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31 15: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秦始皇灭六国后,觉得到处都有驻兵镇压的必要,就要分天下为三十郡。”由此秦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世袭制度
2.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 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 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的进程
C.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3.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上述材料反映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是(  )
A. 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B. 刘邦的军事力量超过项羽
C.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D. 项羽出身低微,势力较弱
4. 李清照曾称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历史事件中,与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直取咸阳,推翻秦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他从农民起义军中走来,战胜一个个对手,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就是历史上的“布衣天子”(  )
A. 汉高祖刘邦 B. 汉景帝刘启
C. 汉武帝刘彻 D. 汉光武帝刘秀
6.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右面这幅《汉墓出土陪葬陶制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B. 西汉初年牛车普及
C. 当时交通不便
D. 牛力量大,适宜拉车
7. 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 农民起义
B. 匈奴的威胁
C. 王国问题
D. 统治者的腐败
8. 地方治理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汉武帝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建立刺史制度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铸造五铢钱
9. 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共同点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①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负担 
②都有前代大规模战乱的背景 
③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④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⑤都出现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发展的好局面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10. 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B. 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皇帝年幼无知造成乱象
D. 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1. 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2世纪末
C. 公元前1世纪初
D. 公元前1世纪末
12.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 产生背景 B. 主要行人
C. 路线走向 D. 开通前提
13.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14. 2007年,《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
A. 发明了甲骨文 B. 发明了青铜器
C. 发明了造纸术 D. 改进了造纸术
15. 司马迁继承父业,著述历史,被后世尊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________《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编年体史书 B. 国别体史书
C. 纪传体通史 D. 纪传体断代史
二、材料解析题(共55分)
16. 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皇帝”颁布此法令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4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材料三 到这个时期(西汉前期),国家的粮仓丰盈,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材料四
(1)材料一、二中,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秦亡汉兴的原因。(6分)
(3)哪一位皇帝当政时期西汉达到了空前繁荣?他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是什么?(6分)
(4)和前代相比,西汉疆域拓展,领土增加。材料四图片中的谁为此作出了首要贡献?由此开通的中西交往的通道是什么?(4分)
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造儒术,使儒学更具实用性,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
——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
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具体措施。该措施有何深远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9分)
(3)结合材料三,说说如何才能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4分)
答案
1-5BAACA 6-10ACBDB 11-15BCCDC
(1)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2)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很大。
(3)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17、(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文景之治”
(2)秦朝因为统治者实行暴政而亡国;汉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张骞。丝绸之路。
18、(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笨重、脆弱、昂贵。
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大胆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吸收、吐故纳新,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