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1)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可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量是一定的。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种类,温度高低。气压也是影响气体溶
解能力的一种重要因素。
3.物质溶解时,有的要放出热量,温度会升高;有的要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 ’
4.如果事物的变化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我们往往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二、重要提示
1.溶质、溶剂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水温的高低、溶解物质的颗粒大小
和搅拌与否是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但这三个外在因素中,除温度还能影响物
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外,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都不能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2.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溶
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科学广场
价值连城的搅拌
光学玻璃是军事国防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照相机、望远镜、潜水艇、飞机等如果没有
它就成了瞎子。对于这种用来加工制成镜头的玻璃,最起码的要求是不能含有气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上能生产无气泡镜头玻璃的工厂只有三家,一家在德国,一家
是英国的谦斯兄弟工厂,一家是法国的曼杜阿工厂,他们各自拥有制造光学玻璃的绝招。
1916年,由于战争的需要,俄国派了几名科学家偷渡德国封锁线,先后到英、法两国
求助,却遭到拒绝。最后通过多次谈判,俄国才以沉重的代价从英国的谦斯兄弟工厂得到了
一份光学玻璃制造技术说明书。但是,用如此高昂的代价换回来的秘密概括起来却只有两个
字——搅拌。
说明书只写道:生产光学玻璃的最大秘密是在熬熔玻璃时必须长久不停地搅拌。因搅拌
能使原料混合均匀,反应充分,温度一致,易使气泡逸出。看起来极其简单的搅拌,其作用
不能等闲视之。
解题指导
【例l】当天气又闷又热时,气压较低,鱼塘中常常出现鱼儿“浮头”的现象(鱼缺氧,浮
上水面呼吸)。根据上述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
气体的溶解性有何影响?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加以说明吗?请将结果填入下表中。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鱼儿“浮头”是气温高且气压低,而引起水中溶解氧气
减少造成的。由此可逆推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具体表现是:液
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反之越强;压强越大,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能力越强,
反之越弱。例如,给水加热,在水沸腾之前,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就以气
泡的形式逸出;又如打开汽水瓶的瓶盖,压强减小,有大量气泡涌出。
【答案】
【例2】餐具上的油污用水不容易洗净,而用洗洁精则很容易洗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认识。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等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餐具上的油污在水中不能溶解,而在洗洁精等有机溶剂中能溶解,所以洗洁精能除去油污。
【答案】油污不溶于水中,而能溶于洗洁精中
【例3】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推测此因素对
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的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推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外界因素的理解,以及设计实验说明外界因素
是如何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实验设计时要注意:(1)控制变量。该实验设计除了要观察的
变量(如搅拌)外,其余变量(如水的体积、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放入的时间、温度等)
都应该始终相同。(2)测量变量。实验设计要说清楚变量如何测量(如通过观察食盐全部溶解
所需的时间,确定溶解快慢)。食盐用量要保证最终能完全溶解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答案】(1)温度 温度升高(降低),食盐溶解加快(减慢) 晶体颗粒大小 食盐颗粒越小(大),溶解越快(慢)(合理即可) (2)搅拌影响:在两个烧杯中各放入50毫升水,分别称取2克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烧杯中,在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设计温度、颗粒大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实验时的要求相同)
同步训练 A组
1.下列条件中,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的是 ( )
A.温度和物质的种类
B.压强和物质的种类
C.温度和压强
D.物质的颗粒大小
2.小明同学往一杯水中加了三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全部溶解;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却不
能全部溶解。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
A.温度高低 B.物质本身的性质
C.水的多少 D.时间的长短
3.做汤时,往汤里放芝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芝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倒了一杯开水,太烫不能喝,他就在开水中放入了一些冰糖,一会儿冰糖溶解了,
他发现开水比以前凉一些了,据此判断冰糖溶于水时要_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了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的变化。
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第5题)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x=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将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实验中,下列仪器一定需要用到的是 ( )
①玻璃棒 ②药匙 ③烧杯 ④温度计
A. 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同步训练 B组
7.小科同学的校服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不小心沾上了油漆,若要在不破坏衣服的前提下
把衣服洗干净,你认为应选择哪种溶液来进行洗涤? ( )
8.如图所示,玻璃管中有色液体的左右移动可反映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当向盛有水的
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这说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铵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左移动,这又说
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题)
9.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充满
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剂,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真的吗?”爱迪生听完
后笑了笑,接着向年轻人提了个问题,问得那年轻人哑口无言。请你想一想,爱迪生提的
可能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发明“万能溶剂”是不可能的?
