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登飞来峰》课件 (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31 23: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今山东诸城)东武飞来,也叫“飞来山”。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当过宰相,在北宋年轻的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方法一:知诗人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方法二:解诗题
登飞来峰
题目交代了诗人所到地点及此诗的主要内容。
攀登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方法三:读诗文
闻: 听说。
千寻: 极言塔高。形容高耸。寻,古代长度单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方法四:明诗意
浮云: 暗喻奸佞[nìng]的小人。
缘: 因为。
眼: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最高层: 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北宋社会出现两积三冗的现象,两积就是积贫积弱,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为此,王安石排除万难,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王安石于熙宁元年(1068)四月上朝,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鼓励想有所作为的神宗改革。
熙宁二年二月四日,他就任参知政事,认为变法的时机已到,便立即着手变法。
王安石变法虽收效很大,但终遭保守势力反对失败。
王安石变法
总结:王安石眼中的浮云指保守势力、朝廷小人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方法五:入诗境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写 景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实写、比喻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抒 情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
表达了哪几层含义?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方法六:悟诗情
知人论世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初涉宦海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任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绍兴,此时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后来王安石成为宰相,主持变法时曾宣言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即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其中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气势在本诗中已表现淋漓。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眼前的各种干扰、困难、挫折、障碍等。
所谓“身在最高层”不仅限于位置,更可指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或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感觉迷茫,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顿而灰心丧气。
从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信,他将为此而一往直前,决不后退。
古人常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诗句原意:
哲理意义: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3.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借景抒情的哲理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堂小结
比较阅读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比较阅读
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
相同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 内容都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 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比较阅读
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不同点(写作背景)
相同点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虽考场失利,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写作特色
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借景说理,意蕴深刻。
方法一:知诗人
方法二:解诗题
方法三:读诗文
方法四:明诗意
方法五:入诗境
方法六:悟诗情
古诗词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