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衔接之古诗文名句分析 第一课时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衔接之古诗文名句分析 第一课时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1 12: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小升初衔接之古诗文名句
知识要点
读准读音
了解诗人生平
理解古诗大意
提炼全诗中心思想
01
读准字音
易错字读音
多音字读音
通假字读音
诗韵诵读古诗
易错字读音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0.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2.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7.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28.莺飞草长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3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音字
1.看(kān)看(kàn) 2.行(háng)行(xíng) 3.艾((ài)艾(yì)
4.传(zhuàn)传(chuán) 5.荷(hé)荷(hè) 6.涨(zhǎng)涨(zhàng)
7.累(lěi)累(lèi)累(1éi) 8.量(liàng)量(liáng)量(liang)
9.绿(lǜ)绿(lù) 10.处(chǔ)处(chù) 11.据(jù)据(jū)
12.壳(ké)壳(qiào) 13.扛(káng)扛(gāng) 14.横(héng)横(hèng)
15.哄(hōng)哄(hǒng) 16.遗(yí)遗(wèi) 17.和(huo)和(hé)和(huò)和(hè)和(hú)
18.省(shěng)省(xǐng) 19.拗(ào)拗(niù) 20.臭(chòu)臭(xiù)
21.度(dù)度(duó)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常见通假字
1.不:通“否”。
2.反:通“返”。
3.直:通“值”。
4.少:通“稍”。
5.女:通“汝”。
6.止:通“只”。
7.那:通“哪”。
8.被:通“披”。
9.见:通“现”。
10.文:通“纹”。
11.知:通“智”。
12.邪:通“耶”。
13.属:通”嘱”。
14.责:通”债“。
15.坐:通“座”。
16.有:通“又”。
17.说:通“悦”。
18.禽:通“擒”。
19.盍:通“何“。
20.曾:通”层“。
一、五言诗:
1.二——二——一:采菊/东篱 /下
2.二——一——二:悠然/见/南山
3.二——三: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二、七言诗:
1.二——二——二——一:停车/坐爱/枫林/晚
2.二——二——一——二:莫愁/前路/无/知己
3.四三:桃花潭水/深千尺
按诗韵诵读古诗
02
诗人生平
盛唐代诗人
宋代诗人
晚唐诗人
元明清诗人
李白
杜甫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盛唐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2-3]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杜牧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宋代诗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豪放派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元明清诗人
元诗初期,从南宋过来的刘辰翁、赵孟畹瘸缣贫??缜謇鐾裨迹?咏鸸?吹脑?梦省⒘跻虻妊?八臻???绻牌雍婪拧?
  元诗中期,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俱斯,号称元代四大家。这时出现了一批能运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著名的如贯云石、萨都剌等。
  元诗末期,出现了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作品,代表诗人如朱德润、王冕等。
  明诗初期,诗坛代表诗人为宋濂、刘基、高启,他们由元人明,诗文兼擅,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明诗至明成祖永乐到明孝宗弘治时期,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代表的弘正体,他们提倡学习秦汉古文和汉魏盛唐诗歌,反对台阁诗。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嘉靖体,吹嘘拟古诗风,认为诗自唐玄宗天宝后都不值一看。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许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同时出现了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体,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但诗作又流于晦涩纤巧。
  清诗初期,诗坛出现两类诗人,一类原为明臣后仕清,如钱谦益和吴伟业;另一类甘为遗民,不肯仕清,如顾炎武、吴嘉纪等。
  康熙年间,王士滇以倡导“神韵说”而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有特色,表现了一种清新蕴藉的风致。之后,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倡导“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及诗风质朴泼辣的郑燮。有影响的诗人还有论诗力主“肌理说”的翁方纲,诗作感伤动人的黄景仁等。
03
古诗大意
常用意象
常见手法
常见情感
基本方法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常见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杨柳:以折柳表惜别。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0.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
11.松柏: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3.乌鸦: 凄冷悲苦之意。
14.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5.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涉及到思想与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意味。
常见情感
1.思乡之情。
2.与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3.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4.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5.对战争的厌恶与对和平的展望,
6.厌倦奔波生活,渴望平静。
7.厌倦官场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8.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山河的赞叹之情。
9.对于美景的赞美之情。
10.抒发孤独寂寞的情感。
常见手法与基本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虚到实、由实到虚。(3)正侧面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4)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5)褒贬结合(正话反说、反话正说)。(6)衬托、烘托、渲染、用典、比兴、想象、联想、象征、对比、白描、细节描写。
4.结构方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04
提炼全诗主旨
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古诗的意思一般都比较含蓄,有些诗句含义比较深远,一下子很难读懂看透,所以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要准确理解字义、词义,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之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并提炼出中心主旨。
感 谢 您 的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