10.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的实验如下表所示.谙回答问颢:
(1)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必须注意安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中的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能否测得氢氧化钠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改变,为
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物质的溶解(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浓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2)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3)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
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二、重要提示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这两个概念首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在条件不变时,同种溶质不
能溶解,但异种溶质还能溶解。如向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不能再溶
解,但加入蔗糖还能继续溶解。
相互转化的一般方法:
改变温度或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
解题指导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讲,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解析】相同温度下,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因而A、D项错
误;溶液的浓与稀,与该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
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因而B项错误;对于溶解能力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弱的物质而言,不饱和
溶液降温会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能力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强的物质而言,不饱和溶液降温
仍然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C
同步训练 A组
1.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可采用 ( )
A.升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
B.降温,看是否有晶体析出
C.加入任何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
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
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 )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3.20℃时,下列氯化钠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是( )
A取少量溶液降温至l5℃,仍无晶体析出
B.20℃时向溶液中投入氯化钠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C.20℃时向溶液中投入氯化钠晶体,晶体溶解
D.加热蒸发部分溶剂后,发现有晶体析出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某温度下,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某温度下,从一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余溶液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
液
D.有一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5.请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
(1)饱和溶液降温时_________析出晶体。
(2)不饱和溶液降温时_____________析出晶体。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____________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6.一杯20℃的硝酸钠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是 ( )
A.蒸发10克的水,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B.降温至l0℃时,有硝酸钠晶体析出
C.加入l0克硝酸钠晶体,仍有硝酸钠晶体未溶解
D.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硝酸钠晶体,晶体质量不再减少
7.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 )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人冰箱中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减小
C.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将其洗去
同步训练 B组
9.20℃时,将不同质量的食盐固体分别加入到l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
量与加入食盐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10.某同学在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据图回答下列
问题:
(第10题)
(1)甲图中的B试管是硝酸钾的_____ 溶液,C试管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据实验可知,
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用_____的方法,并可推测,把硝酸钾的不
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
(2)由图乙可知,要使食盐的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
11.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试分析小球在液面
处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ll题)
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B 4.C 5.(1)不一定 (2)不一定 (3)一定
6.D 7.A 8.D 9.D 10.(1)饱和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2)增加溶剂
11.(1)小球仍然漂浮,原因是温度未变,本来已饱和的食盐溶液再加入食盐无法溶解,溶
液密度未变 (2)加食盐升温(或加入另一种溶质,如硝酸钾)
1.5 物质的溶解(3)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溶解度
(1)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定量地用溶解度来量度。
(2)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
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些同体(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不显著,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高而减小。
溶解性等级: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分成四个等级。
(5)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①溶解度表(会查看)。
②溶解度曲线: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
下的溶解度。
二、重要提示
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要抓住四个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2)标准一一“在100克溶剂里(通常指水)”。因为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量的多少
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3)状态一一“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的量达到了最大值。
(4)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解题指导
【例l】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20℃时,31.6克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时,100克溶液中含31.6克硝酸钾
C.31.6克硝酸钾溶解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克硝酸钾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选项A未指明100克水及溶液达到饱和;选项B未指明溶液达到饱和,指明了100克溶液而
不是l00克水;选项C未指明温度;只有D符合要求。
【答案】D
【例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硝酸钾的溶解性属于 (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2)在60℃时,2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硝酸钾?
【解析】根据溶解性等级的划分,在20℃时,溶解度大于l0克为易溶,1~10克为可溶,0.01~1克为微溶,小于0.01克为难溶。查表可知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是易溶物质。由于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即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10克硝酸钾,则在2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2×110克=220克。
【答案】(1)A (2)220克
同步训练 A组
1.影响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压高低 B.蔗糖的颗粒大小
C. 是否搅拌 D.温度的高低
2.下列与固体物质溶解度有关的是 ( )
①溶质的多少 ②溶质的性质 ③溶剂的多少 ④溶剂的性质 ⑤溶液是否饱和
⑥是否搅拌 ⑦温度
A.全部 B.②④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
3.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克,则在50℃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
剂质量:溶液质量等于 ( )
A.1:2:3 B.2:3:1
C.3:1:2 D.1:3:2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20℃时,100克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克
C.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克
D.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5.在一定温度时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一定变
6.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温度下将30克食盐
投入50克水中,所得食盐溶液为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7.20℃时,将52克蔗糖加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结果蔗糖全部溶解。这说明 ( )
A.20℃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为52克
