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7-27 09:53:2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越城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2.(2020九上·温州月考)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极难溶于水 B.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C.具有可燃性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3.(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
C.将硫酸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4.(2021九上·温州期中)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 ℃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a的酸性比b强
B.洗手液b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C.洗手液c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5.(2021九上·金华期中)小科学习了《物质的酸碱性》课程后,决定用 pH 试纸测定一些物质的 pH,下列做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硫酸的pH
B.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
C.用pH试纸浸入矿泉水测得pH为7.2
D.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胃液的pH为2
6.(2021九上·金华期中)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稀盐酸;③氧化铁和硫酸;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21九上·金华期中)稀盐酸滴入镁粉中即产生气体,现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图像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  )
A.生成气体的质量 B.稀盐酸的质量
C.氯化镁的质量 D.溶液的质量
8.(2021九上·慈溪期中)要使如图所示装置中的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 ④氢氧化钠和水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21九上·新昌期中)下列4种物质,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盐酸 B.烧碱 C.浓硫酸 D.碳酸钠晶体
10.(2021九上·金华期中)如图,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加入稀盐酸,对该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计读数持续上升
B.测其 pH 逐渐变小
C.溶液呈红色时,反应没发生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
11.(2021九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的pH变化曲线是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的结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横坐标是滴加的盐酸体积
B.向a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C.向b点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C点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l-
12.(2021九上·吴兴月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21九上·乐清月考)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过程中,测得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Fe(NO3)2和Cu(NO3)2
D.e点,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15.(2021九上·温州月考)小滨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
A.HCl、NaOH、Na2SO4 B.KNO3、ZnCl2、FeCl2
C.AgNO3、H2SO4、NaCl D.NaOH、Na2CO3、NaCl
二、填空题
16.(2021九上·金华月考)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
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17.(2021九上·温州期中)小明在凉拌紫甘蓝时,加入一些白醋,发现紫甘蓝变红了。他又向其他不同试剂中滴加紫甘蓝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
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纯碱溶液
滴加2滴紫甘蓝汁后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甘蓝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
(2)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   。
18.(2021九上·诸暨期中)浓H2SO4稀释时,要让   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里的已有液体中,否则将会使液滴飞溅,造成危险。浓硫酸可以干燥H2或O2,是由于它有   性。
19.(2021九上·新昌期中)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填离子符号)
(2)图中反应③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请写出符合性质②,反应后能生成蓝色溶液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2021九上·绍兴期中)某同学利用A~D四个透明塑料杯和导管设计“塔杯变色”趣味实验:四个杯子分别盛有盐酸、碳酸钠、氯化钙、酚酞中的某一种溶液。往A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红色。当上一杯液体达到一定量时会自动流入下一杯,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B杯溶液变成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B杯流出的溶液中溶质有   。
(3)C杯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2021九上·绍兴期中)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字母填空。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
c.熟石灰 d.碳酸氢钠 e.氯化钾
(1)用于去除铁锈的是   ;
(2)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3)用于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是   ;
(4)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22.(2021九上·浙江月考)扑克是生活中用来休闲的娱乐项目之一,聪明的小华发明了一种扑克新玩法-“化学扑克”。“化学扑克”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发生反应,即可出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下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桌面上是一张图甲的“盐酸”牌,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一张牌(如图)。
(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则四位玩家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他们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3.(2021九上·江干期末)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填空:
(1)反应还生成其他物质,补充完整图示中反应后微粒的化学式   ;
(2)写出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4.(2021九上·余杭月考)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因有咸味、外观酷似食盐而常被误食。亚硝酸盐能致癌,因有良好的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肉类食品添加剂,但用量严格限制,亚硝酸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加热至320℃以上或遇强酸则分解出红棕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气体。请根据信息回答:
(1)亚硝酸钠的保存方式是   ,原因是   ;
(2)试设计出1种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简单方案(简单叙述即可):    。
25.(2021九上·余杭月考)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传感器应是采集   数据来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0九上·余杭月考)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试剂 H2O 生石灰 稀盐酸 Mg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做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
(3)按照上面表格中有关内容,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   、   。
27.(2021九上·杭州期中)在学习完中和反应相关知识后,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的两份溶液展开了相关探究,记录如下:在甲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图乙表示各溶液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D点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有   ,在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3)下列反应中微观本质与该小组探究反应本质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②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硫酸与火碱反应
28.(2021九上·萧山期中)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
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⑴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⑵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 (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⑶酒精的化学式与 NaOH
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⑷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1)【实验探究】
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   (填“显”或“不显”)碱性.
