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shì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题 西 林 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知作者
题
题
侧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峰
庐
缘
缘
峰
侧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
/
/
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诗人在庐山看到什么景象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岭”,侧着看庐山是“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同。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仰望
俯瞰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度观察。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缘
yuán
组词:缘由 缘故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的。不能一览全貌。这就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多种形式诵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
/
/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告诉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