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溶解的秘密
第二课 溶解与搅拌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3.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溶解与搅拌》。上节课学习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从本节课开始,重点放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喝糖水搅拌提出问题。上节课的探究重点是提出问题,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本节课教材注重对学生猜想与假设和制定计划能力的提升。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的物质溶解的快,有的物质溶解的慢。本节课从生活中冲糖水搅拌出发,探究同一种物质溶解的快慢和搅拌是否有关。这节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
二、学习目标:
1.对于冲糖水搅拌的现象,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计划。
3.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
三、学习重点:
1.对于冲糖水搅拌的现象,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计划。
3.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
四、学习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假设,制定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计划。
2.通过实验,能够总结出搅拌可以影响溶解的快慢。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白糖、烧杯、玻璃棒、食盐、小苏打、味精、秒表)、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出示任务:老师想喝一杯甜甜的糖水,我这里有一杯水,一包糖和一个勺子,谁能帮老师准备一杯糖水? 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其它学生认真观察。(往杯子加入糖后,用勺子搅拌。)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猜想假设 提问:往杯子里加糖我们都习惯搅拌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 强调:猜想假设要以我们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为依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加糖后搅拌会对溶解的快慢有什么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并说明理由。 猜想与假设是提出问题后的第一步,合理的假设是实验的基础,故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达成学习目标1。
制定计划 通过刚刚的讨论,大部分学生猜想搅拌能加快白糖溶解,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出示任务: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计划。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包括:探究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提问:如何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科学? 烧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行不行?放入白糖的时间能不能不同?放入白糖的量能不能不同... 4.学生完善实验计划,教师指导。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初步制定实验计划。 ①在两个烧杯中加入水;②在两杯水中放入白糖;③一个杯子搅拌,另外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保持相同。 4.完善实验计划。①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的常温水;②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同样多的白糖;③一个杯子搅拌,另外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本环节的重点是指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首先 放手让学生自行指定。在交流之后,老师抛出疑问,如何使实验更加公平合理,学生思考后再进行实验计划的修改,最终得出完整科学的实验计划。达成学习目标2。
进行试验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做的快的小组可以再选择一种材料进行探究。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进行快的小组再选择一种材料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环节按照上个环节的计划进行试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下个环节做准备。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证明,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搅拌溶解的时间比不搅拌溶解的时间短。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达成学习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