(2)实验二: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3)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   (填化学式)溶液, 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4)【拓展应用】
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9.(2021九上·杭州期中)为了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图甲中,需要插入   (填器材),通过测量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2)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评判标准是   ;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乙所示,由此判断氢 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
(4)实验过程中,测得某时溶液的温度是 32℃,则 a、b 两点的溶液中,相 同的溶质是(不包括酚酞)   。
30.(2020九上·嘉兴期中)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显   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上·临安期中)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Ac =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
32.(2021九上·余杭期中)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 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   mL。
(2)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3)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3.(2021九上·长兴期中)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8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如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的质量 12g 12g 12g 12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4g m 10g 10g
(1)m=   g。
(2)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精确到0.1%)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以及适当的计算,请画出实验四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沉淀/g和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的坐标关系图,请标出拐点数据。
34.(2021九上·台州期中)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 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试剂是   。
(2)试从加入药品的种类、顺序及发生的化学反应等角度来解释气球体积的变化情况。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1九上·宁波月考)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A代表起点,已画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雕琢玉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丝线织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葡萄制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瓷盘破碎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的。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溶解性、密度、颜色和气味均是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是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即可。
【解答】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二者完全反应,那么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A不合题意;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故B不合题意;
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解答】A、 洗手液a的pH小于洗手液b,其酸性比b强 ,不符合题意;
B、 洗手液b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小,pH增大 ,符合题意;
C、 洗手液c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不符合题意;
D、 洗手液d呈碱性,a呈酸性,二者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用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判断。
【解答】A.湿润的pH试纸会将稀硫酸稀释,从而使测出的稀硫酸的pH发生改变,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pH试纸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矿泉水,然后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C错误;
D.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胃液的pH为2,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小气球鼓起来,肯定是里面气压增大了,要么是反应放出热量,要么是反应生成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且放出热量,故①符合题意;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②符合题意;
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故③不合题意;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故④符合题意。
则可以是①②④。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镁粉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加入稀盐酸后,镁粉和稀盐酸反应,马上生成氢气,因此氢气的质量是从0g开始的,故A不合题意;
在反应过程中,稀盐酸的质量是逐渐减少的,故B不合题意;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在反应开始时,氯化镁的质量为零,故C不合题意;
反应前,稀盐酸的溶液就有一定质量;开始反应后,进入溶液的镁的质量远远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结束时,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气球能够鼓起来,肯定是里面气压增大了,要么是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要么是反应生成了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锌和稀硫酸 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导致气球气体变大;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气体变大;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不放出热量,气球体积几乎不变;
④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
则符合要求的为①②④。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HCl气体会挥发到空气中,瓶口会有大量白雾产生;烧碱是氢氧化钠,露置空气中会潮解并且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腐蚀性,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导致质量分数降低;碳酸钠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风化变成碳酸钠。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
B、烧碱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空气中会吸水,导致质量增加,但是没有化学反应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晶体露置空气中会发生风化,导致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者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判断;
(2)根据溶液pH的变化判断;
(3)(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不再有热量放出,溶液的温度会下降,故A错误;
B.在完全反应前,氢氧化钠的浓度不断减小,即碱性不断碱性,则pH不断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继续减小,故B正确;
C.在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前,溶液仍然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反应正在进行,故C错误;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可能呈酸性,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及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确定出反应后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A、由反应时pH变大的趋势可知,该反应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横坐标为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不符合题意;
B、a点溶液pH小于7,即盐酸未全部反应,向a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b点溶液pH大于7,氢氧化钠过量,则向b点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不符合题意;
D、 C点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刚好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l- ,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分析。
【解答】A、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盐酸除铁锈是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为碱,胃酸中含有盐酸,二者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俗称,属于碱,改良酸性土壤是与土壤中酸发生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硫酸是酸,处理含碱废水,是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这种类型的题要明确滴加的是什么液体,图像的初始点,过程及最终走向。此题杯中盛有的是稀硫酸,滴加的是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横坐标均为氢氧化钡溶液质量,涉及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OH)2=BaSO4↓+2H2O
【解答】A:纵坐标为溶质质量,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溶质只有H2SO4,故初始点不为0;反应过程中,H2SO4被消耗,生成BaSO4↓,而BaSO4↓不属于溶质,故溶质质量不断减少;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物无剩余,生成物不属于溶质,故溶质质量为0;反应结束后,氢氧化钡溶液仍在滴加,杯中溶质Ba(OH)2不断增加,故溶质不断增加。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纵坐标为溶液pH,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溶质为H2SO4,pH<7;氢氧化钡溶液pH>7,当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会慢慢增大,并会无限接近氢氧化钡溶液的pH。B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纵坐标为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杯中盛有稀硫酸,故初始点不为0,整个过程没有气体生成,当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应不断增加。C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纵坐标为沉淀质量,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只有稀硫酸,没有沉淀,故初始点为0;反应过程中,BaSO4↓生成,沉淀质量增大;反应结束后,BaSO4↓不再生成,沉淀质量不再改变。D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a点时,铁粉正在和硝酸银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故A错误;
