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公开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1 14:0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民众)要有起码程度的自愿服从性。
——参见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基于传统的神圣性
基于统治者个人的超凡魅力
基于民众幸福感满意度
材料1: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苏联兴亡史》
思考1:结合地图和材料1,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材料2: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考2:据材料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来源于姚海:《俄国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5页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4: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回归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材料
杰儿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但是苏维埃政权却做到了。为了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安静地等待黄昏时刻的到来,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世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47页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回归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材料
“先要飞机大炮,后要胶鞋面包”
“莫斯科不睡觉!克里姆林宫不睡觉!中央领导人不睡觉!斯大林不睡觉!”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28页,第56-59页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把面包交给政府》
1927年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
1925年联共十四大
提出工业化方针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
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
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苏联兴亡史》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6,第143页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
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8-1932
1933-1937
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体制) 表现
经济
政治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两则材料,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材料1: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滋生个人崇拜
材料2: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材料3: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
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思考:以下材料从哪些角度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材料4: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思考: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
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考:以下材料从哪些角度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小组讨论,来谈谈大家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呢?(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习近平
《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斯大林:《论经济工作的人员的任务》
《把面包交给政府》
1927年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
1925年联共十四大
提出工业化方针
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
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过程
1928-1932
1933-1937
两个“五年计划”
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