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2 21: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时 第 1学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2、优美丰富的语言。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 教师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课前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各种各种的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每扇门里都有一个神奇的小小世界。推开家里的门,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推开博物馆的门,琳琅满目的古代陈列物品,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赵丽宏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看他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怎样的门。二、熟悉作者。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赵丽宏先生。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补充: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⒉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除了课文中的注释外,觉得还有哪些词语应该掌握他们的读音或意思?或者有不会的想提出来请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的?①读准字音: 浏览liú 徘徊 pái huái 诠 释 quán 结晶jīng 憧憬chōnɡjǐnɡ 凝聚 níng 大有裨益 bì 潜移默化 qián 硕 士 shuò 博 士bó ②理解词语浏览:大略地看。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风景线:供游览的风景优美的狭长地带,多比喻某种景观、景象。结晶:这里比喻珍贵的成果。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思考:⒈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你——青少年读者]⒉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⒊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⒋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字面意思是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深层意思是让青少年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文学这一领域的无限风光。] 追问①: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明确:醒目;运用比喻;设置悬念;用“你”表示亲切的对话。追问②:作者为什么要把我们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的大门?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归纳:总之,打开文学之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课文围绕“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第一部分(1、2),由门谈起,引入话题。第二部分(3、4),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三、小结
当堂反馈
课外作业 优生作业 中等生作业 学困生作业
板书 正板书 副板书
教师 教学后记 签字
课题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时 第 2学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2、优美丰富的语言。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 教师二次备课
一、回顾上一课时内容,默写字词。二、自由朗读1—2节,思考: (讨论后明确)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领域]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三、研读课文第四段。 ⒈自读思考,找出中心句。刚才,同学们从第四段中找到了很多句话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我们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的大门?”这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要求用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来回答,你们看用哪一句呢? 明确: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供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一说哪些文学作品或影视片给你“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有过帮助。 例如:初读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同情的泪水陪伴着我,主人公的命运一直牵动着我,她那凄楚的叫卖声一直萦绕在耳边。特别是圣诞节来临的时刻,她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启发我求真向善,憧憬美好。⒉分组探究(强化朗读、在读中理解):围绕中心句先谈什么问题?又谈什么问题?接着谈什么问题?最后谈到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阐述?哪几句是从反面谈的,为什么?明确:这一段紧紧围绕中心句先从“文学”谈起,又谈“民族的文学”,接着谈“优秀的文学”,最后谈“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中,阐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先从正面谈,再从反面谈,正反对比,发人深省,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指明了方向。中心句和最后一句对全段作了小结。师归纳全段十三句之间的关系: 1句阐述文学的特征。 2—4句阐述文学的内涵。 5—8句阐述文学的功能。 9—13句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⒊既然我们现在在文学殿堂里游览、学习,而一般旅游景点都有导游或解说员的解说,要真正看懂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诸多作用,我们也需要有解说员来解说。如果你是文学殿堂里的解说员,请你结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及感受,在第四节中选择一两个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加以解说。[教师示范] 比如第四节开头第一句话“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李白的《静夜思》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齐背]最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十分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布置活动](学习方式:前后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选一人做组长,记录同学的发言。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之后,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推选最佳解说员在班上交流。)[学生在班上交流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点评]四、全文总结。 ⒈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是一篇书序的节录,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①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③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多变。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大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第1段)。前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世界”则指领域。又如,课文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题目和课文中的“你”指代的对象是青少年读者,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布置作业 ⒈尝试背诵“文学是人类……灿烂的智慧。” ⒉完成《课课练》
当堂反馈
课外作业 优生作业 中等生作业 学困生作业
板书 正板书 副板书
教师 教学后记 签字
课题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时 第 1学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2、优美丰富的语言。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 教师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课前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各种各种的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每扇门里都有一个神奇的小小世界。推开家里的门,我们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推开博物馆的门,琳琅满目的古代陈列物品,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赵丽宏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看他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怎样的门。二、熟悉作者。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赵丽宏先生。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 》写的序文。⒉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除了课文中的注释外,觉得还有哪些词语应该掌握他们的读音或意思?或者有不会的想提出来请同学和老师帮助解决的?①读准字音: 浏览 徘徊 诠 释 结晶 憧憬 凝聚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硕 士 博 士 ②理解词语浏览:缩影:风景线:结晶:潜移默化:危言耸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思考:⒈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⒉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⒊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⒋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追问①: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明确:追问②:作者为什么要把我们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的大门?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归纳: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课文围绕“ ”二字,以“ —— —— ”的思路展开。]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小结四、布置作业:
当堂反馈
课外作业 优生作业 中等生作业 学困生作业
板书 正板书 副板书
教师 教学后记 签字
课题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时 第 2学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2、优美丰富的语言。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 教师二次备课
一、回顾上一课时内容,默写字词。二、自由朗读1—2节,思考: (讨论后明确)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三、研读课文第四段。 ⒈自读思考,找出中心句。刚才,同学们从第四段中找到了很多句话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把我们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的大门?”这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要求用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来回答,你们看用哪一句呢?明确: 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一说哪些文学作品或影视片给你“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有过帮助。 ⒉分组探究(强化朗读、在读中理解):围绕中心句先谈什么问题?又谈什么问题?接着谈什么问题?最后谈到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阐述?哪几句是从反面谈的,为什么?明确:归纳全段十三句之间的关系: ⒊既然我们现在在文学殿堂里游览、学习,而一般旅游景点都有导游或解说员的解说,要真正看懂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诸多作用,我们也需要有解说员来解说。如果你是文学殿堂里的解说员,请你结合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及感受,在第四节中选择一两个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加以解说。[教师示范] [布置活动](学习方式:前后四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推选一人做组长,记录同学的发言。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之后,然后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推选最佳解说员在班上交流。)[学生在班上交流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点评]四、全文总结。 ⒈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布置作业 ⒈尝试背诵“文学是人类……灿烂的智慧。” ⒉完成《课课练》
当堂反馈
课外作业 优生作业 中等生作业 学困生作业
板书 正板书 副板书
教师 教学后记 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