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汉字书写(共1小题)
1.书写生字,注意要规范、整洁。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给“”加上不同的偏旁,变成恰当的字,填入句中的横线上。
(1)困 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2)一有实践活动,大家就积极参加, 恐自己落后。
(3)弟弟用沙子在门口 了一座大城堡。
(4)我爸爸善于画画,他画的马儿 妙 肖。
3.查字典,填空。
“诸”字是 结构,部首是 ,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诸位”中的“诸”的意思是 。“唯”字是 结构,部首是 ,组词: 。
4.看拼音,写词语。
zhū duō jìng sài wéi yī
5.选字组词。
戎 戒 装 尺 心 惩 投笔从
竟 竞 然 技 赛 毕 选
三.语言表达(共4小题)
6.读了课文,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王戎不取道旁李》)
7.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请把你的看法写一写。
8.诸儿取之。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折枝”的意思是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
(2)从“ ”和“ ”两个词可以看出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诸儿竞走”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9.读完“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后,你想对王戎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
四.选择题(共11小题)
10.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下列故事中主人公不是小孩子的一项是( )
A.孔融让梨 B.黄香温席 C.悬梁刺股 D.凿壁借光
11.“取之,信然”中“信然”的意思是( )。
A.相信以后 B.的确如此
12.(《王戎不取道旁李》)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启示是( )
A.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先人后己
B.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取
C.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1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两项的一项( )
A.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B.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C.取之,信然。
14.课文写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什么还要写诸儿呢?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孩子们告诉他的。
B.因为王戎和孩子们玩,不写就不够完整。
C.通过诸儿与王戎的比较,反衬出王戎具有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好品质。
15.王戎断定路旁的李树所结果实为苦李的依据是 ( )
A.路边的李树结出的李子都是苦的。
B.道路上车马来往,飞扬的尘土让李树上的李子由甜变苦了。
C.在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路过的人摘光了。
D.他之前听人说过这路边的李子都是苦的
16.由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可知,七岁的王戎是一个( )的人。
A.善于根据现象进行推理 B.知识渊博
C.善于观察,爱耍小聪明 D.善于说服别人
17.下列给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8.下列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9.“诸儿竞走取之”,下列词语中的“走”与句中“走”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走街串巷 B.走投无路 C.奔走相告 D.一走了之
20.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在道路旁,树上的孩子却很多,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B.树在道路旁,树上的李子却很多,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C.树在道路旁,树上的李子却很多,所以李子一定不是苦的。
五.连线题(共1小题)
21.主题积累。
古代像王戎这样聪颖机智的儿童还有很多,请把人物和对应的事件连一连。
曹冲 灌水取球
司马光 称象
孔融 让梨
文彦博 砸缸救人
六.排序(共1小题)
22.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在横线上填上序号。
听,校园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有的把书放在身后,抬起头背诵着,一会儿,又拿起书看上一眼,继续背下去。
清晨,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万物充满生机。
新的一天开始了。
他们有的捧着书,认真朗读。
教室里、走廊里、花园旁,同学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踱步。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23.阅读。
乐极生悲
战国时,齐威王经常通宵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淳于髡(kūn)在一次战事中立下大功,齐威王设宴请他喝酒。
酒席上,齐威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也醉。”齐威王不解其意。
淳于髡委婉地说:“如果在喝酒的时候,大王坐在我面前,法官站在我旁边,御史站在我后边,我就感到恐惧,喝上一斗也就醉了;若是与百姓同乐,不分彼此坐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游戏,这时喝上一石,也不会醉。所以古人说,酒喝到了极点,就不能遵守礼节,人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发生悲哀的事情。”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己,从那以后就不再通宵饮酒作乐了。
(1)写出第3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2)淳于髡说这段话的目的是
A.告诉齐威王“乐极生悲”这个成语的意思。
B.规劝齐威王不要贪图享乐。
C.告诉齐威王在怎样的情境中喝酒最快乐。
(3)读了短文,我知道了齐威王是一个 的人。
A.知错就改
B.顽固不化
C.敢作敢当
2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孔子游春(节选)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1)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 ;“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 。
