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31 23: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检测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里的“皇帝”指的是(  )
A. 黄帝 B. 周武王 C. 秦始皇 D. 汉武帝
2.对于秦统一六国这段历史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过程也不无血腥与残暴
B.对秦国来说,其对外战争既是不断扩张、兼并的过程,也是逐渐统一的过程
C.在统一的过程中,秦王嬴政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D.秦国主要依靠嬴政的雄才大略取胜,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功绩首先应归功于嬴政
3. 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的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统一货币
C. 统一文字 D. 统一交通
4.“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白渠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5. 从秦始皇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巨大的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秦朝(  )
A. 刑罚残酷 B. 赋税沉重
C. 徭役繁重 D. 战乱不止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原文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7.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 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 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8.汉高祖刘邦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汉高祖这番话( )
A.表明刘邦手下有许多杰出人才 B.说明刘邦非常谦虚
C.说明刘邦很注意表扬他的部下 D.说明刘邦善于用人
9.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正直)之士,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这样的考察方式,使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这说明汉武帝(  )
A. 树立皇帝权威 B. 重视选拔人才
C. 削弱贵族势力 D. 推崇儒家思想
10.“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废除了郡县制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11.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去世,年仅 10 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12.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B.国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对抗
D.革除秦朝的弊病,沿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学家班固评价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主要赞扬了《史记》(  )
A. 文笔优美,形象生动 B. 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C. 善于抒情,通俗易懂 D. 同情百姓,关注民生
14.如图反映的是汉代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物产交流情况。关于此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图反映的情况应该出现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②这条沟通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后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 ③双方经济交流涉及了动植物、手工业品等方面 ④中原输往到西域的物品少,说明中原经济发展落后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 石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就其成因而言,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石窟艺术盛行的状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佛教广为流传 B. 佛教在南朝时才传入中国
C.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是中外艺术结合的体现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秦始皇在咸阳宫中的御座上接受大臣们朝贺山呼“万寿无疆”的时候,还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秦国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接收的还是割据时代留下来的一个四分五裂的摊子,各地的文字不同,制度不一,关卡林立,道路阻塞,杂乱无章。皇帝要在中央设置一套国家机构,最后的一切军政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不断更迭,而秦始皇所开创的封建政体却经久不衰,故有“百代都行秦政事”的赞誉。
材料三  表一
秦始皇暴政 农民被迫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大规模征调民力,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的有70多万人,征伐南方的有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死刑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
表二
陈胜、吴广私下商量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说:“天下苦秦久矣”。他们把戍卒们召集起来,号召大家反抗暴秦,在大泽乡举起了“伐无道、诛暴秦”的旗帜
(1)材料一中秦王嬴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解决各地“文字不同,制度不一,关卡林立,道路阻塞,杂乱无章”的状况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8分)
(3)根据材料三表一,概括秦始皇暴政的表现。(3分)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羽年少时曾见秦始皇巡视会稽(古地名),见其阵势威武,而周围的老百姓都很敬畏,于是说:“彼可取而代之(意思说秦始皇也可以被取代)。”他叔叔项梁大惊,掩住他的口说:“不能乱说,这是要诛灭全族的。”
材料二 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叔叔项梁很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能记记人的名姓而已,学剑只能抵挡一个人,我要学习打败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很高兴,但依然是会一点点就不肯再学了。
材料三 后来项羽和刘邦争天下,被汉军围在垓下,自度不能脱身,怜然作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后杀出重围至乌江却又不肯一个人过江东,于是自刎而亡。
材料四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
(1)读完上面的材料,你觉得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6分)
(2)诗歌最能描写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材料三中项羽吟唱的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4分)
(3)材料四是后人对项羽的一个评价,这首诗歌颂了项羽什么品质?(6分)
(4)请你再写一个关于项羽的历史故事。(4分)
18. (17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所示的场景与哪一技术有关?(1分)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图二中的人物有何成就?(4分)与他同时期的“医圣”的代表作品是什么?(1分)
(3)图三中人物的代表作品是什么?(1分)这一作品有何地位?(2分)
(4)结合三幅图片,概述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4分)
答案
1-5CDCCC 6-10BADBD 11-15CABCB
16.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联系: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17、(1)项羽是一个有豪气而又勇武,少智粗犷但不乏人性的历史人物,可谓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英雄末路,心境悲伤,对失败充满了不甘。
(3)英雄豪迈,宁死不屈,浩气长存。
(4)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
18、(1)技术:造纸术。影响: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成就:发明“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 代表作品:《伤寒杂病论》。
(3)代表作品:《史记》。地位: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4)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封建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