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1 09: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导学案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禾加镇初级中学校——邓婉清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语: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崭新的希望。这是一篇散文,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蓬勃的生机。
二、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感受的春天“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积累字词、优美语句,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④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2、教学重点:学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体会其语言的精美。。
3、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通过语言品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文集《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运用“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界。突出地展示了他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因此,这篇散文表现出了新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春》这篇写景散文主要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这是朱自清心灵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知识链接: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点
1、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
( 四)、学习方法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学习时,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其次,在朗读过程中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五)、预习,整体感知:
一、各小组展示预习情况,汇报成果。
1、重点词语的读音及解释
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散(sàn)在草丛里 蓑笠(suō lì)
卖弄(long) 宛(w n)转 黄晕(yùn) 应和(yìng hè)
抖擞(sóu)烘(hōng)托 稀疏(shū)
2、词语解释
卖弄:炫耀(自己的本领)。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舒活精骨(筋)花枝召展(招) 哄托(烘) 郎润(朗)
瞭亮(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思路,并概括出结构内容。
一段(①):盼春(总领全文)。
二段(②-⑦):绘春(总写春醒;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三段(⑧-⑩):颂春(娃娃、小姑娘、青年,新、美、力,赞颂旺盛的生命力)。
(六)、朗读课文,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典型事物来描写春天的?
(提示:草、花、风、雨、人。)
二、文章②--⑦描绘出了哪五幅图画?请用三个字概括。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齐读第②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想一想“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万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表现春天的到来。)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中的三个“起来了”应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注意用上扬、喜悦的语调读,读出山、水、太阳在春天到来之时的状态。)
四、分组读③段春草图、④段春花图这两段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题。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偷偷地”写出了小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的情态,在不经意间小草已经长出来,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那种钻劲,那种力量感,体现小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理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花色艳丽,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教师补充:这三个分句能不能调换顺序?
(不能,这是与第④第一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的花色相照应的。)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提示:(①写蜂闹蝶舞的场面,从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表现了春天的美丽。②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响,还呈现出花开得繁茂所带来的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极富感彩,境界全出,体现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五、第四段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春花的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写作顺序来写春花的?
(提示:①由“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闭眼联想,由眼前的花联想到结的果,由眼前的春华联想到秋实。表现了花儿的甜香引人遐想,让人 心醉。这就是联想的手法;②这一段作者按照从“树上”到“花下”再到“草丛里”,从高到低,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六、朗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1、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这样写带来的好处。
(运用了四种修辞手法:
①引用,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借代,“杨柳风”指春风。
③比喻,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
④)拟人,“抚摸”给予春风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春风的柔和的特点。
2、说说这一段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观察和描写春风的?(提示):
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②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嘹亮地响。
③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七、齐读 段小组讨论: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句话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体会作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牛毛是细的,花针是亮的,细丝是柔而绵长,所以这一句写出了春雨的细、密、亮、闪烁而又绵长的特点。)
2、“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是在写春雨吗?
(这句话表面上没有写春雨,看似在写绿叶的绿、小草的青;而实际是写春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八、第⑦段由景及人,写人们迎春的画面,谈谈这幅画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感受:人们在抓紧春光、把握时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这是春天带给人们一种激励,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抒发作者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九、全班齐读⑧-⑩段,品味体会精彩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并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1、这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几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然后三段之间又构成了排比。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具有“新”、“美”、“力”的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同时这样写就使句子更加紧凑,层层递进,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这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赞美春天,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七)、主旨归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围绕“春”字,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
(八)、课堂总结:
1、 这一课,作者采用先总后分的手法,按照盼春—绘春—颂春的次序进行深入而细腻地描写,使得文章的层次清楚,结构紧密。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特点:
①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②大量的使用了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③作者在描写时,注重了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④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切入。
(九)作业布置:课堂检测
一、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拟人)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排比)
二、仿照⑧-⑩段写一段话,注意描写时要突出景物的特征。
如: 秋天
秋天像一位卓越的画师,大笔挥就,成就天地之间的一片色彩斑斓;秋天像一个忘情的舞者,衣袂飘动,云飞叶飘;秋天像一个智慧的哲人,安静不动地静坐在季节深处,思考生命的真谛。
板书设计 《春》
盼春:来了、近了----总领全文
绘春:总写—春醒
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颂春:娃娃----新
小姑娘---美
青年------力
(赞美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