(2)孔子讲到水的德行,你可以想到一句话: ;孔子讲水有志向,你会联想到一个成语: ;孔子讲水“流必向下”,你会想到一个谚语: 。
(3)这段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否定
B.表示强调
C.表示引用
D.表示省略
(4)孔子借水喻人,发人深思,他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孔子的确是一位 的老师啊!(从文中找一个词填在横线上。)
(5)你是不是想到了孔子的一些名言?请填一填吧。
①学而不思则罔, 。
②三人行, 。
③温故而知新, 。
④知之为知之, 。
八.习作(共1小题)
25.妙笔生花。
本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你发挥想象,把《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吧!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汉字书写(共1小题)
1.【解答】故答案为: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解答】(1)困难:指做事情时遇到的障碍多。
(2)唯恐:唯独害怕。
(3)堆了:表示动作的词。
(4)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故答案为:
(1)难;
(2)唯;
(3)堆;
(4)惟 惟。
3.【解答】“诸”是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是“讠”,音序是“Z”。诸位:各位的意思。“诸”众,许多的意思。
“唯”是左右结构的字,部首是“口”,可组词“唯一”。
故答案为:
左右 讠Z 众 左右 口 唯一
4.【解答】故答案为:
诸多 竞赛 唯一
5.【解答】戎装:意思是军装;着军装。故选“戎”。
戒尺:旧时塾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故选“戒”。
戒心:戒备之心。故选“戒”。
惩戒: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旨在制止和预防行政人员和管理相对人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故选“戒”。
投笔从戎: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故选“戎”。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故选“竟”。
竞技:指体育竞赛。故选“竞”。
竞赛:互相比赛。故选“竞”。
毕竟:意思为究竟;终归;到底。故选“竟”。
竞选:候选人在选举前进行种种活动争取当选。故选“竞”。
故答案为:
戎 戒 戒 戒 戎
竟 竞 竞 竟 竞
三.语言表达(共4小题)
6.【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问题,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故答案为:
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7.【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中写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是:道路两旁人来人往,但是李子树上却依然有那么多的李子,证明没有人采摘它,即使有人摘下来,尝过之后发现很涩苦,也就不愿再摘了,所以会留有那么多李子。
故答案为:
道路两旁人来人往,但是李子树上却依然有那么多的李子,证明没有人采摘它,即使有人摘下来,尝过之后发现很涩苦,也就不愿再摘了,所以会留有那么多李子。
8.【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2)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多子”是指果实很多。“折枝”的原因是果实太多,而将枝条压弯。所以由“多子”“折枝”这两个词可知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结合对文言文的阅读可知,“诸儿竞走”的原因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即因为看到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译文及课内学习完成。
故答案为:
(1)B;
(2)多子 折枝;
(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4)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9.【解答】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启示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故答案为:
王戎,你真爱动脑筋呀!你告诉我们:有时善于思考,就能揭开生活的秘密。
四.选择题(共11小题)
10.【解答】A.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B.黄香温席: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 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
C.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D.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根据各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本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C。
故选:C。
11.【解答】“取之,信然”中“信然”的意思是的确如此。
故选:B。
12.【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很有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故选:C。
13.【解答】A.“之”代词,指代李子。
B.“之”他,指代王戎。
C.“之”代词,指代李子。
故选:B。
14.【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主要讲述的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发现大道边有一棵挂满李子的果树,几个小朋友高兴地爬上去摘,只有王戎站在树下不动,其中一个招呼王戎:“快上来摘李子呀!”王戎眨了眨眼睛说:“这李子肯定是苦的,不然早被过往路人摘光了。”这时一个小朋友尝了尝刚摘到手中的李子,果然是苦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要见微知著,善于从细小问题入手,去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然,会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的。课文写王戎不取道旁李,却还要写诸儿,是因为通过诸儿与王戎的比较,反衬出王戎具有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好品质。
故选:C。
15.【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通过阅读与查阅资料可知,王戎断定路旁的李树所结果实为苦李的依据是在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路过的人摘光了。
故选:C。
16.【解答】《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通过阅读与查阅资料可知,七岁的王戎是一个善于根据现象进行推理的孩子。
故选:A。
17.【解答】本句出自文言文《道边苦李》,意思是: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树枝。结合句子的意思及结构可知,正确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故选:C。