B.c点时,铁粉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银和铜,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不能和银、铜反应,因此无气泡产生,故B正确;
C.d点时,铁和硝酸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故C错误;
D.e点,加入的铁粉过滤,则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银、铜和铁3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性质、是否可溶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HCl和NaOH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故A错误;
B.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故B错误;
C.硝酸银不溶于水,故C错误;
D.三中物质都能溶于水,且没有颜色,不相互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3
(2)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为-2价,设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2+4x+(-2)×7=0,x=+3;
(2)硼砂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都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3;(2) 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17.【答案】(1)绿色
(2)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紫甘蓝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分析;
(2)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1) 石灰水呈碱性,由图示中紫甘蓝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可知,在石灰水中滴加紫甘蓝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绿色;
(2) 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故答案为:(1)绿色;(2)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18.【答案】浓H2SO4;吸水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
浓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强腐蚀性,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等。
【解答】稀释浓硫酸要将硫酸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气体。
故答案为: 浓H2SO4 ; 吸水 。
19.【答案】(1)H+
(2)置换
(3)2HCl+CuO=CUCl2+H2O 或H2SO4+CuO=CuSO4+H2O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有常见的硫酸和盐酸,酸的共同性质有:1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4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5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其中2、4、5都属于复分解反应,3属于置换反应。
【解答】 (1) 盐酸、硫酸、硝酸中都是常见的酸,酸的定义就为电离时溶液中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故酸溶液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 ;
(2)③ 反应为酸和活泼金属的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故为置换反应;
(3)② 反应为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后为蓝色的溶液,Cu2+为蓝色,故可以选择CuO+2HCl=CuCl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H+ ;(2)置换 ; (3)2HCl+CuO=CUCl2+H2O 或H2SO4+CuO=CuSO4+H2O 。
20.【答案】(1)HCl+NaOH=NaCl+HO
(2)HCl、NaCl、酚酞
(3)2HCl+Na2CO3=2NaCl+CO2↑+H2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酚酞溶液红色消失,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解答】A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则A中为酚一概而论,A中溶液流入B中,溶液呈无色,则B中为盐酸,B中液体流入C中,溶液变红色且有气泡产生,则C中为碳酸钠,C进入D中溶液无色,产生白色沉淀,则D为氯化钙;
(1)B中溶液变成无色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B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且有A中的酚酞,因B中流出液体进入C时有气泡产生,说明B中还一定有盐酸;
(3)C中产生气泡是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CO2↑+H2O 。
故答案为:(1)HCl+NaOH=NaCl+H2O;(2) HCl、NaCl、酚酞 ; 2HCl+Na2CO3=2NaCl+CO2↑+H2O 。
21.【答案】(1)a
(2)d
(3)e
(4)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的用途及钾肥的作用分析。
【解答】(1)稀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
(2)碳酸氢钠没有腐蚀性且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3)氯化钾中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可作钾肥,钾肥可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
(4)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1)a;(2)d;(3)e;(4)c。
22.【答案】(1)CDBA
(2)BD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先判断物质间哪些是可以反应的
【解答】(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即相邻排列的物质均可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Fe→CuSO4→Ca(OH)2→CO2。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即只有最后两种物质不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Ca(OH)2→CuSO4→Fe,CO2出不掉。
故答案为:(1)CDBA (2)BDC
23.【答案】(1)H2O
(2)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1)由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知,图中所缺粒子为水分子,化学式为H2O ;
(2)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 H2O ;(2) 复分解反应 。
24.【答案】(1)密封保存;亚硝酸钠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而变质
(2)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滴加酚酞,变红色的原固体是亚硝酸钠,不变色的原固体是氯化钠;(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是亚硝酸钠,没有的是氯化钠。)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亚硝酸钠的性质可以去选择保存的方法,亚硝酸钠显碱性,氯化钠显中性,可以用酚酞试液来鉴别;亚硝酸钠与强酸可以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氯化钠不能 可以用强酸来鉴别。
【解答】 (1)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 而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2)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不同的性质去鉴别它们的方法:方案1: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的原固体是亚硝酸钠,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方案2: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溶于水制成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硝酸钠,无现象的是氯化钠。
25.【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
(3)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有: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外因,还有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解答】 (1)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 由分析可知,图中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和转换法,通过控制反应物颗粒大小不同,其它的相同进行实验,第二幅图中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测出两个锥形瓶中气压的大小,所以是通过气压的变化情况来反应碳酸钙和盐酸的速率;
(3)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的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由于粉状碳酸钙接触面积更大,粉末状的碳酸钙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更快;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①需要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而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的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是相等的。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3)B。
26.【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先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2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再滴入甲滴管中的水,此时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3)第一次为温度升高导致瓶中气压增大;第二次为产生气体导致瓶中气压增大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有碱性溶液进入。而这个碱性溶液应该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氨水,即可以证明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为了验证使石蕊试液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需要先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色,然后再滴上水形成碳酸后才能使纸花变色,据此分析解答;
