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塑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地壳运动也称构造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速度有快(如火山喷发)有慢(如喜马拉雅山抬升)。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裂谷、海洋往往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4.岩浆活动中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它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典型代表分别是花岗岩和玄武岩。
5.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它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如石灰岩经高温会变质成大理岩。
6.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形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7.岩石在温度的作用下破碎成小石块,属于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地表的花岗岩往往成为球形是风化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其表面沟壑纵横则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8.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柱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滩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海蚀穴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9.流水堆积的分选性较好,且堆积物磨圆度较好;而冰川堆积则无分选性,且堆积物棱角分明。
10.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一般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一般以海浪作用为主;而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往往以冰川作用为主。
11.岩石圈中的岩石共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分别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
12.沉积岩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层理结构,且可能含有化石;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岩石是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1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①软流层中的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②直接出露地表或经地壳运动抬升至地表附近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③沉积物被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变质岩;⑤地下深处的岩石(主要是变质岩)熔化形成新的岩浆。
1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主要有全图和简图两种,全图中三大类岩石都可直接重熔为岩浆,判断时常依据“三进一出”为岩浆进行;简图中只有变质岩才能重熔为岩浆,判断时常依据“一进一出”为岩浆;此外还可根据“沉积物一定是变成沉积岩”、“变质作用一定形成变质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形成”等进行。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1.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两类,褶皱又可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可分为地堑和地垒。
2.从岩层的弯曲看,背斜向上弯曲、向斜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看,背斜核老翼新、向斜核新翼老;从形成的地貌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④经常出现地形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地。
3.褶皱中的背斜,利于储存油气,可修建隧道;但背斜处采煤可能出现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利于储水;向斜处采煤可能出现透水事故。
4.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称为断层。根据断层的移动方向可分为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两种。
5.断层中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陕西省的华山、山东省的泰山、江西省的庐山;下降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两省的省会西安、太原就分别位于这两个平原(谷地)。
6.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常发育沟谷、河流;断层线附近,常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
7.断层上方不能修建水库,因为易漏水,且易诱发地震;大型工程要避开断层。
8.判断各种地质作用发生或地质构造形成的早晚时,一般要依据“被破坏者先形成、破坏者后形成”。
9.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10.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虽然位于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南美洲西侧的太平洋地区,属于南极洲板块。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印度尼西亚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这三大板块的交界处,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11.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则比较活跃;板块相向运动处是消亡边界,常形成褶皱山系、海沟、岛弧;板块相离运动处是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
12.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13.山地的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修建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且易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山区发展交通,应优先选择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14.山区交通线的选址,应在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河谷地带9;线路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15.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山区修建交通线常采用桥隧结合的方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溯源侵蚀一般发生在河流源头处,使河流变长,常会导致河流袭夺。下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上中游、流速较快的河段,使河流变深。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下游, 平直的河段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南半球左岸侵蚀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平直河段变成了弯曲河段。弯曲的河段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曲程度加剧,经自然或人工的裁弯了直后,会形成牛轭湖。
2.河流的侵蚀地貌主要有V形河谷和槽形河谷。V形河谷主要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区,下蚀明显;槽型河谷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侧蚀明显。
3.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河漫滩平原)、三角洲(三角洲平原)。
4.冲积扇一般分布于河流的出山口,地貌形态呈扇形,其厚度自扇顶至扇缘减小,组成物质的颗粒也逐渐变小;多个冲积扇扩大联合形成冲积平原。
5.三角洲一般分布于河流的入海口、入湖口,近似三角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是恒河三角洲。并非所有大河的河口都有三角洲,如刚果河的河口则无三角洲发育。
6.河流能提供水源,又可提供水运便利,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河流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聚落众多,我国和世界许多大城市都位于河流沿岸。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武汉位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与长江交汇处;重庆位于嘉陵江注入长江处。
7.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区,这样既可防御洪水,又可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8.在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如江南水乡,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常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沿岸;而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一般为团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