B.20℃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52克
C.20℃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52克
D.20℃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小于52克
8.有A、B、(:三种物质,在20℃时溶解在水中制成饱和溶液。已知20克水能溶解2克A
物质;B物质制成ll5克饱和溶液用了15克B;C物质375克饱和溶液用去350克水,
这三种物质在20℃时溶解度大小的顺序为 ( )
A.BB>A
C.A>B>C D.B>A>C
9.下列加速溶解的措施中,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 )
A.把固体研细 B.加热
C.搅拌 D.振荡
10.小欣拉开易拉罐汽水的拉环时,听到“嘭”的一声,并有气体自汽水中冲出。下列有关
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因压强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因压强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C. 因压强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因压强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11.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l5克某固体物质,该物质的溶解性等级应是 (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无法判断
12.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 4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l0克B
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相比 ( )
A.SA>SB B.SB>SA
C. SA=SB D.无法比较
13.如图所示的三条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
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它变为饱和溶
液的是 ( )
A.a溶液 B.b、c溶液
C.C溶液 D.a、b溶液
14.下列对图示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 ) (第13题)
A.3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甲大
C.18℃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第l4题)
15.t℃时,向一支盛有0.2克熟石灰的试管里加人20毫升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
底部仍有未溶解的固体,下列对于试管内上层澄清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0.2克
B.溶液是t℃时的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溶液将变为不饱和溶液
D.该溶液是浓溶液
1.5 物质的溶解(4)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2)科学上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3)有关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l00%=×l00%
2.配制溶液时,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倒入烧杯中配制。
二、重要提示
1.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2.溶液稀释和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即m浓×A浓%=(m浓+m水)×A稀%
m浓——浓溶液的质量
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3.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A稀%= (m浓 + m稀)×A混%
m稀——稀溶液的质量
A混%——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
4.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科学广场
医用盐水的质量分数为何必须是0.9%
医院里常给失血或失水过多的病人注射生理盐水,以使病人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但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要是质量分数为0.9%的,因为它对人体各组织及细胞都没有损害作用。如果用质量分数比0.9%低的盐水(也叫低渗盐水),那么就会有较多的水渗入红细胞中,于是红细胞胀大,大到一定程度,红细胞破裂,就是溶血。如果用质量分数比0.97%高的盐水(也叫高渗盐水),那么红细胞中的水就会渗出,导致红细胞缩小,这就是皱缩。所以为了防止红细胞产生溶血和皱缩,又要达到治疗的效果,一定要把注射用盐水配成0.9%。
解题指导
【例l】 t℃时,两个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带结晶
水的甲、乙物质各80克,充分搅拌。根据如图l.5—1溶解度曲线判断,此时 溶液是饱和溶液,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溶解度曲线能告诉我们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还能告诉我们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要抓住这几点来解答。
【答案】乙44.4% 图1.5—1
【例2】 配制500毫升20%的硫酸(密度为1.14克/厘米3)需要98%的硫酸(密度为1.84
克/厘米3)多少毫升?
【解析】设需要98%的硫酸2毫升,98%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1.84x克,其中含硫酸溶质
的质量为1.84x× 98%克。
配制得到500毫升20%的硫酸溶液,其中溶液的质量为500毫升×1.14克/毫升=570克
(1.14克/厘米3=1.14克/毫升),含硫酸溶质的质量为570克×20%=114克。根据“溶
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得1.84xX×98%=ll4。
X=63.2(毫升)
【答案】63.2
将5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
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0% B.26.7% C.35.2% D.60%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溶液混合的计算。设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50克×40%
+100克×20%=(50克+100克)·x,解之得x=26.7%。
【答案】B
同步训练 A组
1.(1)将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水倒出1/5,余下蔗糖水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2)一杯食盐溶液,上层的质量分数为l0%,则下层的质量分数_______(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10%。
(3)将90℃时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铜溶液降温到10℃(无晶体析出),此时硫酸铜溶液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该温度下,某氯化钠溶液的组成模型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
(2)保持温度不变蒸发l0克水后,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2题)
3.将80克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 )
A.80克 B.100克.
C.200克 D.280克
4.20℃时,将一杯接近饱和的食盐水不断恒温蒸发水分,表示水分蒸干之前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的曲线是 ( )
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中加人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
下列各量不变的是 ( )
①溶液中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③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
④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⑤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A.①④ B.⑦③
C.③④ D.④⑤
6. 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
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若用l0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配制该稀硫酸,需要
蒸馏水(密度为l克/厘米3)的体积为_________毫升(精确到0.1)。
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配制、装瓶并贴标签。请
填写右侧的标签。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 (第6题)
同步训练 B组
7.已知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如果要配制该物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溶液200克,需要水________克,此时
溶液的温度应为__________℃。
8.小华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并测定其酸碱度。考
试时,小华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第8题)
(1)请填写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上图所示的操作中,若C中砝码的质量为10克,游码的读数为3.5克,则碳酸钠的
实际质量为___________克。
(4)小华在测定所配制溶液的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进行测定,则测得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9.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时l0克水最多能溶解4克氯化钠
C.③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①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10.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可多选)
(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1.有这样一道例题:配制1000毫升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已知:l0%的稀硫酸的密度为1.07克/厘米3,98%的
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厘米3)
小华和小瑛都解出了正确答案:浓硫酸的体积为59.3毫升。
(1)请你替他们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 ,
(2)接着老师又叫同学们求加水的体积。
小华的解法:V加水=V稀-V浓=l000毫升-59.3毫升=940.7毫升
小瑛的解法:m加水=m稀一m浓=1000毫升×1.O7克/厘米3—59.3毫升×1.84克/
厘米3=960.89克
V加水===960.89毫升
你认为__________同学的解法正确,另一位同学的解法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5% (2)等于 (3)15% 2.(1)氯化 (2)不变 3.C 4.B
5.A 6.(1)390 (2) (3)小于 7.160 60 8.(1)玻璃棒
药匙 (2)ECADB (3)6.5 (4)偏小 9.C 10.BC ll.(1)略
(2)小瑛 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V稀≠V浓+V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