(3)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但没有气体产生,则气压变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所致。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则气压变大的原因应该是生成气体所致。
【解答】(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做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先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2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再滴入甲滴管中的水,此时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3)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第一次为温度升高导致瓶中气压增大、第二次为产生气体导致瓶中气压增大。
27.【答案】(1)HCl+NaOH= NaCl+H2O
(2)Na+、Cl-、OH-;红
(3)②③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反应进程,进而对离子的种类和酸碱性进行判断;
(3)根据酸碱反应的实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D点溶液温度已经开始下降,可以看出氢氧化钠过量,反应后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离子为钠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即Na+、Cl-、OH-。C点时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即反应仍在进行,其中盐酸过量,反应后溶液显酸性,加入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3)上述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①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盐与酸反应,不是酸碱中和反应,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熟石灰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酸反应中和酸性土壤,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②符合题意;
③火碱为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28.【答案】(1)不显
(2)有气泡冒出;CO2+2NaOH═Na2CO3+H2O
(3)CaCl2(合理均可)
(4)Na2CO3+Ba(OH)2═BaCO3↓+2NaOH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与酸反应,但氢氧化钠与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结合除杂原则进行解答。
【解答】(1)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结合可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酒精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看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不显碱性;
(2)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盐酸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氢氧化钠变质,加入盐酸会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3)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从而干扰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验证,所以不能用加入澄清石灰水验证变质情况,应将石灰水改为氯化钙等溶液;
(4)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利用钙离子或钡离子可与碳酸钠反应,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 Na2CO3+Ba(OH)2═BaCO3↓+2NaOH 。
故答案为:(1)不显;(2)有气泡冒出; CO2+2NaOH═Na2CO3+H2O ;(3) CaCl2(合理均可) ;(4) Na2CO3+Ba(OH)2═BaCO3↓+2NaOH 。
29.【答案】(1)温度计
(2)酚酞恰好褪色
(3)放热
(4)氯化钠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NaOH=NaCl+H2O。测量温度用温度计,结合乙图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图甲中,通过测量温度变化,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需要插入温度计 。
(2)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评判标准是酚酞恰好褪色 。
(3) 由图乙可知,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温度升高,故是 放热 。
(4)测得某时溶液的温度是 32℃,则 a、b 两点的溶液中,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氯化钠,b点溶质有盐酸,氯化钠。
相同的溶质是氯化钠 。
30.【答案】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
【解答】 Na2CO3溶液显碱性; 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因滤液显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即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加入足量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中含有酚酞,仍呈红色;将氯化钙改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一定存在碳酸钠,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故答案为: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
31.【答案】(1)变小
(2)解:设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m CO2=820克-819.89克=0.11克
CaCO3+2HAc=Ca(Ac)2+H2O+ CO2↑
100 44
m 0.11克
m=0.25克
CaCO3%= =1.25%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3)使鱼骨中碳酸钙与醋酸完全反应需要时间太长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子秤读数的减小量越来越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电子秤示数的减小量就是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时间长短分析解答。
【解答】(1)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变小。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理由是:使鱼骨中碳酸钙与醋酸完全反应需要时间太长。
32.【答案】(1)30
(2)B
(3)解:设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mHCl=1.0g/mL×30 mL×3.65%=1.095克
NaOH+ HCl=H2O +NaCl
40 36.5
x 1.095克
x=1.2g
NaOH%= =6%
答: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pH=7时,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由丙图判断恰好反应即温度最高时盐酸的体积分析;
(2)根据该实验可判断中和反应放热,但不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放热及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盐酸,溶液酸性变强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解答】(1)pH=7时,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释放温度最多,由丙可知,盐酸体积为30mL时温度最高,即恰好完全反应;
(2)由图示可知, 22℃ 盐酸与所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所以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小于22℃ ,A错误; 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B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水生成的都是放热反应,C错误; 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1)30;(2)B;(3)6%。
33.【答案】(1)8
(2)解:设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 +CaCl2= CaCO3↓+ 2NaCl
106 100
x 10g
x=10.6g
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 ×100%≈88.3%
答.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88.3%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三和实验四中,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变大了,但是生成沉淀的质量不变,因此实验三中食用碱中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在碳酸钠完全反应前,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呈正比,据此计算m的数值。
(2)根据表格确定沉淀碳酸钙的质量,利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找到沉淀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画出对应的坐标关系图。
【解答】(1)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碳酸钠还为完全反应,则生成沉淀的质量:m=;
(3)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呈正比,当生成10g沉淀时,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溶液质量为:。此后,沉淀的质量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4.【答案】(1)盐酸
(2)加入盐酸时,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瓶内压强不变,气球体积不变, 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或书写方程式),瓶内压强仍不变,气球体积也还不变
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气球膨胀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可知,在滴加第一种试剂时,瓶内气压保持不变,这说明二氧化碳和滴入的试剂不能反应。在盐酸和氢氧化钠两种试剂中,只有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2)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会引起瓶内气压的变化;而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引起瓶内气体压强变小。而对于气球来说,瓶内气压减小,则气球体积变大;瓶内气压增大,则气球体积变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因为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会引起瓶内气压的变化,所以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盐酸。
35.【答案】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于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等于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
