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复习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复习课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1 14: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凸显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选修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对中外古今重大历史改革进行系统介绍。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中国史中改革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是落实之前已学的基础知识,而是基于基础之上去分析历代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历代改革的特征、影响
难点:历代改革的趋势
【教法学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PPT展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商君列传》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师:大家看这三句话,古往今来,“变”的思想长存于我们中国的政治之中,“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新课内容】
师:清朝龚自珍曾说过:“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一直处于变革之中,而在这些变革中涌现了许多改革家,思考1:同学们认识这些改革者吗?
PPT展示:历代改革家图片
师:分别是商鞅、孝文帝、范仲淹、王安石,最后一位可能比较陌生,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思考2:这些人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
PPT展示:
自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师:思考3:教材中的这四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些改革的原因是否一样?相同的是都顺应时代潮流,不同的是应对各自时代困境。第一条背景对应的是商鞅变法,它是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改革;第二条背景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它是少数民族调整政策的汉化改革;第三四条背景是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政策调整。改革面临的原因不同,改革的类型也不同。这些改革具体是怎样的呢?思考4: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
结合教材整理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的改革措施?
师:这三次改革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张居正改革大家很陌生。我们来认识下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思考5:张居正改革的焦点是什么?财政危机。古代封建王朝的内部统治危机绝大部分与财政危机有关,这是历代王朝的通病,因而张居正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一条鞭法。这一措施有什么厉害之处呢?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通过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张居正改革达到了三方面的作用:①国家税收增加;②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师:思考6:结合高一所学,一条鞭法能够实行与明朝时期的什么经济状况有关?
提问学生。
师:一是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二是“丝银对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张居正改革最后结果如何呢,这四次改革都遭遇了什么共同问题呢?
PPT展示: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使得一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改革遭到了极大反对,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师:很明显,这些改革都遭遇了什么共同问题呢?旧势力的强大阻力。由此可见,改革充满曲折与艰辛,那是否还应进行改革?
PPT展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师:变通才能长久,而改革的作用也更应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正如学习聚焦中所讲。
PPT展示:
P22学习聚焦: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师:中国自古就有“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那中国近现代的改革有什么特殊所在呢?
PPT展示: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师: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中国现代: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面对外来侵略,中国近代面临“求变”“求新”的历史变局。思考10:中国近代有哪些改革的探索?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改革。这些内容我们在高一已详细学习过,思考11:这些改革的结局是什么?失败告终。思考12:结合材料分组讨论,这些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PPT展示:
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官员尸位素餐、苛捐杂税激增、改革与财力脱节、官场奢靡依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下层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即当时人所称的“民变”,也愈益高涨起来……最后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戴鞍钢《清末新政为何会失败》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生回答。
师: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触犯守旧势力利益,清末新政失败是因为清朝统治腐败,民国改革失败是因为政局动荡、未统一。思考13:中国近代改革的结局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师: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而这一前提的实现则是?新中国成立。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则面临“求变”“求新”的历史使命。思考14:中国现代改革主要包括哪几个时期?
PPT展示:
1949-195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改革开放时期。
师:思考15:结合高一所学和教材所述,自主梳理四个时期的改革举措。
师:思考16:历代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充满了曲折,新中国以来的改革面临的曲折主要来自于什么?
PPT展示: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学生回答。
师:党的“左”倾错误,改革中的问题、矛盾。思考17:新中国继续坚持改革的利处在哪里?
PPT展示:改革开放成就图表。
师:思考18:结合P27【历史纵横】《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用教材语言陈述改革开放的意义。
学生回答。
师:思考19: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学生回答。
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课堂总结】师:回到课堂的开始,中国历代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改革英雄人物。
PPT展示:
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师:课后作业: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