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第二课 会上升的热空气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在教师引导下,引发学生产生热空气会上升的假设。
2.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后,归纳概括得出“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
教材分析: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
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
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二、学习目标:
(1)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
(3)在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情况下,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三、学习重点:
(1)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
四、学习难点:
(1)在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情况下,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2)通过学习,具有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
六、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 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猜想假设 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 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 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 生:为了安全。 通过大脑风暴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制定计划 师:我们选择一种猜想今天来研究,选哪一种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我们想用蜡烛来加热空气。 生:可是怎么证明空气变热会向上升呢? 生:用手放蜡烛上,我烤过火。 生:是不是可以把纸风车放蜡烛上试一试? 培养学生活动的计划能力,也有利于搜集证据环节的开展,从而达成目标2。
搜集证据 实验1:转动的纸蛇 1、师:你们设计的方案都可以试一试,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一张白纸和塑料袋。我们先用白纸试一试,在一张白色的卡纸上画出一条螺旋状的蛇,并沿着线条剪下来。用细线把纸蛇悬挂起来,并放到蜡烛的上方,保持一定的高度。观察比较蜡烛点燃前后纸蛇发生的变化,并试着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2、师: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 3、师:这说明什么? (二)实验2:放飞塑料袋 1、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子内吹热风,观察现象;等一会儿后,松开手观察。 2、师:发生了什么现象?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3、师: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这是怎么回事? (一) 1、生:小组实验操作。 2、生:没点燃蜡烛时,纸蛇不动。 3、生: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 生:点燃蜡烛,纸蛇转动。 生:说明热空气是上升的。 (二) 生小组实验操作。 生:塑料袋向上升。 生:塑料袋先是慢慢变鼓,愈来愈大,就像吹气球一样。 生:可是塑料袋上升了一小会儿就又掉了下来。 生:我还发现是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的。 3、生:是不是上升的时候空气又变凉了? 生:…… 本环节按照上个环节的计划进行试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下个环节做准备。
得出结论 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有什么关于空气的新发现? 生:空气变热会向上升。 生:热空气会上升。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拓展活动 师:热空气会上升,人类利用这个知识有什么发明吗? 生:我玩过孔明灯。 生:…… 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课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