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有气体生成,因此溶液质量增加量小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反应结束,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因此开始和结束时图线的倾斜角度相同,且较大,而中间图线的倾斜角度偏小,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先反应,碳酸钠后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分析溶液质量的增大趋势的变化,据此画出对应的图像即可。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越城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雕琢玉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丝线织锦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葡萄制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瓷盘破碎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0九上·温州月考)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极难溶于水 B.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C.具有可燃性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的。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溶解性、密度、颜色和气味均是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是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1九上·金华期中)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
C.将硫酸钠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D.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即可。
【解答】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二者完全反应,那么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A不合题意;
B.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混合后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稀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故B不合题意;
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4.(2021九上·温州期中)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 ℃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手液a的酸性比b强
B.洗手液b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C.洗手液c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洗手液d和a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溶液pH>7时,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溶液pH=7时,呈中性。
【解答】A、 洗手液a的pH小于洗手液b,其酸性比b强 ,不符合题意;
B、 洗手液b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小,pH增大 ,符合题意;
C、 洗手液c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不符合题意;
D、 洗手液d呈碱性,a呈酸性,二者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1九上·金华期中)小科学习了《物质的酸碱性》课程后,决定用 pH 试纸测定一些物质的 pH,下列做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硫酸的pH
B.用干燥的pH试纸测定浓硫酸的pH
C.用pH试纸浸入矿泉水测得pH为7.2
D.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胃液的pH为2
【答案】D
【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用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判断。
【解答】A.湿润的pH试纸会将稀硫酸稀释,从而使测出的稀硫酸的pH发生改变,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pH试纸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矿泉水的pH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矿泉水,然后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C错误;
D.用干燥的pH试纸测出胃液的pH为2,故D正确。
故选D。
6.(2021九上·金华期中)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稀盐酸;③氧化铁和硫酸;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小气球鼓起来,肯定是里面气压增大了,要么是反应放出热量,要么是反应生成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且放出热量,故①符合题意;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②符合题意;
③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故③不合题意;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故④符合题意。
则可以是①②④。
故选C。
7.(2021九上·金华期中)稀盐酸滴入镁粉中即产生气体,现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镁粉至过量,若图像中横坐标表示镁粉的质量,则纵坐标表示 (  )
A.生成气体的质量 B.稀盐酸的质量
C.氯化镁的质量 D.溶液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镁粉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加入稀盐酸后,镁粉和稀盐酸反应,马上生成氢气,因此氢气的质量是从0g开始的,故A不合题意;
在反应过程中,稀盐酸的质量是逐渐减少的,故B不合题意;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在反应开始时,氯化镁的质量为零,故C不合题意;
反应前,稀盐酸的溶液就有一定质量;开始反应后,进入溶液的镁的质量远远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结束时,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1九上·慈溪期中)要使如图所示装置中的气球明显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 ④氢氧化钠和水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气球能够鼓起来,肯定是里面气压增大了,要么是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要么是反应生成了气体,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锌和稀硫酸 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导致气球气体变大;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气体变大;
③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不放出热量,气球体积几乎不变;
④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
则符合要求的为①②④。
故选C。
9.(2021九上·新昌期中)下列4种物质,把他们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其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盐酸 B.烧碱 C.浓硫酸 D.碳酸钠晶体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HCl气体会挥发到空气中,瓶口会有大量白雾产生;烧碱是氢氧化钠,露置空气中会潮解并且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腐蚀性,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导致质量分数降低;碳酸钠晶体露置在空气中会风化变成碳酸钠。
【解答】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
B、烧碱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2NaOH+CO2=Na2CO3+H2O,发生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加,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空气中会吸水,导致质量增加,但是没有化学反应发生,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晶体露置空气中会发生风化,导致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1九上·金华期中)如图,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加入稀盐酸,对该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温度计读数持续上升
B.测其 pH 逐渐变小
C.溶液呈红色时,反应没发生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氯化钠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者反应时的温度变化判断;
(2)根据溶液pH的变化判断;
(3)(4)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放出热量,则温度计的示数会升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不再有热量放出,溶液的温度会下降,故A错误;
B.在完全反应前,氢氧化钠的浓度不断减小,即碱性不断碱性,则pH不断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盐酸的滴入,溶液的pH继续减小,故B正确;
C.在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前,溶液仍然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反应正在进行,故C错误;
D.溶液呈无色时,溶液可能呈酸性,此时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故D错误。
故选B。
11.(2021九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的pH变化曲线是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的结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横坐标是滴加的盐酸体积
B.向a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C.向b点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C点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l-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及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确定出反应后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A、由反应时pH变大的趋势可知,该反应是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横坐标为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不符合题意;
B、a点溶液pH小于7,即盐酸未全部反应,向a点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b点溶液pH大于7,氢氧化钠过量,则向b点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不符合题意;
D、 C点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刚好反应的图像,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l- ,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1九上·吴兴月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用盐酸除铁锈
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
【答案】A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分析。
