读课文,思考: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请找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①“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
②我之所以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④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⑤总之,桥之美,美在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①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②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③水天间的长桥
④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二)细读课文,品味赏析。
1.?请欣赏不同类型的桥,用“桥之美,美在_____”的句式描述你欣赏的类型。
例1:乌镇苇丛上的石桥之美,美在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例2: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
例3:苏州的宝带桥之美,美在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例4:形式独特的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飞瀑流泉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2.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意蕴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请同学们赏析,体味以下句子的情味。
(1)矛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
(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也是不会做“深呼吸”的。这只是人们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已全身心的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了。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同一支乐曲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就吸引着画家们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感
1.比较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何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明确: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本文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然后,通过举例,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价值。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文字极富表现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说明对象鲜明:石拱桥;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语言:平实、准确、严密;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2.联系实际,畅谈“桥之美”。
教师:有形的桥,既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利,又增添了自然美感。殊不知,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一座无形的桥,那就是“真情”与“友谊”。你和同学产生了矛盾,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设了一座友谊之桥。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以小组为单位,畅谈生活中“无形”的桥,升华“桥之美”。然后派代表发言。
(提示:可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邻居之间、爸妈与爷爷奶奶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等建立友谊或是由隔阂、矛盾到建立真情的事例来谈。)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之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希望同学们开启心灵的慧眼,去发现、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