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秋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09-03 14: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一节第3课时
课题: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二、内容和学情分析:
化学与其他学科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结合图片资料、模型,可以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教材在这里就引入原子、分子的知识,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从而初步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微粒观。对于教材设计的内容载体学生有所涉及,也比较感兴趣,但停于表面;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学习建议:
学习时,借助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不可见的、静态的内容动态化、直观化。让学生明确:
1.化学把我们带入一个看不见的奇妙世界,物质都是由极小的粒子构成的,这种微粒小到何种程度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又很神秘;
2.化学家能将如此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进行移动、排列、复制、改造和创造,让学生很惊讶又有迷惑之感,感到奇妙无穷,迫切想解开其中的奥秘。
四、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想象,借助图片、模型,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 能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知道化学的研究范畴。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难点:将抽象内容直观化。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塑料泡沫、大头针、橡皮泥、小刀等。
课型:新授
累计课时:总计3课时
课题: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期望的学生活动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3课时)
一、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引入】“二战”期间,日本与美军在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当时,由于美军掌握着制空权,白天战斗队日军极为不利,为避免伤亡,日军不得不在夜间行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地形异常复杂,加之当地夜里黑得出奇,日军在夜间行动经常有人掉队失踪,指挥官对此大伤脑筋。
一次,一位叫仓桂的日军中尉,奉命率部夜里到一指定地点执行任务。为了不使士兵掉队,中尉把在婆罗州为老婆买的一大瓶香气扑鼻的香水洒在士兵身上,他在前面带路,让后面的士兵闻着香味跟进。这样,既避免了因挂白布条而暴露目标,又加快了行军速度。结果,到达指定地点时,竟无一人失踪。
这真是:香水巧作“手电筒”,学以致用创奇迹。
【创设情景】投影银河系、太阳系、丰富多彩的物质图片,化学以身边存在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人类发现的物质已经有几千万种之多,这些物质千姿百态,性质各自不同,同学们有没有思索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播放视频】: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率先提出了宇宙万物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并把这些微粒称为原子。同时,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墨子也提出了类似的说法。这些朴素的观点都是哲学家们根据对自然界的观察想象出来的。一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结构才有了深入的研究。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终于通过实验验证了分子、原子的存在……。
生静听,进一步明确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积极思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之旅。
观看视频,思考,讨论,认识到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是构成物质的小微粒。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
水:H2O
氢气:H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2.化学的定义
【过渡】播放水分子的自述视频:“嘿!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滴水中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到我的,如果你们用STM技术观察就能看到我的真身了,甚至如果你观察的仔细的话,你还能发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观看视频,谈自己的看法。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很小;
(3)……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自主学习】请大家观察课本第6页图片并阅读课本第6页第三主题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设问】通过阅读你知道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归纳】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交流展示】课前提前布置的让学生们制作的水分子模型
【实践探究】提供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模型,让学生拆分组合。
【设问】1.你能写出这四种分子的化学符号吗?
H20、H2、O2、CO2
2.现已知构成氨气的氨分子的化学符号为:NH3,据此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呢?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页,思考什么是化学?
思考、讨论并归纳。
共同归纳总结
学生制作的模型多种多样,材料有用土豆、龙眼、桂圆、橡皮泥、乒乓球等并用牙签、铁丝、透明胶等连接,制出的形状也多种多样。
动手拆分组合,体会分子的结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在“摆弄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感觉的过程、方法。
动手练习书写符号
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展示材料,拓展延伸
【知识拓展】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纳米机器人。
【归纳】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阅读、讨论交流并归纳。
四、归纳概括,感悟收获
【感悟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谈认识和自己的收获,总结提升。
五、基础巩固,掌握应用
【课堂练习】化学助学第4页《课中练习》
【作业布置】化学助学第5页《课后评价》
巩固练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时学生学习微观世界的开始,因初中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所以在设计时,力求以生活实际为依托,以问题情景为主线,启发诱导学生的探究欲望;展开丰富的联想,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以模型为直观教具、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化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
但部分小组同学课前准备不足,要求制作的水分子模型没能完成好,今后要让课代表提前对小组进行检查,切实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活动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创设正确迁移条件,矫正学生学习障碍;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正面效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


附:课中检测(课堂教学中可随时选用)
1、下列是我市重点打造的经济开发区项目,其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 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橡胶的合成与加工
2、(2012?沈阳)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3、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右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 )
A.HCHO     B.CO2     C.NH3    D.CH4
4、用“物质” 、“元素” 、“分子” 、“原子”“”填空:(1)从微观上说,水是由大量的水 聚集而成的。每个水 是由两个氢 和一个氧 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2)从宏观上讲,水是由氢 和氧 组成的。
(3)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着种类繁多的 。
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化碳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两边的球表示氧原子,中间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二氧的球表示碳原子,请据图填空:
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个 原子和 个 原子构成的。
②二氧化碳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参考答案:1.C 2.B 3.A 4. (1)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2)元素 元素 (3)物质
5. ① 1 碳 2 氧 ② 碳 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