【解答】A、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盐酸除铁锈是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为碱,胃酸中含有盐酸,二者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俗称,属于碱,改良酸性土壤是与土壤中酸发生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硫酸是酸,处理含碱废水,是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21九上·浙江月考)向盛有50mL稀硫酸的烧杯中,缓慢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加,某些量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这种类型的题要明确滴加的是什么液体,图像的初始点,过程及最终走向。此题杯中盛有的是稀硫酸,滴加的是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横坐标均为氢氧化钡溶液质量,涉及的化学方程式:H2SO4+Ba(OH)2=BaSO4↓+2H2O
【解答】A:纵坐标为溶质质量,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溶质只有H2SO4,故初始点不为0;反应过程中,H2SO4被消耗,生成BaSO4↓,而BaSO4↓不属于溶质,故溶质质量不断减少;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物无剩余,生成物不属于溶质,故溶质质量为0;反应结束后,氢氧化钡溶液仍在滴加,杯中溶质Ba(OH)2不断增加,故溶质不断增加。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纵坐标为溶液pH,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溶质为H2SO4,pH<7;氢氧化钡溶液pH>7,当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会慢慢增大,并会无限接近氢氧化钡溶液的pH。B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纵坐标为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杯中盛有稀硫酸,故初始点不为0,整个过程没有气体生成,当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应不断增加。C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纵坐标为沉淀质量,当未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时,杯中只有稀硫酸,没有沉淀,故初始点为0;反应过程中,BaSO4↓生成,沉淀质量增大;反应结束后,BaSO4↓不再生成,沉淀质量不再改变。D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1九上·乐清月考)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过程中,测得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白色沉淀
B.c点,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Fe(NO3)2和Cu(NO3)2
D.e点,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a点时,铁粉正在和硝酸银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硝酸银,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故A错误;
B.c点时,铁粉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银和铜,向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不能和银、铜反应,因此无气泡产生,故B正确;
C.d点时,铁和硝酸银、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亚铁,故C错误;
D.e点,加入的铁粉过滤,则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银、铜和铁3种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15.(2021九上·温州月考)小滨对某无色溶液所含溶质的记录,合理的是(  )
A.HCl、NaOH、Na2SO4 B.KNO3、ZnCl2、FeCl2
C.AgNO3、H2SO4、NaCl D.NaOH、Na2CO3、NaCl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的性质、是否可溶等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HCl和NaOH会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故A错误;
B.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故B错误;
C.硝酸银不溶于水,故C错误;
D.三中物质都能溶于水,且没有颜色,不相互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1九上·金华月考)一款名为“史莱姆”的水晶泥玩具,其主要成分是普通胶水、硼砂晶体和水。查阅资料知道:
①硼砂晶体(Na2B4O7·10H2O)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用作清洁剂、杀虫剂。
②人体若摄入过多的硼,会引发多脏器的蓄积性中毒。
(1)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至少写出一条关于硼砂晶体的物理性质   。
【答案】(1)+3
(2)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解答】(1) 硼砂晶体(Na2B4O7·10H2O)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为-2价,设硼(B)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2+4x+(-2)×7=0,x=+3;
(2)硼砂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都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1)+3;(2) 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
17.(2021九上·温州期中)小明在凉拌紫甘蓝时,加入一些白醋,发现紫甘蓝变红了。他又向其他不同试剂中滴加紫甘蓝汁,记录实验现象如表。请回答:
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纯碱溶液
滴加2滴紫甘蓝汁后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1)在石灰水中滴加紫甘蓝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   。
(2)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   。
【答案】(1)绿色
(2)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紫甘蓝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分析;
(2)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1) 石灰水呈碱性,由图示中紫甘蓝汁遇碱性溶液呈绿色可知,在石灰水中滴加紫甘蓝汁,溶液可能显示的颜色是绿色;
(2) 用pH试纸测定上述部分溶液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故答案为:(1)绿色;(2)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18.(2021九上·诸暨期中)浓H2SO4稀释时,要让   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里的已有液体中,否则将会使液滴飞溅,造成危险。浓硫酸可以干燥H2或O2,是由于它有   性。
【答案】浓H2SO4;吸水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
浓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强腐蚀性,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等。
【解答】稀释浓硫酸要将硫酸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气体。
故答案为: 浓H2SO4 ; 吸水 。
19.(2021九上·新昌期中)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   (填离子符号)
(2)图中反应③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请写出符合性质②,反应后能生成蓝色溶液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H+
(2)置换
(3)2HCl+CuO=CUCl2+H2O 或H2SO4+CuO=CuSO4+H2O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有常见的硫酸和盐酸,酸的共同性质有:1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4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5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其中2、4、5都属于复分解反应,3属于置换反应。
【解答】 (1) 盐酸、硫酸、硝酸中都是常见的酸,酸的定义就为电离时溶液中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故酸溶液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H+ ;
(2)③ 反应为酸和活泼金属的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故为置换反应;
(3)② 反应为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后为蓝色的溶液,Cu2+为蓝色,故可以选择CuO+2HCl=CuCl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H+ ;(2)置换 ; (3)2HCl+CuO=CUCl2+H2O 或H2SO4+CuO=CuSO4+H2O 。
20.(2021九上·绍兴期中)某同学利用A~D四个透明塑料杯和导管设计“塔杯变色”趣味实验:四个杯子分别盛有盐酸、碳酸钠、氯化钙、酚酞中的某一种溶液。往A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红色。当上一杯液体达到一定量时会自动流入下一杯,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B杯溶液变成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B杯流出的溶液中溶质有   。
(3)C杯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HCl+NaOH=NaCl+HO
(2)HCl、NaCl、酚酞
(3)2HCl+Na2CO3=2NaCl+CO2↑+H2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酚酞溶液红色消失,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解答】A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则A中为酚一概而论,A中溶液流入B中,溶液呈无色,则B中为盐酸,B中液体流入C中,溶液变红色且有气泡产生,则C中为碳酸钠,C进入D中溶液无色,产生白色沉淀,则D为氯化钙;
(1)B中溶液变成无色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B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且有A中的酚酞,因B中流出液体进入C时有气泡产生,说明B中还一定有盐酸;
(3)C中产生气泡是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2HCl+Na2CO3=2NaCl+CO2↑+H2O 。
故答案为:(1)HCl+NaOH=NaCl+H2O;(2) HCl、NaCl、酚酞 ; 2HCl+Na2CO3=2NaCl+CO2↑+H2O 。
21.(2021九上·绍兴期中)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字母填空。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
c.熟石灰 d.碳酸氢钠 e.氯化钾
(1)用于去除铁锈的是   ;
(2)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3)用于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的是   ;
(4)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答案】(1)a
(2)d
(3)e
(4)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的用途及钾肥的作用分析。
【解答】(1)稀盐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除铁锈;
(2)碳酸氢钠没有腐蚀性且能与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3)氯化钾中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可作钾肥,钾肥可增强作物抗倒伏能力;
(4)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故答案为:(1)a;(2)d;(3)e;(4)c。
