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 长春模拟)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B.用粮食酿酒
C.用铁矿石炼铁 D.烧结黏土制陶瓷
2.(2022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下列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木炭去异味 B.工业制氧气 C.食物腐烂 D.酒精挥发
3.(2022 兴城市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花生霉变 B.冰雪融化 C.铁的生锈 D.酒精燃烧
4.(2022 平谷区一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作制冷剂 B.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C.氧气用于焊接金属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5.(2022 宜城市模拟)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古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白玉为床,金做马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6.(2022 焦作模拟)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氧化性 C.溶解性 D.密度
7.(2022 西华县二模)下列叙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风力发电 B.液态空气制氧气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石蜡熔化
8.(2022 门头沟区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 B.酒精燃烧 C.冰块融化 D.铁丝弯曲
9.(2022 平阳县模拟)为了保护空气,某市将市区汽车排气管装上三效催化转换器,目的是使碳氢化合物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从而使汽车尾气得到净化.关于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
D.前者为化学变化,后者为物理变化
10.(2022 大庆模拟)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1.(2021秋 遵化市期末)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沼气燃烧 B.铁锅生锈 C.开水沸腾 D.蔬菜腐烂
12.(2022 大东区二模)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电解 B.水结冰 C.水沸腾 D.水汽化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2022 武功县模拟)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 。
14.(2020秋 张掖期末)通常状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工业上用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 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物理性质有① ;② 。(写两条即可)化学性质有① ;② 。
(3)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
15.(2021 平邑县校级模拟)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时水结成冰
(2)汽油可以燃烧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4)酒精易挥发
(5)煤气燃烧
(6)鸡蛋发臭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6.(2021秋 和静县校级月考)天津港曾发生特大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事后调查,爆炸可能是储存在仓库里的金属钠与水反应而引起的.下列短文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失、变暗,这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氧化钠的缘故.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液态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1)金属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最少答四点)
① ;
② ;
③ ;
④ .
(2)金属钠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最少答两点)
① ;
② .
(3)在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是 .
17.(2021秋 秦都区校级月考)仔细阅读下列短文,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过氧乙酸(化学式C2H4O3)的溶液是“非典”时期常用的消毒剂.①通常状况下过氧乙酸为无色的液体,②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温度稍高即可分解放出氧气,⑤加热到110℃发生强烈爆炸,⑥过氧乙酸的溶液可用于织物、纸张等的脱色,⑦还可以做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1)描述过氧乙酸物理性质的语句是(填序号)
(2)描述过氧乙酸化学性质的语句是(填序号)
(3)描述过氧乙酸用途的语句是(填序号) .
18.(2021秋 泰和县校级期中)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 ③在我们国家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吸暖;④将木炭粉碎; 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 ⑥取一块木炭点燃; ⑦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⑧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 ;
(4)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 ;
(5)属于用途的是 .
1.
【解析】解:A.打磨磁石制指南针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酒化酶作用生成乙醇,故B错误;
C.用铁矿石炼铁是铁的氧化物被还原生成铁单质,为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烧结黏土制陶瓷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解析】解:A、木炭去异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
【解析】解:A、花生霉变生成了毒性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B、冰雪融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铁的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D、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4.
【解析】解:A、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铜用于制作铜火锅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气用于焊接金属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干冰、铜、氧气、金刚石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
【解析】解: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白玉为床,金做马,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
【解析】解: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
【解析】解:A、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8.
【解析】解:A、玻璃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冰块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铁丝弯曲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变化,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否则就是物理变化.
9.
【解析】解: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氮的氧化物转变为氮气,属于化学变化,因此这两个目的所涉及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10.
【解析】解:A、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能生成二氧化碳、氨气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至少属于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中的一种。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11.
【解析】解:A、沼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铁锅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开水沸腾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蔬菜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
【解析】解: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水沸腾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水汽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3.
【解析】解:(1)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上述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
(2)④酒精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3)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酒精汽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属于酒精的用途。
故答案为:(1)①②③;(2)④;(3)⑥;(4)⑦;(5)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4.
【解析】解:(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以上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体现,属于物理性质;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有毒等,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所以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洒大量的水.
故答案为:(1)用途;
(2)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或密度比空气大或其熔点为﹣59℃或沸点为11.0℃或易溶于水等)(答案合理即可);化学性质:不稳定;有毒(或有强烈腐蚀性或能与水反应等)(答案合理即可);
(3)喷洒大量的水。
【点评】本题是个信息材料题,解题时要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15.
【解析】解:(1)0℃时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汽油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酒精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
(5)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6)鸡蛋发臭已经变质,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A;D;A;C;B;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6.
【解析】解:(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钠的物理性质有: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钠硬度小,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说明是银白色固体;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液态小球,说明熔点低;故答案为:①常温下为银白色固体;②密度比水小;③硬度小(质软);④熔点较低;
(2)钠的化学性质有: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常温下易与水反应;故答案为:①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②常温下易与水反应;
(3)在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是:防止金属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与它们发生反应而变质故答案为:防止金属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与它们发生反应而变质;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和保存方法等,要记忆有关金属钠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
【解析】解:(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状态、气味、溶解性等,故描述过氧乙酸物理性质的语句是①②③.
(2)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等,故描述过氧乙酸化学性质的语句是④⑤.
(3)描述过氧乙酸用途的语句是:⑥过氧乙酸的溶液可用于织物、纸张等的脱色,⑦还可以做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故答案为:(1)①②③;(2)④⑤;(3)⑥⑦.
【点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是考查的热点之一,正确理解定义,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8.
【解析】解:(1)①木炭是黑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②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填:①,②;
(2)④木炭研碎属于物理变化,⑦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填:④,⑦;
(3)③发出白光属于反应现象,故填:⑧;
(4)⑥取一块木炭点燃属于反应条件,故填:⑥;
(5)③木炭取暖,⑤制成黑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故选:③,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