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2 21: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吴江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八年级语文
2013.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部分,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保持卷面清洁,不要弄破,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guō) ▲ 噪 ②(miǒn) ▲ 怀 ③以身(xùn) ▲ 职 ④坦荡如(dǐ) ▲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苏州,自古以来名闻暇迩。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山清水秀的吴中大地滋养着渊远流长的吴文化。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誊为“人间天堂”。魅力四射的现代苏州已经成为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国际化城市,古韵今风,和谐发展,涣发勃勃生机。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或篇名。(10分)
①淮南秋雨夜, ▲ 。 (韦应物《闻雁》)
② ▲ ,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 》)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 ▲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⑤策之不以其道, ▲ 。 (韩愈《马说》)
⑥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⑦蓬山此去无多路, ▲ 。 ( ▲ 《无题》)
⑧ ▲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4.“中国式剩宴”正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光盘行动”正受到广泛关注。请结合下列材料,针对食品浪费现象提出可行性建议。(不超过50字)(4分)
“光盘行动”很快得到很多人的响应。有网友向大家求助:“我夫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点很多菜,都吃不完。而我又怕浪费,好纠结。”有网友回复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当你想点五个菜的时候,你就要在心里默念三个就足够了!”
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说:“我们做餐饮的对于‘剩宴’感触最深,绝大多数顾客用餐后都将剩菜饭打包带回家,我们会特别高兴地把餐袋和餐盒递上。”
现在苏州很多门店都推出了“半份菜”和“小份菜”等服务,在价格上按照“半份半价,小份适价”的原则确定,保证消费者的利益。某家自助餐厅,餐桌上还立着一块精致的提示牌,提醒消费者不要浪费,写明浪费食物每200克要加收费用28元。
                    ▲                 
5.名著阅读。
①躲难逃灾入代州,恩人相遇喜相酬。只因法网重重布,且向空门好好修。
打坐参禅求解脱,粗茶淡饭度春秋。他年证果尘缘满,好向弥陀国里游。
诗中所写的这个人是谁?他为何“躲难逃灾入代州”?(2分)
                    ▲                 
②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
以上这首词出自哪个人之手?此人写这首词时是什么境遇?(2分)
                    ▲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不必若余之手录
以中有足乐者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版》)
C 言和而色夷 D 无奔走之劳矣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
A.不敢稍逾约(违背) B.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C.俟其欣悦(等待) D.或遇其叱咄(有时)
8.画线句对“同舍生”进行详细描写,这样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                 
9.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3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苏子美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窒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苏子美不羁,好饮酒。
【译文】                  ▲                 
②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译文】                  ▲                 
阅读《夜雨寄北》,完成11-12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                 
12.本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两者有何区别?(2分)
                    ▲                 
阅读《孔乙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14题。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辫,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13.从第一节“我”与孔乙己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到孔乙己内心有哪些渴求?(2分)
                    ▲                 
14.“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①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②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习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途中,难免会暂时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③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④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⑤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⑥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⑦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⑧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5.本文可以当作给闯荡世界的年轻人的赠言,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
                    ▲                 
16.第②段作者写自己到陌生城市的习惯,有什么作用?(3分)
                    ▲                 
阅读《金色的飘落》一文,完成17-21题。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渐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铺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奈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几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选自201 1年3月7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17.第②段主要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清分析其表现特色及作用。(4分)
                    ▲                 
18.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这样写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                 
19.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                 
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                 
21.请联系全文,说说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感悟。(4分)
                    ▲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可以填“任性、自私、自卑、孤独、沉迷网络、拥有笑容等”,也可以填别的内容。
②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和所在学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