22.(2021九上·浙江月考)扑克是生活中用来休闲的娱乐项目之一,聪明的小华发明了一种扑克新玩法-“化学扑克”。“化学扑克”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发生反应,即可出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下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桌面上是一张图甲的“盐酸”牌,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一张牌(如图)。
(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则四位玩家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他们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答案】(1)CDBA
(2)BD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先判断物质间哪些是可以反应的
【解答】(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即相邻排列的物质均可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Fe→CuSO4→Ca(OH)2→CO2。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即只有最后两种物质不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Ca(OH)2→CuSO4→Fe,CO2出不掉。
故答案为:(1)CDBA (2)BDC
23.(2021九上·江干期末)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填空:
(1)反应还生成其他物质,补充完整图示中反应后微粒的化学式   ;
(2)写出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答案】(1)H2O
(2)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分析。
【解答】(1)由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知,图中所缺粒子为水分子,化学式为H2O ;
(2)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 H2O ;(2) 复分解反应 。
24.(2021九上·余杭月考)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因有咸味、外观酷似食盐而常被误食。亚硝酸盐能致癌,因有良好的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肉类食品添加剂,但用量严格限制,亚硝酸钠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加热至320℃以上或遇强酸则分解出红棕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气体。请根据信息回答:
(1)亚硝酸钠的保存方式是   ,原因是   ;
(2)试设计出1种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简单方案(简单叙述即可):    。
【答案】(1)密封保存;亚硝酸钠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而变质
(2)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滴加酚酞,变红色的原固体是亚硝酸钠,不变色的原固体是氯化钠;(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的是亚硝酸钠,没有的是氯化钠。)合理即可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亚硝酸钠的性质可以去选择保存的方法,亚硝酸钠显碱性,氯化钠显中性,可以用酚酞试液来鉴别;亚硝酸钠与强酸可以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氯化钠不能 可以用强酸来鉴别。
【解答】 (1)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 而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2)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不同的性质去鉴别它们的方法:方案1: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的原固体是亚硝酸钠,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方案2: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溶于水制成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硝酸钠,无现象的是氯化钠。
25.(2021九上·余杭月考)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传感器应是采集   数据来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
(3)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有: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外因,还有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解答】 (1)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 由分析可知,图中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和转换法,通过控制反应物颗粒大小不同,其它的相同进行实验,第二幅图中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测出两个锥形瓶中气压的大小,所以是通过气压的变化情况来反应碳酸钙和盐酸的速率;
(3)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的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由于粉状碳酸钙接触面积更大,粉末状的碳酸钙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更快;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①需要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而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的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是相等的。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3)B。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0九上·余杭月考)下图装置可以完成多个简单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现象明显、尾气不外逸等优点。
  滴管甲 烧杯① 滴管乙 烧杯②
试剂 H2O 生石灰 稀盐酸 Mg
(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做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
(3)按照上面表格中有关内容,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   、   。
【答案】(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先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2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再滴入甲滴管中的水,此时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3)第一次为温度升高导致瓶中气压增大;第二次为产生气体导致瓶中气压增大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有碱性溶液进入。而这个碱性溶液应该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氨水,即可以证明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为了验证使石蕊试液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需要先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纸花变色,然后再滴上水形成碳酸后才能使纸花变色,据此分析解答;
(3)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量,但没有气体产生,则气压变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所致。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则气压变大的原因应该是生成气体所致。
【解答】(1)若甲中吸有浓氨水,乙中吸有无色酚酞溶液,将甲、乙中的液体同时挤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若甲中吸有水,乙中吸有稀硫酸,烧杯①中做有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烧杯②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为了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应采取的实验操作是:先将乙滴管中的稀硫酸滴入烧杯2中,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再滴入甲滴管中的水,此时观察烧杯1中的纸花是否变色。
(3)气球鼓起是因为装置内气压增大,两次气压增大的原因依次是:第一次为温度升高导致瓶中气压增大、第二次为产生气体导致瓶中气压增大。
27.(2021九上·杭州期中)在学习完中和反应相关知识后,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的两份溶液展开了相关探究,记录如下:在甲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图乙表示各溶液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D点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有   ,在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3)下列反应中微观本质与该小组探究反应本质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②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硫酸与火碱反应
【答案】(1)HCl+NaOH= NaCl+H2O
(2)Na+、Cl-、OH-;红
(3)②③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温度的变化确定反应进程,进而对离子的种类和酸碱性进行判断;
(3)根据酸碱反应的实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D点溶液温度已经开始下降,可以看出氢氧化钠过量,反应后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离子为钠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即Na+、Cl-、OH-。C点时溶液温度不断升高,即反应仍在进行,其中盐酸过量,反应后溶液显酸性,加入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3)上述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本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①小苏打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盐与酸反应,不是酸碱中和反应,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熟石灰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酸反应中和酸性土壤,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②符合题意;
③火碱为氢氧化钠,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③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28.(2021九上·萧山期中)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
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⑴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⑵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 (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⑶酒精的化学式与 NaOH
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⑷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1)【实验探究】
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   (填“显”或“不显”)碱性.
