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kuí)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yà)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文体介绍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字词、拼音
xīn tái rú dú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出名、著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山不一定要高,灵异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只这博学的人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 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陋 室 铭
刘禹锡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 何陋之有?调弄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官府的公文。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 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形体、身体。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课文分析Q: 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Q: 开头写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作用是什么?A:作用:与“陋室”进行类比。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课文分析请分别指出以下句子的作用。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课文分析Q: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有何作用?A: 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Q: 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A:写作目的:托物言志。通过写自己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分层、层意: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
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立论)
2、(“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及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表
现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3、(“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山、 水
(名、灵) 陋 室
(德馨)诸葛庐
子云亭环 境 交 往 情 趣不 陋 何陋之有?类
比自
况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作者的志向放在对陋室的
描写中表达出来。
2. 类比;开头 山、水与陋室类比
结尾 以古代名贤自况
主题思想:
通过对陋室环境等的描写,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 莲 说文体介绍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字词、注音: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ǎn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噫 鲜有闻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多洗涤美丽而不端庄。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自唐朝以来,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
泥的沾染。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世人很喜欢牡丹。(一)爱 莲 说
周敦颐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长枝节玩弄立耸立的样子(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指隐居的人菊是花中的隐士, 我认为,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爱 莲 说
周敦颐指品德高尚的人唉应当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莲的爱好,对于牡丹的爱,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莲是花中的君子。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人该是很多了!课文分析Q: 作者描写莲花前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A:作用: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进入主题。 Q: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作用是什么?A:作用: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课文分析Q: 具体地说说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A: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美好的姿质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君子美好的品质象征课文分析Q:第二段写“菊之爱”“牡丹之爱”的作用是什么?A:作用:对“莲之爱”进行衬托。Q:本文的主旨。A:“爱莲”——爱君子之德。Q:“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A: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主题思想)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写“莲之爱”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课后练习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课后练习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的鄙视。从“调素琴”可以看出,作者不喜欢听音乐。表达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课后练习三、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表示舒缓语气表示舒缓语气表示强烈反问它,指桃花林的奇景。写菊花、牡丹的用意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衬托)(反衬)逃避现实追逐功名富贵高洁
正直再见 作业
一、填空
1.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
3.与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_________。
二、解释加线的词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何陋之有 4.无丝竹之乱耳
三、默写全文 作业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表现的君子的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
二、说说句子的大意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三、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