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前成语积累
如坐春风
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与“景物”无关。
春风化雨
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风和雨”。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不能理解为“大度的人家”。
2022年全国甲卷
试卷讲评
学习目标
掌握题型变化,明确备考方向;
学习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题的提分技巧。
3.恢复对文言文实词释义的考察(暂时淡化文学常识)
4.成语题由选择题改为填空题
5.病句题由选择题换成填空题
题型变化
一
2.选项中多选取课本中的词句
1.试题多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鹿之,谓张仪曰:“普次伐齐,界,楚方欢,子为靠人虑之,杂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药牟并币,臣请试比。”张仪南见楚王,目;“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荀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极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不轻不垢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靠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楚怀王非常高兴(说,通“悦”),在朝廷上宣布:“我(不毂,帝王谦称)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到消息的大臣们都(毕)向楚怀王道贺,陈轸最后谒见,唯独不向楚怀王道贺。楚怀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一个人受伤,就得到商于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很聪明了。士大夫们都向我道贺,唯独你不道贺,为什么呢 ”陈轸回答说:“在我看来,商于的土地不能得到,而祸患一定会到来。”
红色部分翻译
王曰:“何也 ”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振也,秦又何重孤周 且先绝齐,后贵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再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仅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原文
楚怀王问:“为什么呢 ”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的盟邦。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先跟齐国断交,这会使楚国孤立,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呢 而且楚国先跟齐国断交,后向秦国索要(责)土地,必然会被张仪欺骗。这样在西面与秦国惹出了祸患,在北面又与齐国绝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一定会到,”但是怀王没有听从
译文
说:“我的事办得很好!你还是住嘴不要说了,等待我”)是孤
这件事。”楚怀王派使者与齐国断交。张仪返回后,秦国派使者出使齐国,齐国与秦国暗中联合。楚国派了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和齐国断交了,于是出来见使者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六里。”使者返回上报楚怀王,楚怀王非常生气,想要发动军队讨伐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办法。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座大城,跟秦国一道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损失土地但能从齐国得到补偿。”楚怀王没有听从,于是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与齐国联合,楚军在杜陵大败。所以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但只能使国家免遭灭亡,就是由于没有采纳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了张仪。
译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觳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 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宜言指特意宜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想委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泰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是国六百里地,楚王怒。 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楚王不听,口:“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5分)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5分)
翻译:
1.楚怀王没有听从,说:“我的事办得很好!你还是住嘴不要说了,等到我完成这件事”
2.张仪知道楚国和齐国断交了,于是出来见使者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六里。”
重点解析
诗词鉴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亩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 岩万空中。
《画眉禽》这首诗在说画眉鸟的歌声动听。画眉是驰名中外的名贵笼鸟,是国内外养鸟人的宠儿。它歌声嘹亮、争胜好斗。不仅能消除心中的烦闷忧愁,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益健康。头顶至上背棕褐色,自额至上背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眼圈白色并向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故有画眉之称。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商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乌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问”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B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
①欧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暗合作者生活的两种状态,托物言志,富含理趣;(2分)画眉鸟是作者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情感化身,更是对生命自由的思索。(1分)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2分)作者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1分)
重点解析
名句默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 , 。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奉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奉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勇敢追梦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