(2)实验二: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   ,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3)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   (填化学式)溶液, 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4)【拓展应用】
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不显
(2)有气泡冒出;CO2+2NaOH═Na2CO3+H2O
(3)CaCl2(合理均可)
(4)Na2CO3+Ba(OH)2═BaCO3↓+2NaOH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与酸反应,但氢氧化钠与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结合除杂原则进行解答。
【解答】(1)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结合可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酒精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看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不显碱性;
(2)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盐酸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氢氧化钠变质,加入盐酸会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3)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从而干扰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验证,所以不能用加入澄清石灰水验证变质情况,应将石灰水改为氯化钙等溶液;
(4)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可利用钙离子或钡离子可与碳酸钠反应,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方程式为 Na2CO3+Ba(OH)2═BaCO3↓+2NaOH 。
故答案为:(1)不显;(2)有气泡冒出; CO2+2NaOH═Na2CO3+H2O ;(3) CaCl2(合理均可) ;(4) Na2CO3+Ba(OH)2═BaCO3↓+2NaOH 。
29.(2021九上·杭州期中)为了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图甲中,需要插入   (填器材),通过测量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2)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评判标准是   ;
(3)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乙所示,由此判断氢 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
(4)实验过程中,测得某时溶液的温度是 32℃,则 a、b 两点的溶液中,相 同的溶质是(不包括酚酞)   。
【答案】(1)温度计
(2)酚酞恰好褪色
(3)放热
(4)氯化钠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NaOH=NaCl+H2O。测量温度用温度计,结合乙图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图甲中,通过测量温度变化,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需要插入温度计 。
(2)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评判标准是酚酞恰好褪色 。
(3) 由图乙可知,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温度升高,故是 放热 。
(4)测得某时溶液的温度是 32℃,则 a、b 两点的溶液中,
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氯化钠,b点溶质有盐酸,氯化钠。
相同的溶质是氯化钠 。
30.(2020九上·嘉兴期中)小强同学用三支试管,分别取适量的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显   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
(选填答案:A、稀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
Na2CO3; ②NaCl CaCl2和NaOH;
③NaCl Na2CO3和NaOH;
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猜想③成立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
【答案】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及氢氧化钠的碱性分析。
【解答】 Na2CO3溶液显碱性; 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因滤液显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稀盐酸; 猜想③成立 ,即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加入足量氯化钙,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且溶液中含有酚酞,仍呈红色;将氯化钙改为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只能证明一定存在碳酸钠,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故答案为:碱;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无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合理均可) 。
四、解答题
31.(2021九上·临安期中)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HAc =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
【答案】(1)变小
(2)解:设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为m。
m CO2=820克-819.89克=0.11克
CaCO3+2HAc=Ca(Ac)2+H2O+ CO2↑
100 44
m 0.11克
m=0.25克
CaCO3%= =1.25%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3)使鱼骨中碳酸钙与醋酸完全反应需要时间太长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子秤读数的减小量越来越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电子秤示数的减小量就是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锥形瓶中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的时间长短分析解答。
【解答】(1)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变小。
(3)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理由是:使鱼骨中碳酸钙与醋酸完全反应需要时间太长。
32.(2021九上·余杭期中)将体积为V1,质量分数为3.65% 的HCl溶液逐滴滴入盛有体积为V2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甲),测量并记录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和温度变化(如图丙)。(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0mL且各种溶液密度均为1.0g/mL)
(1)图乙中的pH=7时,此时滴入的HCl溶液的体积V1=   mL。
(2)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D.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3)实验中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30
(2)B
(3)解:设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为x
mHCl=1.0g/mL×30 mL×3.65%=1.095克
NaOH+ HCl=H2O +NaCl
40 36.5
x 1.095克
x=1.2g
NaOH%= =6%
答:所用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pH=7时,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由丙图判断恰好反应即温度最高时盐酸的体积分析;
(2)根据该实验可判断中和反应放热,但不能证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放热及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盐酸,溶液酸性变强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解答】(1)pH=7时,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释放温度最多,由丙可知,盐酸体积为30mL时温度最高,即恰好完全反应;
(2)由图示可知, 22℃ 盐酸与所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所以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小于22℃ ,A错误; 该实验中的反应放出热量 ,B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水生成的都是放热反应,C错误; 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1)30;(2)B;(3)6%。
33.(2021九上·长兴期中)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48g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如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食用碱的质量 12g 12g 12g 12g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20g 40g 60g 80g
生成沉淀的质量 4g m 10g 10g
(1)m=   g。
(2)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精确到0.1%)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以及适当的计算,请画出实验四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沉淀/g和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的坐标关系图,请标出拐点数据。
【答案】(1)8
(2)解:设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 +CaCl2= CaCO3↓+ 2NaCl
106 100
x 10g
x=10.6g
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 ×100%≈88.3%
答.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88.3%
(3)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可知,实验三和实验四中,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变大了,但是生成沉淀的质量不变,因此实验三中食用碱中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在碳酸钠完全反应前,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呈正比,据此计算m的数值。
(2)根据表格确定沉淀碳酸钙的质量,利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找到沉淀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画出对应的坐标关系图。
【解答】(1)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碳酸钠还为完全反应,则生成沉淀的质量:m=;
(3)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的质量呈正比,当生成10g沉淀时,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溶液质量为:。此后,沉淀的质量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
34.(2021九上·台州期中)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 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试剂是   。
(2)试从加入药品的种类、顺序及发生的化学反应等角度来解释气球体积的变化情况。
【答案】(1)盐酸
(2)加入盐酸时,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瓶内压强不变,气球体积不变, 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或书写方程式),瓶内压强仍不变,气球体积也还不变
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气球膨胀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可知,在滴加第一种试剂时,瓶内气压保持不变,这说明二氧化碳和滴入的试剂不能反应。在盐酸和氢氧化钠两种试剂中,只有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2)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会引起瓶内气压的变化;而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会引起瓶内气体压强变小。而对于气球来说,瓶内气压减小,则气球体积变大;瓶内气压增大,则气球体积变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因为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会引起瓶内气压的变化,所以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盐酸。
五、综合说理题
35.(2021九上·宁波月考)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A代表起点,已画好)
【答案】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于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等于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
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有气体生成,因此溶液质量增加量小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反应结束,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因此开始和结束时图线的倾斜角度相同,且较大,而中间图线的倾斜角度偏小,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先反应,碳酸钠后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分析溶液质量的增大趋势的变化,据此画出对应的图像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