18.【解答】本句出自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树枝。结合句子的意思及结构可知,正确断句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故选:B。
19.【解答】“诸儿竞走取之”这句话出自《王戎识李》,意思是其他的那些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走”是跑的意思。它与“奔走相告”一词中“走”的意思相同。
故选:C。
20.【解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理解是树在道路旁,树上的李子却很多,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
故选:B。
五.连线题(共1小题)
21.【解答】通过阅读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孔融﹣﹣让梨
文彦博﹣﹣灌水取球
六.排序(共1小题)
22.【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是“清晨,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万物充满生机。”接着是“听,校园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紧接着是“教室里、走廊里、花园旁,同学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踱步。”再是“他们有的捧着书,认真朗读。”然后是“有的把书放在身后,抬起头背诵着,一会儿,又拿起书看上一眼,继续背下去。”最后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故答案为:
2 5 1 6 4 3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23.【解答】(1)考查了找反义词的能力。
文中“快乐”的意思是:欢乐,指感到高兴或满意。与文中的“悲伤”反义。
(2)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可知,齐威王经常通宵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淳于髡利用齐威王设宴请他喝酒的机会,给齐威王讲了乐极生悲的道理讽谏齐威王,齐威王听了后,就不再通宵饮酒作乐了。由此可知,淳于髡说这段话的目的是规劝齐威王不要贪图享乐。
(3)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辨析。
结合“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己,从那以后就不再通宵饮酒作乐了”可知,齐威王听了淳于髡的劝告后,改正了错误,所以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故答案为:
(1)快乐 悲哀;
(2)B;
(3)A。
24.【解答】(1)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文中的“奔流不息”是水流奔腾而不停止的意思。词中的“息”1.呼吸时进出的气。2.停止,歇。3.繁殖,滋生。根据字义结合词义,“息”在词中应该解释应为“停止”;“或方或长”是 有时是方的,有时是长的意思。词中的“或”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2.某人,有的人。根据字义结合词义,“或”在词中的解释应为“有时”。
(2)考查对知识的拓展。文中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便想到一句广告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仁德的人爱好山,智慧的人爱好水。孔子讲水有志向,我便联想到一句成语“滴水穿石”意思是: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孔子讲水“流必向下”,我便想到一句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意思是:前一句“人往高处走”是表示人的志向和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客观规律。在重力的作用下,水会自然往下流的。这是一句励志的话,是说人要是不努力、不奋斗就会像水一样只能往下流了。
(3)考查说出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的作用很多,如: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等。文中这句话“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中的省略号,根据句意,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省略了水还有真君子的其他特点。故选D。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本文主要写了孔子借水喻人,发人深思,他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孔子的确是一位善施教化的老师啊!“善施教化”的意思是善于教育感化。善于通过教育来启迪人。可从文中的这些内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毫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表现出来。
(5)考查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孔子的名言可补充为: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故答案为:
(1)停止 有的;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滴水穿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3)D;
(4)善施教化;
(5)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必有我师焉 ③可以为师矣 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习作(共1小题)
25.【解答】示例:
王戎不取道旁李
“走吧,快去吧!不然过一会儿就摘完了。”王戎还是纹丝不动……
太阳白云天空,小狗房屋花朵,小桥流水人家,太阳初升,万物渐渐苏醒。七岁的王戎约好小伙伴,今天要出去嬉戏玩耍。他们走到小溪边,一边泼着水,一边搭小石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喊道:“大家看呐,那边有棵李子树,果实多得连树枝也压弯了呢,大家快去尝尝吧!”孩子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就要去摘。可王戎呢?连头也没抬,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堆他的小石子。和王戎最友好的朋友走过来,急急忙忙地说:“王戎,你还等什么呀?”王戎不紧不慢地回答:“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又苦又涩。”听了这话,朋友更着急了,脸涨得通红,脚不停地跺着小碎步:“走吧,快去吧!不然过一会儿就摘完了。”王戎还是纹丝不动,他看了一眼朋友,摇摇头叹了叹气,仿佛有一丝不解,王戎心里很纳闷,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甜李子,肯定早就被人摘得一干二净了,就不可能还有这么多。朋友看这情形,用力一跺脚,去摘李子了。
刚刚还在生气的朋友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看了王戎一眼。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